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義
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機制建設分析
錢學義
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等五部委剛剛聯合并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連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標志著適應我國企業實際情況、融合國際先進經驗的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基本建成。當前,我國企業會計工作中信息失真現象比較突出,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不全,控制手段失效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迫切需要通過法律引導,機制建設以及制度保障來確保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執行有效,不斷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為此,筆者結合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對策思考。
1.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目前,部分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管理者的經營理念還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還沒有擺脫“家長式”、“行政式”管理的觀念,沒有把企業當作自主經營的法人實體,企業運營中內部控制機制建立不足,企業高管權力不能受到有效監督。很多企業管理者對內部會計監督機制建立與完善不夠重視,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從而增加了企業運營風險。
2.企業內部缺乏健全監督制度。近幾年來,國家圍繞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出臺了18項具體規定,但很多企業沒有針對性的建立屬于自己的內部監督制度,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為了減少人力成本沒有設立基本的內部審計機構或人員。有的企業雖然監督制度和機構比較健全,但“制度流于形式,監督停在文字”上,這些都導致了企業不能發揮其制約、監督作用。導致企業會計監督更顯得力不從心,使內部財務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應有的剛性和嚴肅性。影響到單位利益或職工個人利益時,甚至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和企業管理失控,嚴重影響到企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1.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我國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多是從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改制或重組而成,公司普遍存在內部治理結構不健全,監督機制不完善的現象,嚴重侵害了利益相關人的利益?,F階段,要想從根本建立一套完善的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并確保有效執行還很難。因此,當前的主要措施是不斷治理公司結構,全面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一是優化股權結構,逐步解決上市公司中國有股權比率過高現象,提高流通股比率,不斷吸納社會資本在上市公司股權中的比率。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董事會和經理層的分離機制。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著董事會和經理層權責不分現象,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上市公司現象比較普遍,不可避免的出現企業法人或董事長“一言堂”現象發生,建議由政府牽頭設立獨立的外部董事,實行董事問責制度,強化董事會的獨立性和監事會的權威性制度,同時下設審計委員會,負責對企業經理層的受托責任進行審核和評價。三是不斷培育企業員工對內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認識,以提高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主動性。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從企業實際出發,切實做到通過規范內部控制來促發展,通過發展來規避和化解風險,不斷提高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強化對企業的監督制度建設。企業監督制度主要包括內部監督、政府外部監督以及社會公眾的社會監督三方面內容。從內部監督機制建設角度來看,企業主要是要抓好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一是要明確企業員工的責權利關系,對一般業務和重要業務實行分別的監督方法,以提高監督的效率和效果。一般業務要經過復核和實行雙簽制,防止個人獨立處理業務的全過程而可能發生的舞弊行為;而對于重要業務要在履行一般業務手續的基礎上,進行集體決策和部門履職分離,確保監督的有效性。二是要確保監督的多層次化,充分發揮企業的稽核、審計、紀律檢查部門的作用,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成立一個獨立的審計部門,并直接隸屬企業主管領導,以確保監督的效力。三是要確保監督的常態化。對待日常業務會計部門要經常進行常規性的會計核算和監督檢查,并可以設置專門的稽核崗位負責企業內部會計監督稽核,并納入程序化管理,將監督的過程和結果直接反饋給企業負責人。
3.加強會計人員隊伍建設。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機制最終還是人來決定的,所以加強會計人員隊伍建設非常重要。首先,要從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入手,培養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會計職業道德觀,嚴格按照會計制度規定的基本原則來進行企業會計業務的處理。其次,從制度上創新加強會計隊伍建設,不能就監督而論監督,出了虛假問題不能把責任都歸結于會計的監督不力。再次,要醞釀出臺企業內部監督責任制度,要圍繞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盡快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追究哪個環節責任人的責任,以確保企業內部監督制度的順利實施。
(作者單位:江蘇省都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