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雯
經濟責任審計“關口前移”動因分析
杜燕雯
經濟責任審計的開展應逐步前移監督關口,對領導干部的監督由被動治標轉為主動防范,由離任監督轉為任前預防,任中控制。經濟責任審計關口前移的動因來自經濟責任審計職能的擴展,提高經濟責任審計質量、提高經濟責任審計效用的需要,加強社會民主法制建設的需要,強化社會反經濟舞弊的需要和強化領導干部經濟問責的需要六個方面。
經濟責任審計;關口前移;動因分析
審計事業的發展需要理論研究與審計實踐的不斷結合、不斷探索、相互促進。但是我國審計理論的研究往往滯后于審計實踐的發展,這一問題在經濟責任審計領域尤為突出。沒有理論的指導,實踐難以有長遠發展。從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基層人員摸著石頭過河,在前進的道路上也走了不少彎路,甚至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這種現象需要改變。將審計監督的關口前移,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預警效用,變離任審計為任前預防,任中控制,離任監督的審計模式,不僅是經濟責任審計人員在工作中,對待實際問題所做的現實摸索,也是免疫系統理論提出后對經濟責任審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思路。有介于此,本文試圖對我國經濟責任審計關口前移產生的動因進行分析,以期尋求實踐工作中遇到問題的解決途徑,對于完善經濟責任審計理論,發揮經濟責任審計預警效用,健全領導干部管理機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傳統理論中,經濟責任審計職能包括監督、鑒證和評價。隨著公共受托責任內涵的拓展,對經濟責任審計本質理解的加深,經濟責任審計職能也隨之擴展。《審計署2008至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審計保證國家經濟社會運行‘免疫系統’功能”。在‘免疫系統’理論下,經濟責任審計除了具有以上三大職能外,預防、修復職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改進經濟責任審計方法,是實現審計職能擴展的途徑之一。前移審計監督關口,突出事前、事中審計,積極開展全過程跟蹤審計,對于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防御、修復職能,起到關鍵作用。
經濟責任審計要發揮預防、修復職能,就要改變離任審計方式,開展任前、任中審計,前移監督關口。任前審計可以預防領導干部的“帶病”提拔問題;任中審計能夠促使領導干部對審計發現的問題正確認識并且積極對待,不僅起到“防患于未然”,還能避免“一錯再錯”。
從1985年經濟責任審計開展至今,離任審計一直是最主要的審計形式。它存在著審計任務重,審計力量少,審計時限緊等問題,影響了經濟責任審計質量的提高。
首先,領導干部任期較長,造成被審計單位會計資料繁多,問題情況較復雜;且相關人員變動頻繁,現任人員對一些事項不熟悉,造成審計人員無法審深審透,影響經濟責任審計的質量。
其次,企業領導干部的升遷、調離時間不確定,大部分為臨時委托,一方面造成審計力量調配出現問題,另一方面,必然要對年初計劃安排和工作部署進行調整,使得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處于被動、無計劃狀態,影響審計工作質量;而對于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在政府人大換屆選舉期間,組織部門往往成批委托審計項目,領導干部免、審、任的時限很緊,使得審計人員很難有充裕的時間進行事前的調查、制定工作方案,導致審前準備不充分,難以保證審計質量。
最后,經濟責任審計力量不足,目前審計機關涵蓋審計對象的范圍大概維持在15%左右,以縣級審計機關為例,基層審計人員一般10人,經濟責任審計專職人員一般2至3人,若能將經濟責任審計寓于正常審計中,分解工作量,應能夠提高審計效率,保證審計質量。
經濟責任審計得以發揮應有的效用,關鍵在于審計成果的正確處理與運用。前移監督關口,使得干部管理部門能夠及時獲取領導干部履責情況的動態信息,作為其業績考核、任免和獎懲的參考依據。便于其更客觀公正地考察、選拔任用干部,避免領導干部任用中的失察問題。
離任審計不利于處理查出的問題,由于領導干部已調離原單位,其經濟責任造成的后果很大程度由繼任者承擔。而前移審計監督關口,將任中審計結果納入領導干部考核檔案,加強了對領導干部日常的監督和管理,其經濟責任也只能由自己承擔。
審計監督關口前移,能夠規范領導干部行為,及時糾正錯誤決策,避免和減少損失。
經濟責任審計是伴隨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而發展起來的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制度。
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確立了經濟責任審計的法律地位。其法律地位的確立正是我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中的一項具體制度創新,是我國政治民主的一大進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高度,對領導干部提出了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健全經濟責任審計等制度的要求。
