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隆禮,關欣,陳嫦,段彥瑋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以及城鎮基礎設施等原因占用大量的耕地,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與糧食、人口與生態環境等問題日益嚴重。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耕地資源變化總體趨勢表現為向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總面積持續減少。在全球糧食安全危機之背景下,耕地減少問題已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處理好發展和耕地保護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城市化是人類進入工業社會時期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開始的農業活動比重下降、非農業活動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并隨之出現的與這種經濟結構變動相適應的鄉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城鎮人口的比重穩步上升,居民點的物質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向城市性狀轉化和強化的過程。
土地利用是指人類有目的的開發土地資源的一切活動,而土地覆被則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為引起的覆蓋狀況。土地利用/覆被,一個是發生在地球表面的活動過程,另一個則是各種地表活動的產物,二者共同構成了土地資源社會和自然的雙重屬性。
城步地處湖南省西南邊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位于北緯25°58′~26°42′,東經109°58′~110°37′;東界新寧縣,南鄰廣西資源縣和龍勝少數民族自治縣,西接綏寧縣和通道侗族自治縣,北毗武岡市;東西直線縱距65 km,南北直線縱距83 km。縣城儒林鎮位于縣境中部,北距邵陽市206 km,距省會長沙436 km,南至桂林市210 km。縣境以山地為主,丘陵、崗地、溪谷平原兼有。總面積2646.07 km2,其中山地占90.78%,丘陵占2.2%,崗地占1.1%,溪谷平原占2.7%,水域面積占3.22%。
2009年末,城步縣土地總面積為264607.6 hm2,其中農用地249063.6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94.13%,包括耕地1497.45 hm2、園地1483.50 hm2、林地221356.1 hm2、草地24726.51 hm2;建設用地6131.21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為2.32%,包括城鎮及工礦用地3846.87 hm2、交通運輸用地813.48 hm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470.86 hm2;其他土地9412.82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56%。城步縣地處山區丘陵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可以用“九山半水半田”來形容,山區面積廣大,耕地面積較少,僅占全縣土地面積的0.56%。其中水田11527.84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76.98%;水澆地452.05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02%;旱地2994.56 hm2,占耕地總面占耕地總面積的20.00%。從空間上的分布來看,耕地面積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區,以西巖鎮、儒林鎮、茅坪鎮和丹口鎮分布較多,耕地面積占全縣耕地面積的65.16%,其中西巖鎮耕地面積最大,占全縣的24.01%;而蘭蓉鄉、威溪鄉、長安營鄉、南山鎮耕地分布較少,合計耕地僅占全縣耕地的13.44%。
3.2.1 耕地利用數量變化2001~2009年,城步縣耕地總面積由16146.28 hm2減少到14974.45 hm2,凈減少1171.83 hm2,平均每年減少130.2 hm2;人均耕地面積由633 m2/人減少到567 m2/人。兩者的變化都呈現出臺階式波動,逐年減少的趨勢。即劇減—基本不變—緩減。從圖1可以看出,城步縣耕地總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變化可分為三階段:2001~2004年,耕地變化呈現較大幅度的減少態勢,凈減少量為878.92 hm2,耕地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國家退耕還林和農業結構調整;2004~2005年,耕地變化表現為小幅度的減少,凈減少量為27.84 hm2,耕地減少速度放緩的主要原因是這一時段非農建設占用耕地速度減緩,土地開發整理增加耕地面積大于占用的耕地面積;2006~2009年耕地變化減少的速度比2001~2004年減少的速度放緩,凈減少量為182.42 hm2,這一時段主要是因為城市化加速發展,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增加。

圖1 城步縣2001~2009年耕地總面積與人均耕地面積
3.2.2 耕地利用空間變化由于自然條件區域差異顯著,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以及自然環境因素,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的速度不同,再加上歷史的原因,城步縣各(鄉、鎮)耕地利用變化也呈現出很大的差異。研究耕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可以用相對變化率來對耕地變化進行定量分析。
耕地相對變化率是用來表示研究對象變化特征的相對指標,并采用系數形式表示出來。它可使不同研究區域、不同單位的耕地變化絕對指標直接進行對比,從而準確地判斷出彼此之間的差異,為廣大學者所接受并成為表示耕地變化區域差異的一種較好的方法。可以把某地區耕地相對變化率表示為:

式中:Na、Nb分別為某地區耕地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積;Ta、Tb分別為全研究區耕地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積。如果區域耕地相對變化率R>1,則表示該區域耕地變化較全區域大;若R<1,則表示該區域耕地變化較全區域幅度相對較小。
根據公式,結合城步縣具體數據計算出城步縣各鄉、鎮2001~2009年耕地相對變化率,結果如表1所示,城步縣各鄉、鎮耕地的相對變化率差異明顯,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南山鎮(4.6),最小的是長安營鄉(0.47)。變化小(R<1)的有威溪鄉、丹口鎮和蘭蓉鄉等,這些鄉、鎮為社會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變化大(R>l)的鄉、鎮有儒林鎮、西巖鎮、茅坪鎮、白茅坪鄉、汀坪鄉、五團鎮等,這些地區為城步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上中游的地區。城步縣各鄉、鎮的耕地相對變化率表明,在城步,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的鄉、鎮經濟發展相對還是靠資源的粗放式投入,耕地相對變化率較大;經濟不發達的鄉、鎮因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對土地的需求也較少,所以這些地區耕地相對變化率較小。

