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紀龍 王 榮 周 杰
(1.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湖北武漢430205;2.衡陽師范學院體育系,湖南衡陽421008)
2010男籃世錦賽已落下帷幕,2010年8月28至9月12日在土耳其舉行的第16屆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上,小組賽中中國男籃1勝4負,在艱難中奇跡般的 “被出線”。在八分之一比賽中不敵立陶宛隊最終獲得第16名。中國男籃曾兩次闖入世錦賽八強,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籃球經過多年的發展,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中國男籃的實力究竟如何?中國與世界強隊究竟有多大差距。
第16屆世界籃球錦標賽C組:土耳其、俄羅斯、希臘、波多黎各、科特迪瓦及其1/4決賽立陶宛隊對中國隊比賽的進攻、防守能力技術數據和錄像資料。
查閱了與本文相關的大量文獻資料,對在籃球方面有權威性的專家進行訪談,得到專業的意見,對第16屆男籃世錦賽中國隊參加的6場比賽錄像進行研究分析,采用歸納、類比等思維形式,對所獲資料進行分析,邏輯處理,中國隊參加的6場比賽的技術統計用SPSS12.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中國男籃的平均年齡只有24歲,是參加本屆世錦賽所有隊伍中最年輕的隊伍之一,也是最缺少大賽經驗的一支隊伍。本屆比賽在姚明缺陣的情況下,除了王治郅、易建聯、劉偉等少數幾名隊員外,其他人從沒有參加過任何世界大賽,甚至有些球員連國內的職業聯賽經驗都不豐富。中國隊缺乏大賽經驗,發揮不穩定,關鍵時刻連連失誤。國外專家曾提出,一個優秀隊員的成熟,至少要有200場以上的國際比賽經驗。
身高的高度是一支籃球強隊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籃球發展的必要條件,表1顯示中國隊員這方面略占優勢。然而從體重數據上看出,中國隊的隊員體重上較對手有很明顯的劣勢,身材高大但身體素質和對抗力較差是我們隊員現在最大的問題。

表1 第16屆男籃世錦賽中國隊與對手身體條件的對比
進攻技術是通過得分、投籃次數、命中率、搶前場籃板球、助攻和失誤球來反映,本文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本次世錦賽中國男籃共參加了6場比賽,在姚明等核心球員缺陣的情況下內外線的表現均不盡人意,全隊內外結合失橫、攻防轉換速度慢、技戰術發揮不穩定。從比賽統計結果來看,中國隊共得427分 (場均71.17分),失500分 (場均83.3分),平均每場比對手少得12.1分,助攻次數平均每場比對手少5.7次,前場籃板球平均每場比對手少6.5次,失誤比對手平均每場多達0.5次,這反映了中國男籃在進攻的整體質量上存在一些問題和得分能力不強的現狀。
2.3.1 中國隊與對手得分能力的比較
統計顯示,中國隊平均每場比對手少得12.2分。從理論上分析,一場比賽的總得分=2分球出手次數×命中率+3分球出手次數×命中率+罰球×命中率。數據顯示,中國隊平均數據中,除了3分球命中率較對手有微弱優勢外,2分球和罰球命中率都較對手有較大的差距。中國隊的3分球命中率(36.9%)與對手的3分球平均命中率(36.1%)幾乎相同的情況下,2分球的出手次數及命中率是造成中國隊與對手得分懸殊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2 中國隊與對手得分能力的數據對照表
表2顯示,2分球每場投籃次數中國隊(39.5次)與對手 (43次)之間有稍許差距,所以說明2分球的命中率是造成中國隊與對手得分差距的最大弱點,2分球平均每場中國隊的命中率(42.6%)與對手的命中率(54.2%)有顯著差異。
