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論企業財務的核心競爭能力
張海霞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何使企業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這是每個企業的領導者需要考慮的問題。本文主要從企業的財務管理方面闡述財務管理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的重要性以及企業財務管理方面經常遇到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對策分析。
企業在創造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過程中,必須擁有、占用、消耗和回收財產,這些經濟業務的發生,就是財產在企業的運動。在商品經濟社會,財產的貨幣表現就是資金。因此,財產在企業的運動過程就是資金運動過程。企業所有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和提高經濟效益,這就表現為資金運動的結果。企業財務管理是以企業財務活動為對象,對企業資金實行的決策、計劃和控制。對企業進行財務管理,有利于完善財務管理的理論結構,有效地指導財務管理實踐;科學地設置財務管理目標,有利于優化理財行為,實現財務管理的良性循環。
企業是遵照國家法律和政策的要求,從不同渠道,用不同的方式,按照經濟核算的原則籌集資金,從數量上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同時要考慮降低資金成本,減少財務風險,提高籌資效益,以實現財務管理的目標。資金籌集是企業財務管理中一項最基本的的管理內容,而籌資決策又是籌資管理的核心,因為籌資預測是為籌資決策服務的,而籌資計劃則是籌資決策的具體化。籌資決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籌資渠道、籌資方式、籌資風險和籌資成本等問題,要求確定最佳的資本結構,選擇最合適的籌資方式,并在風險和成本之間權衡得失。
企業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證券投資和對其他企業的直接投資。投資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嚴格的投資管理程序,充分論證投資在技術上的可行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在收益和風險同時存在的條件下,力求做好預測和決策,以減少風險,提高收益。企業籌集的資金投入到生產經營中去,用于購買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便形成對內投資;用于購買其他企業的股票、債券,或直接投資、形成對外投資。無論是對內投資或是對外投資,在做出投資決策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主要是投資對象、投資時期、投資報酬和投資風險。
營運資金是企業對全部流動資產的投資,凈營運資金是指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后的余額,因此營運資金的管理既包括流動資產的管理,又包括流動負債的管理。營運資金在企業中占的比重很大,其特點是周轉快、容易變現。它是企業資金管理的重點。
財務管理中的籌資決策,投資決策和利潤分配決策三個內容是互為因果,相互聯系的。有了較好的籌資決策,就會有較多的投資機會和較低的投資成本,以及有較多的收益提供分配;有較好的投資決策,就會實現較多的利潤,提供較多的資金;而有了較好的利潤分配決策,就能調動投資的積極性,創造更多籌資途徑和投資機會。所以,在進行財務管理時,必須把幾個內容聯系起來,加以統籌安排。
隨著企業改革形勢的發展,原來與單一工廠制相適應的、以成本控制為中心的傳統財務管理制度和方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原有的單純依靠經營者個人素質為主的管理控制體系,也已無法適應龐大的集團管理要求。還有部分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與控制工作始終擺不上重要位置,外部環境寬松時,就忽視內部財務管理與控制;外部環境嚴峻時,抓內部財務管理與控制又起不了多大作用。大量的事實反復證明,每一個成功的企業背后,都有一套比較成熟的內部財務管理與控制機制;反之,經營失敗的企業,它的內部財務管理與控制工作往往也是滯后的,甚至是混亂的。
我國已經加入WTO,企業面臨空前激烈和殘酷的市場競爭,從世界范圍看,當今各工業國之間的競爭,已經從技術競爭、資本競爭逐漸轉向管理競爭。重視和強化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與控制,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尤其是近幾年來,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管理逐漸出現了財務導向的趨勢。而我國當前企業的管理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加入WTO后,我國企業管理要與國際接軌,必須盡快實現從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的轉變,要以加強內部財務管理與控制為重點,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財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在企業管理上的差距,迎接國際競爭的挑戰。
現代企業制度最顯著的特征,是企業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但是,由于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追求的目標不完全一致,部分經營者為了追求自身利益,利用種種手段損害所有者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
企業對各項經濟活動控制得好壞,關鍵取決于其組織是否有效。企業組織結構既是發展變化的,又是相對穩定的,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營規模、內部條件和財務戰略,決定其適宜的組織體制,從而提高財務管理效率,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減少內部摩擦,降低組織成本,實現經濟效益和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要結合自身的法人治理結構、生產經營特點和區域分布狀況,按管理控制成本與效率相適應的原則確定合理的組織結構,進行科學的職務分工、嚴格的職位設置和嚴密的授權管理,建立明確的責任制度,做到“集權有道、分權有序、授權有章、用權有度”,確保內部財務管理與控制的有效運行。
好的企業預算制度,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的體現,通過全面預算管理機制產生的管理效益,是檢驗現代企業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從國際慣例看,預算指標在現代企業中被視為強有力的硬約束指標。西方先進企業衡量分析各項財務指標的完成程度時,不是與“去年同期”相比,而是與“預算指標”相比,因為預算指標經過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測算、論證、匯集,是企業制定的戰略目標,是實施管理和控制、考評和獎懲的科學的依據。鑒于全面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執行的強制約束性和獎懲激勵機制,實施后可以大大提升企業的管理層次,增強競爭優勢,促進企業發展和效益的提高。
隨著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賦予了傳統的內部控制制度以新的內涵。國際上,跨國大公司的財務管理都是高度集中的,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尤其是網絡技術,母公司可以隨時掌握、監控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現金流動,這種管理、控制能力實際上也應當是公司大型化、集團化和跨國經營的一個基本前提。我們應借鑒跨國公司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先進經驗,使內部財務管理與控制全面實現信息化,尤其應該注重和培養高級管理人員的信息觀念,深入理解企業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改革、內部控制創新之間的關系,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