張建華
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對策研究
張建華
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創新之舉,需要我們在不斷實踐中,發現問題,采取對策,解決問題。筆者以為,要有效推進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有序進行,實現主輔分離的良性化與可持續,必須采取以下對策:
在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過程中,必須要強化政府服務,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各級政府應對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進行統籌規劃,明確分離發展的基本流程,建立主輔分離“行政綠色通道”,為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提供最大便利,以提高分離效率。在“分離前”、“分離中”、“分離后”,應全方位強化政府服務,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分離發展工作良性發展。在保證企業自主經營基礎上,鼓勵、幫助企業加快開拓主營業務,及時兌現優惠政策,落實企業激勵機制,促進企業盡快實現盈利,促進主輔分離工作良性發展。
各級政府部門進一步優化服務,以限時辦結等方式向主輔分離企業提供高效行政服務,縮短企業辦理資產過戶或者取得相應資格的行政受理辦結時間,方便企業集中辦理過戶手續,及時申領經營許可證等。稅務部門應積極溝通、配合,共同推進企業主輔分離進程,通過加強國地稅聯合征管、地方財政扶持企業快速發展等方式減少、消除企業主輔分離對中央稅源的影響,共同致力于中央和地方收入雙贏增長。
為推進制作業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工作的的有序進行,應及時出臺相應的財政稅收扶持政策,鼓勵企業主輔分離。切實落實各項財稅優惠政策,研究分析分離發展過程中的政策需求,及時調整和完善政策,充分發揮財稅優惠政策的杠桿作用和引導作用,引導企業合理進行分離發展。當前,政府尤其應當完善鼓勵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金融政策和科技政策。在金融政策上,可以增加對中小生產服務企業的信貸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企業債券等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在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服務業領域開展創業投資,引導產業投資機構和信用機構優先支持生產服務業企業運用新技術、發展新業態;在科技政策上,盡可能地賦予科研院所對自身改革和發展的選擇權和探索權,鼓勵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轉制為企業或進入企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研開發、技術創新機制,引導科研機構與企業緊密結合。此外,還應根據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發特點,給予特殊的優惠政策。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應當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減少企業主輔分離成本;通過對新增地方稅收的財政獎勵,鼓勵企業推進主輔分離進程;通過對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等地方稅費的優先減免,降低主輔分離企業稅費負擔;對于分離后企業實際稅負提高的,財政要補助差額,給企業吃“定心丸”;分離企業發展迅猛,納稅總額持續增長的要給予獎勵,以扶持新分離企業快速發展壯大。在出臺上述相應的財政稅收扶持政策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宣傳。積極宣傳支持制造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的相關政策,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加強對服務業地位作用、扶持政策、發展環境和典型示范案例等方面的宣傳,及時推廣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的成功經驗,更好地營造推進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的良好氛圍。
各級政府在出臺相應的金融、科技及財政稅收扶持政策的同時,還要注意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商業環境的營造。一是可以建立規范的市場準入制度,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市場準入門檻;二是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建設商業信用體系,加快公共信息開放、信用披露、信用評估等方面的立法,積極探索建立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信用約束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三是推進行業協會改革與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知識產權保護、行業標準化建設、行業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在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過程中,應注意提升分離企業的行業層次。分離發展服務業,“分離”只是手段,其真正目的是促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要明確優先發展的重點行業,改造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的內部結構。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中的金融保險業、通信與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西方工業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在不斷增長的生產性服務業需求中,制造業對金融保險業、通信與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需求的增長最快。這也正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最急需的、最能代表現代制造業發展水平的裝備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生物技術與醫藥業等中高技術產業需求最高的生產性服務行業。正確處理發展技術密集型服務業、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以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關系,可以切實提高制造業競爭力。據此,我們應優先發展金融保險業、信息和咨詢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尤其要緊盯從工業企業分離出的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等技術型行業,加大生產性服務業在分離服務業中的比重,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強分離科技服務、文化創意型企業,提升分離企業行業層次。要從整體上牢牢把握分離發展服務業工作目標,杜絕“形式主義”,防止目標偏離。
在加大分離發展工作力度的同時,還要不斷拓寬分離的行業范圍。要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創新分離發展工作模式,實行“一戶一策”,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為加大分離工作的力度,要在保證分離工作質量的基礎上,拓寬行業范圍,擴大分離企業數量。防止適合開展分離發展服務業工作的企業由于稅費及涉及有關部門的具體問題得不到解決等而停滯不前。
在制作業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過程中,應積極構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機制。制造業服務化是產業互動融合的具體表現,是制造業高端化的必然選擇。因此,鼓勵制造企業實行“主輔分離”應,引導和推動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將發展重點集中于研發、市場拓展和品牌運營。以此,逐步將一些非核心的生產性服務環節剝離為社會化的專業服務,從而推進企業內置服務外部化、市場化、社會化,降低運營成本。同時通過核心競爭能力建設,以服務外包方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有效整合配套企業的服務供給能力,大力發展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體系。建立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分流員工培訓、再就業與安置、資產處理與核銷等相關配套機制,為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強化專業化服務企業分工創造條件。
為促進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要強化服務,創新思路,精心組織開展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的有關工作,科學構建后續管理機制。制造業企業在成功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后,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新情況、新問題,須繼續深化指導、動態跟蹤服務,在企業分離后的運行過程中,各級政府管理部門要定期分行業組織企業座談或下企業調研,梳理企業分離后運行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一方面幫助這些企業協調解決困難,積極將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幫助新分離企業做大做強,實現稅源增長。另一方面完善措施,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為潛在的分離企業探索出更為便捷的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之路。
此外,在對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提供財政扶持和稅收減免的同時,地方稅務部門必須切實加強對分離企業的稅收征管。重點加強對分離企業的專用發票管理,一方面嚴厲打擊制假、販假、用假發票行為,讓企業能夠放心地取得發票;另一方面,要搞好納稅服務,提高代開發票的質量和效率。
要搭建服務平臺,建立長效機制。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行業協會或中介機構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利用中介機構在企業策劃、稅務咨詢、會計核算、法律咨詢等方面的專業優勢,為工業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同時也可進一步推動中介服務機構自身發展。對幫助企業成功分離的中介機構,各級政府給予一定補助。注意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對各地推進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進行考核,納入年度服務業發展考核體系,對工作成效良好的地區給予表彰。
無論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還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力資源的相應保障,人力資源開發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智力保證。當前,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樹立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市場的理念,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建立職業教育新的辦學機制和教學模式,有計劃地在現有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院校增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專業。同時,探索由政府、高等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生產性服務業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建設,全面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加強崗位職業培訓,也可以建立院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進行人才培育的機制,實行根據企事業用人“訂單”進行教育與培訓的新模式。把加強人才培養放到重要的位置,努力創新人才培養體制,真正造就一大批高層次、高技能的專業人才,為制造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綜上所述,我國在當前和“十二五”期間要把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服務業是重要的“黏合劑”,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溢出效應比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溢出效應要強得多,政府部門在制定有關政策性措施時,應向生產性服務業作出必要的傾斜,要從生產性服務業中影響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入手,突出重點區域、重點行業,解決事關全局的關鍵性問題。特別要高度重視科研設計環節、品牌培育、營銷管理和售后服務環節,使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力得以明顯增強。
(作者單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