造成這種顯著性差異的主要原因:從戰術方面看,中國隊高大隊員居多,以陣地進攻為主,攻防轉換速度慢,防守容易落位、快攻機會少;落入陣地進攻后,鋒線隊員之間的跑動、掩護、利用中鋒的策應、空切、背插、溜底較少,多數是 “站樁式”接應,跑位擋拆意識較差且質量不高、難以擺脫防守,很難出現利用隊員之間 “做配合”后擺脫防守接同伴傳球,瞬間拔起凌空跳投的精彩畫面。另一方面,在姚明缺陣的情況下,各隊員對原來依靠姚明內線得分的打法習慣沒有改變過來,隊員具有依賴心理,進攻戰術單一、內外結合失橫,比賽中一味地追求 “把球往內線打”,導致進攻路線單一和進攻方式機械,使對手防守部署有針對性,從比賽錄象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對手都對內線球員王治郅、易建聯等實行多人包夾或圍攻。組織后衛助攻能力不強,鋒線隊員定點投籃與后衛突破得分少,從而導致全隊整體2分投籃次數少。
2.3.2 傳接球技術的比較與分析

表3 中國隊與對手進攻能力比較
本次世錦賽中國隊仍舊暴露了以往傳接球技術差的弱點,助攻可以反映隊員間的傳接球默契程度和戰術配合能力,表3顯示,中國隊與對手的助攻之比場均少了5.7次。中國隊員在對方壓迫式防守面前,觀察范圍、支配球能力、組織配合能力受到很大制約,大多數情況下是被動傳接球,傳球方式單一、時機和位置選擇欠佳、運球過多、缺乏假動作和技巧,更談不上 “球領人走”的精妙配合。這表明中國隊的進攻方法與手段簡單,很少有多次傳球、大范圍轉移傳球、跑動與策應配合、擺脫對手而輕松獲得投籃機會。中國隊依靠的是個人進攻;缺乏先進的整體打法與戰術配合。與世界強隊相比,我們缺少能在全隊穿針引線、有效組織進攻、擅于把握攻防節奏的“全面型”核心控球隊員。
2.3.3 搶進攻籃板球能力
進攻籃板球可以有效快速的轉入二次進攻,增加進攻次數,是全隊得分的有力保證。統計顯示,中國隊平均每場前場籃板球 (6.8個)比對手(13.3個)少6.5個,這意味著中國隊的進攻籃板球劣勢使中國隊每場進攻次數比對方少了6.5次,從理論上分析,若按每次進攻2分球計算每場比賽就少得13分,若按3分計算少得19.5分。中國男籃在進攻籃板球技術的差距表現在:1)搶位技術和籃下擠搶能力較差,有著身高優勢卻搶不來前場籃板球,相比之下身體素質力量、爆發力、彈跳力、連續跳躍能力等不如對方;2)投籃后不去沖搶籃板球,二次進攻能力弱,中國隊球員抓籃板球時不是在搶、爭、拼,而是在等、撿。籃球不是光靠優雅就能獲勝,搶進攻籃板球的關鍵在于沖搶,中國男籃表現不夠兇狠,進攻籃板球上的劣勢也是這次比賽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3)參搶前場籃板球的人數不夠,搶籃板球的意識不強,拼勁不足更是制約中國男籃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2.3.4 失誤情況
失誤也是影響比賽勝負的關鍵部分,本次世錦賽中國隊的場均失誤情況較對手差距不大,但從失誤情況可以看出,中國隊的發揮很不穩定。對陣土耳其的比賽中,在面對對方快速攻防轉換和壓迫式防守,中國球員連球都發不出去,輪換上場的幾名后衛在對方逼搶或夾擊下頻頻出現失誤,失誤高達22次之多。本次世錦賽中國隊員缺乏高強度下對抗的能力已暴露無疑,在對手緊逼下突破不了,干擾下護球不穩、持球不牢,攻守轉換速度較慢,對抗中快速移動接球能力差。失誤之多是歷次中國男籃沒有解決的問題。因此,提高高大隊員的技術質量,加強高強度對抗中的技術運用能力仍是中國男籃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2006年男籃世錦賽看,無論是個人防守還是全隊綜合防守都比已往更具攻擊性和破壞性,從過去 “阻止進攻式”轉向當今 “奪取球權”的防守理念更加明顯。本屆世錦賽中國隊失分平均每場比對手多12.16分,客觀地反映了中國隊防守能力不及對手。