2010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第五條規定“根據干部管理監督的需要,可以在領導干部任職期間進行任中經濟責任審計,也可以在領導干部不再擔任所任職務時進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該規定對于實行經濟責任審計關口前移提供了依據。
另外,隨著社會民主法治進程的發展,公眾對政府的要求與希望不斷增加,對領導干部權利制約的呼聲與日俱增,對政府能否嚴格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依法辦事、依法決策,越來越強烈的要求獲取知情權與監督權,并且希望通過能夠代表民意民聲的組織機構,對政府履責情況與行政行為進行監督與評價。
而政治民主的先進性集中體現在領導者的權力運用是否置于人民(廣義委托人)監控之下,是否對領導者的權力運用已建立有效,經濟責任審計“關口前移”是約束領導干部權力運用的一項重要制度。
經濟責任審計的提出,有針對反經濟舞弊的意圖。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社會利益主體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對黨和政府的領導干部建設帶來嚴峻挑戰。“當前腐敗現象比較嚴重的仍然是黨政領導機關、政府行政執法機關、司法機關和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腐敗現象的突出表現為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和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和經濟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違紀案件,其主要表現形式是領導干部貪污、受賄、以權謀私案件,執法執紀人員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執法犯法、違法亂紀案件,以及法人違法違紀案件。”這表明,我國的反經濟舞弊斗爭還很嚴竣,仍未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和治本措施。
對此,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予以強化反經濟舞弊的力度。2005年1月,中共中央頒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2006年初,中紀委第六次全會強調要“監督關口前移”,加強事前和事中監督;2008年初,中紀委十七屆二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改革創新,懲防并舉,統籌推進,重在建設”的基本要求,強調增強反腐倡廉建設的整體性,協調性,系統性和時效性。
反經濟舞弊需要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的聯合作用,審計作為其中關鍵的環節將監督的關口前移到權力可能發生腐敗之前,移到容易發生腐敗的環節和源頭,把腐敗消滅在萌芽狀態。對于從源頭防止腐敗,促進領導干部勤政廉潔起到重要作用。
2003年的非典事件開啟了領導干部問責的先河;2008年發生的一系列“問責風暴”,成為公眾的焦點;2009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定》。該暫行規定首次將黨政官員同時納為問責的對象,使得領導干部問責逐步制度化、法制化。
干部問責制貫徹落實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有能夠代表民意民聲的組織機構對領導干部的履職情況和行政行為進行監督并進行責任界定。而國家審計機關開展的經濟責任審計正起著這樣的作用。
經濟責任審計是對干部責任的劃分,干部問責是對其責任的追究。責任追究是以責任界定為基礎。在離任審計中,離任干部經濟責任造成的后果很大程度由后來者承擔,導致問責的板子很難打到位,對其的問責流于形式。
前移審計監督的關口,將任中審計結果記錄于領導干部考核檔案,便于其經濟責任的界定與追究。
本文對經濟責任審計關口前移的動因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經濟責任審計職能的擴展,提高經濟責任審計質量、提升經濟責任審計效用的需要是導致經濟責任審計關口前移的內在因素,而強化社會民主法治建設,強化反經濟舞弊和強化領導問責的需要是導致經濟責任審計關口前移的外部原因。通過研究其動因,有助于尋求經濟責任審計關口前移工作中遇到問題的解決途徑,對于完善經濟責任審計理論,進而指導實踐工作有積極意義。
[1]蔡春,陳曉媛.關于經濟責任審計的定位、作用及未來發展之研究.審計研究,2007(01).
[2]沈言.國家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基本內涵和實現路徑.現代審計與經濟,2008(06).
[3]吳昊洋.“免疫系統”理論視野下經濟責任審計職能的擴展.商業會計,2009(21).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