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華安
循環經濟模式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
程華安
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挑戰,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本身,同時對環境和社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循環經濟的出現對于破解這個難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循環經濟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落實的本質要求。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的提出,如何讓企業建立一套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機制,以促進我國更好地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會計領域關注的一個重要焦點。
循環經濟;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循環經濟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在90年代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并迅速發展,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其基本要點是以“生態思維”作為經濟活動過程的總體設計思想,讓經濟的發展就像生態系統一樣,能夠實現自我調節、控制能量的發展和物質的良性循環,能夠讓經濟的發展綜合、反復利用有限的資源。這種發展模式可以將原來的末端污染物轉換成源頭的物質,已達到消除污染,保護資源,盡可能地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將過去的末端污染治理轉變為源頭控制,以達到消除或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保護自然資源,從而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的目的。循環經濟是以人為本,貫徹和落實新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從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從單純的科技管理轉向經濟—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從多部門分兵治理轉向國家統一部署,與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文化目標的有機結合,通過人文社會倫理教育、法律制度建設和科技創新“三劍齊發”,整合和優化經濟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根本上緩解日益尖銳的資源約束矛盾和突出的環境壓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實選擇。
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有一個可持續發展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在經濟發展中我們一定要做到以低的資源代價和社會代價,取得較高的經濟增長,并保持可持續發展,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在發展循環經濟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國家應該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對違規企業進行有效的制約、引導。
在會計學中,能夠以貨幣計算的經濟活動,都可以通過會計核算來進行。通過實踐證明,企業在購進原材料、組織生產等方面都對占用的資金和使用時間進行認真的考慮,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發展過程中組成了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物質和能量都得到了合理應用,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環境會計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會計核算模式,將綠色資金運動作為其研究對象。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開展環境會計核算。
我國的企業發展對于環境會計的披露存在一些誤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上市公司中對環境會計進行披露的僅僅為30%左右,對于那些污染比較重的企業環境會計披露也僅僅為50%左右,相對于IT、金融等行業卻不太關心。前者為2.6%,后者為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企業對環境信息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這就需要我國企業加強這方面的重視,加大環境信息透明度。
對環境信息的披露主要是通過以下幾種形式,例如年度報告、內部工作會議、會計報表附注、董事長報告或上市公司的招股說明書等等,目前不存在一個占主導披露方式,并且在披露的形式來看,主要是以文字說明為主,方法單一簡單,缺乏相應的支撐材料和一系列環境技術和貨幣指標的表格和圖形。同時,通過現代化手段例如互聯網、電視、報紙、雜志等進行披露信息的非常少,公眾對于產生環境污染事件的了解只是通過新聞媒體。
我國企業對于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還呈現出零散和不系統性,并且存在著內容不詳細相對簡單的情況,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披露的信息時效不強,往往都是過去發生的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往往都是新聞媒體進行過詳細報道的,例如環境治理的投資以及一些因污染環境產生的賠償損失等等,缺乏對未來發生事件的詳細說明,而這些信息往往是能夠對企業財務產生影響的信息。(2)現有的對環境信息的披露內容,僅僅是對環保情況、環保因素制約、環保風險及其對策、對環保風險的技改項目、高度依賴后期資源的狀況及對策、環保質量認證等進行的簡單披露,且披露的是企業已經取得較好環境績效、對企業有利的信息,而對企業不利或可能不利的環境信息未能得到披露。
企業對環境信息的披露的真正目的不是真正去履行社會報告責任或公共會計責任。很多情況就是迫于政府和利益各方的壓力,或者就是想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這種被動的信息披露造成了企業在對外進行信息披露時,往往是缺乏時效性和連續性,真正想為社會承擔責任的公司并不多,沒有一個給企業真正動力的因素。
目前,在企業對環境會計披露的模式中沒有一個相應比較完整的模式,同時也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制度。對于環境信息的披露沒有一個比較獨立的環境報告中進行,基本都是會計報表的形式,以董事會報告、報表附注、文字說明為輔。這種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只是對表內的相關信息進行了解釋,而忽視了那些目前無法或難以以歷史成本計量并貨幣化的但對使用者來說又是非常有用的環境會計信息。對于傳統的報表只是注重對表內信息的披露,對于那些不能通過表格進行反應的信息,在報告中得不到相應的披露,這樣就會造成披露信息的不完整性,傳統的模式在信息披露中存在這些弊端,只通過改變模式的改變而進行。
對于企業進行的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沒有一個普遍認可的模式,但是很多學者在對補充環境會計報告與獨立環境會計報告兩種模式給予了肯定。無論是補充報告模式還是獨立報告模式都是在對環境會計信息進行收集、加工處理后,再進行相應報告的過程模式,這兩種模式都屬于對價值會計進行披露的模式。這種披露模式存在自己的一些弊端,例如確認要求苛刻、不充分、相關性差、易受人為操縱等。這些弊端容易阻礙環境信息的披露。為了彌補相應的缺陷,事項法應運而生,這種方法主要是美國會計學家喬治·索特(George H.Sorter)提出來的,他對這種模式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闡述,事項法的基本核心就是將事項作為會計分類的最小單元,在日常核算中,僅僅將各項交易活動進行存儲、傳遞,而不進行會計處理。
獨立環境會計報告與基于事項法的詳細環境會計信息報告并行對環境會計信息進行披露的方法極大地消除了采用單一模式存在的弊端。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知識水平、對環境會計信息的需要程度等因素,在適合自己的披露模式下獲取充分、客觀的環境會計信息,滿足各自的決策需求。因此,將獨立環境會計報告模式與事項法會計結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滿足會計目標——相關性的要求,該模式是一種較為有效、可行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該模式的使用前提是建立一個環境信息數據庫,平時,這個數據庫只是對原始信息進行收集,不作任何加工,也就是說,企業在日常核算中,以事項法理論為基礎,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各項與環境問題相關的活動、交易和事件都按照其原始狀態直接存儲到環境信息數據庫中,環境會計的核算內容暫不納入日常的會計核算體系。
獨立環境會計報告模式將環境會計信息與企業現行會計報表分開披露,使信息使用者能更清楚地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和環境信息,避免了信息使用者對財務會計信息可能產生的錯誤理解并減少了企業利用環境信息粉飾會計報表的機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特別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更為準確的決策。
為實施這種報告模式,需要企業會計人員要做好兩件事:第一,會計人員主要是通過對信息庫里的相關信息進行輸出,形成基于事項法的詳細環境會計信息報告,再有效地傳遞給信息使用者。第二,會計人員對各種數據的統計,主要是對環境信息數據庫中各項環境事項及其對企業造成的影響進行適時處理與反映,形成基本的環境會計信息。然后,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提煉出有用的信息,能用一些準確的數量指標或貨幣指標反映的,充分利用這些指標予以披露,并可輔之以文字說明,同時對不能獲取相對準確的數量信息的,則可用文字表述形式。最后,編制成單獨的環境會計報表和獨立的環境報告,將這些以自然量為基礎的環境信息綜合采用文字、圖表單獨披露出來。
環境會計是在傳統會計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個新學科,這種信息的披露主要是環境會計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實務問題。這種模式對于企業減少污染,比以前的各種管理更加有效。在借鑒國外環境會計先進經驗、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一定能夠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逐步規范化和制度化,為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1]仲崇峰.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5.
[2]吳春梅.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及評價體系探討[D]山東科技大學,2005.
[3]王長安.循環經濟問題討論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12).
(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