表4 中國隊與對手防守能力比較
2.4.1 搶防守籃板球能力
表4數據顯示,中國隊場均籃板球數與對方相差3.4個。盡管中國隊在身高上不示弱,但在防守籃板球上還是很弱的,應該加強防守籃板球的意識與技巧,提高爭奪防守籃板球的技術和連續對抗爭奪的能力,增加搶防守籃板球的人數。中國男籃要躋身世界強隊之列,必須要解決籃板球的技、戰術問題。
2.4.2 防守犯規情況
中國隊場均犯規次數 (17次)與對手 (19.8次)差異不明顯。錄象分析發現,對手與中國隊犯規比較,對方防守具有貼得緊、逼得近、防守兇狠、“犯規犯死”的特點,無謂犯規基本沒有;而我們的防守目的性不強,腳步移動慢跟不上對手的變化節奏,非法用手過多等,中國隊主要是以手臂犯規為主,對手則主要是軀干移動中造成的犯規。國內聯賽中養成的習慣和防守理念造成了相互之間的差異。
2.4.3 搶斷球能力
搶斷球技術是帶有攻擊性技術,它是意識、反應、判斷、起動速度和技術的集中體現。本屆男籃世錦賽中國隊場均搶斷球與對手相差不明顯,但是非常不穩定,表現在對土耳其的比賽中被對手搶斷13個之多。搶斷球次數多少是防守攻擊性強弱的一個重要指標,它不僅需要強烈的搶斷球意識,而且需要有良好的搶斷球能力 (判斷、反應、動作速率的快慢等)。搶斷球打快攻的成功率比其他所有機會發動快攻的成功率要高,因此,在實力相當的時候,對手搶斷球增加是制勝的關鍵,幾個搶斷球就能馬上打出小高潮拉大比分,鼓舞自己斗志,挫傷對手士氣。
2.4.4 封蓋能力
封蓋是影響對方投籃命中率的主要手段,成功的封蓋對投籃隊員的心理將造成較大壓力,同時鼓舞本隊士氣、增強信心。從表4能看出,中國隊的封蓋稍弱于對手,但由于身單、力薄,在激烈的身體對抗中處于劣勢。
本次世錦賽結束后,國際籃聯對世界各國籃球整體勢力進行排名,在土耳其男籃世錦賽上取得第16名成績的中國男籃由之前的第9位下降到第10位仍舊無緣世界八強。中國隊員的身體對抗差、防守體系不健全、腳步移動緩慢、失誤多、節奏慢、調整能力弱、適應變化能力不強,尤其是在面對歐美隊員的身體素質出眾、個人能力突出、全場緊逼壓迫式防守時顯得辦法不多。從數據上分析,2分區投籃次數少,命中率太低,雖然易建聯獲得本屆世錦賽的籃板王稱號,但是進攻和防守籃板球與對手差距很大,這是導致本次大賽中國男籃失利的主要原因。
從整個比賽來看,主要還在于中國男籃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競技籃球運動發展更加凸現的特征:1)隊伍高大化與后衛快速、靈活、全面相結合;2)加強攻擊性、多變性防守。單純的 “以人為主”、“以區域為主”的防守原則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高速度、高強度、高對抗的比賽,“以人為主”的攻擊性、多變性的防守運用更加普遍;3)加強培養高強度對抗能力。高強度對抗性是現代籃球運動發展最突出的特征之一;4)攻守轉換的快速性、進攻更加注重節奏。總之,在當今競技籃球運動發展趨勢下,提高運動員高強度對抗下集體作戰的能力是目前中國隊亟待解決的問題。
[1]FIBA中文官方網站http://fiba.qq.com/2010/
[2]汪洪波,張秀華.中國男籃與世界強隊攻防能力現狀對比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2005,(2):65~67
[3]魏羽中,等.淺析第15屆世錦賽中國男籃與世界強隊之間的差距 [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4):92~93
[4]林小靜.從2006年男籃世錦賽看中國隊與世界強隊的差距[J].新西部,2007,(12):259~260
[5]鄭鋼,鄭薇.略論中國男籃與現代世界籃球運動的差距 [J].湖北體育科技,2001,(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