表1 城步縣各鄉、鎮2001~2009耕地利用相對變化率(%)
3.2.3 耕地利用程度變化本文采用耕地復種指數的變化來分析城步縣耕地利用程度變化。根據耕地復種指數的計算方法,結合城步縣具體數據得到2001~2009年耕地復種指數圖(圖2)。從圖2可以看出,2001~2009年城步縣耕地復種指數總趨勢是上升的,其指數都在1.5~2.2之間。2001~2009年耕地復種指數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基本上呈逐年上漲的趨勢,在2003年復種指數出現下滑,是因為2003年發生持續旱災,從而使耕地復種指數下降。為了保證農民收入的增加,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2004年1月,國家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2004年糧食價格迅速上漲,在政策和糧食價格上漲的雙重刺激下激發了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所以城步縣2004~2009年播種面積相應增加,耕地復種指數繼續上升。

圖2 2001~2009城步縣耕地復種指數
從上面分析可知,城步縣耕地面積及人均耕地面積發生了較大變化,并且耕地變化空間區域差異明顯。影響耕地面積變化的因素既有經濟和人口等內在因素,又有利益驅動和改革等外在因素。近幾年來,城步縣經濟快速發展,其耕地變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因而對于城步縣而言分析耕地利用的社會人文驅動力更加重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耕地產品需求的數量增多和種類趨于多樣化,這就需要有更多耕地予以保證生產。同時,經濟發展和地方財政實力的增強為耕地利用的深度和廣度提供了投資條件,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采取措施補充和保護耕地,促進荒地開發和改造中低產田,在增加耕地數量的同時提高耕地質量。
經濟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國民經濟社會中的各種生產要素組合而成的生產函數向更高層次變革,這種變革突出表現在產值結構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使土地利用方式發生改變。2009年城步縣人均GDP為7450.25元,是1997年2595.32元/人的2.87倍,人均GDP與耕地面積呈負相關(圖3)。

圖3 2001~2009年城步耕地面積與人均GDP的變化趨勢
在人類眾多活動中,人口增長對耕地變化的影響尤為重要。人口作為一個特殊的因素,對耕地變化的影響是人類社會經濟因素中最具活力的驅動力之一。在第一個公共因子中,總人口載荷系數在0.995以上。人口作為一種外界因素對耕地數量的變化起著雙向調控作用。人口增長一方面促進城步縣對耕地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導致其耕地的減少。從促進農民增收這個方面來說,城步縣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提供食物生產的基本保證,要保證糧食生產,必須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復墾來增加耕地數量;從導致耕地減少的角度來講,近年來全縣人口不斷增加,人均糧食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面積在不斷較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需要大量的土地來建設一系列基礎配套設施如住房、交通、醫院、學校等。2001~2009年,全縣人口從254126人增加到263336人,平均每年增加1023人,人口不斷增加,人口對耕地的壓力還將繼續增大(圖4)。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減輕人口對耕地的壓力。

圖4 2001~2009年城步人均耕地與城市化率變化趨勢
農業技術發展水平和應用程度對耕地利用的深度和廣度有著直接影響。農業技術進步可以大大提高耕地的集約化程度,提高糧食單產,減緩人口增長對耕地的壓力。農業機械總動力等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農業技術現代化水平。城步縣2009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2.4萬kw,比1997年增長了24.6%。雖然城步縣2001~2009年農業技術提高了,但是糧食總產和單產并未因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增加。
農業結構調整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深化的必然途徑,城步縣可在確保糧、油等種植面積的前提下,有條件、分步驟地推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發揮地區優勢,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耕地保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既包括數量方面的保護,也包括對耕地質量的保護。依據不同時期人地矛盾尖銳程度,人們對耕地產出的需求,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化水平,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來確定耕地保護程度與內容。因此,需要在思想觀念上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創新耕地保護理念。
針對近年來城步縣耕地質量下降的情況,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就必須擴大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單產。面對城步縣耕地日益減少的情況,當前必須在加強耕地資源保護的同時加大對糧食生產的科技投入,積極開展耕地質量方面的科學實驗與研究,通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同時采取積極的措施防止土地污染,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耕地單產。
結合城步縣具體情況,從耕地產值、產量、面積、基礎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制定具體的衡量指標,建立優質農地指標體系,從技術上劃分優質耕地范圍。合理確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率。
應嚴格遵循新《土地管理法》,實行以用途管制為主的土地利用制度,即對土地的利用有一個總體規劃,依據規劃劃定土地用途分區。使用土地必須按照用途,違反用途就是違法,違法就應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在滿足各類建設用地的同時,也要實現耕地保護目標。要制約新增建設用地無序“攤大餅式”發展,逐步建立起與我國城市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對耕地保護的動態機制,逐步加大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力度,引導和利用建設用地收益補償耕地,發展農業生產。
[1]城步縣統計年鑒[M].城步:城步縣統計局,2001-2009.
[2]張世文,唐南奇.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研究現狀與展望[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6,2(3):222-224.
[3]劉晶,彭補拙.錫山市土地利用變化的社會驅動力分析[J].土壤,2001,(6):295-299.
[4]李秀彬.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國際研究動向[J].地理學報,1996,51(6):553-557.
[5]白淑英,陳靈梅,王莉,等.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現狀與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10,(30):17003-17005,17016.
[6]王穎,祝民強.臨川區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21):11196-11198.
[7]路云閣,蔡運龍,許月卿.走向土地變化科學——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的新進展[J].中國土地科學,2006,20(1):55-61.
[8]張效軍,湯惠君,馬曉茗,等.少數民族山區土地利用結構時空變化及其驅動力分析——以廣東省連山縣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7):208-212.
[9]劉培學,張建新,王艷,等.縣域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及驅動因素差異分析——以江蘇省賈汪區、吳江市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2):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