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浩
(徐州工程學院體育學院,江蘇徐州221008)
社會體育專業,是改革開放后高等體育教育適應社會對體育人才的新需求而增設的一個新專業。1993年天津體育學院首先試辦,1998年教育部將此專業列入 《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到目前為止,其在數量上發展迅速,至今全國已有200余所高校開設了社會體育專業,專業布點已基本遍布全國各省、市、自治區[1]。但從近年培養情況來看,其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同樣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尤其是其培養目標和市場需求還不太吻合,課程設置還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導致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嚴重地制約了當前社會體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2]。因此,探討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勞動就業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考試制度。即按照國家制定的職業技能標準或任職資格條件,通過政府認定的考核鑒定機構,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或職業資格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范地評價和鑒定,對合格者授予相應的國家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是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學識和技能證明。1994年6月10日 《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在我國實施。1995年國務院頒布的 《體育法》中明文規定:“國家實行社指等級制度”,并分為國家級、一級、二級和三級社指。1998年,《中國職業大典》將社指列為正式職業納人國家標準,成為1838種職業之一。其中,體育行業在國民經濟行業的16大標準門類中屬于第12大標準門類[3]。目前,體育行業列入職業大典共有四個職業:救生員、體育經紀人、體育場地工、社會體育指導員 (包含游泳、健美操、跆拳道等 47個項目)。2001年8月7日由勞動部和社會保障部實施的 《社指國家職業標準》進一步使我國的社指管理和培養向職業化邁進。現階段 《社指職業標準》正在試行中,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社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工作正在建立過程中。
隨著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以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水平為核心價值的體育健身娛樂業逐漸形成并快速發展。據國家信息中心的統計:近年來,城鎮居民在體育健身娛樂方面的人均消費支出年平均增20.2%[4]。可見,隨著各種休閑健身、體育項目服務業和體育場館建設的快速發展,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日趨增長。因此,國內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畢生的需求是實際存在的,且數量可觀,同時,隨著社會體育不斷發展,人們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更是提出了多元化、層次的需求。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 《課程方案》的指導要求,普通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是以教育部規定的 “體育學、社會學與管理學”為三大主干課,以 “社會體育概論、社會體育管理學、健身概論、中華養生學、大眾健身娛樂體育項目的理論和方法”五門主要課程為基礎,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任意必修課四大類來設置,其中學時在2584~2952之間,學分在150~192之間。從教學內容上看,社會上的有些熱門專業課程多數院校沒有開設:如水中救生、輪滑等術科課程。跨學科課程特色不足,專業性不強,知識體系不夠完善。社會體育專業所開課程與體育教育專業所開課程沒有明顯區別。多數沒有根據社會的現實需求來設置自身具有專業特點的課程,是影響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問題之一。
隨著我國就業準入制度的完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必將成為勞動力就業的門檻,它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有指導和定向作用;同時,職業資格考核與鑒定為高等教育教學方法、評價內容和手段的改革提供重要參考依據。為解決當前社會體育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與職業證書不對接、課程設置與職業標準不吻合、教學方案與不同等級的職業標準缺乏對應關系、教學內容不能涵蓋職業標準的要求等問題,通過調研,由職業崗位人員與專業課教師共同對體育行業人員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進行分析,針對體育行業職業崗位進行工作過程剖析,從職業崗位的具體工作任務分析、歸納出體育行業特有工種,結合職業資格標準要求,構建出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相銜接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
課程組合是在勞動力市場及行業需求調查和預測基礎上針對不同職業崗位推行的,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特長及就業形勢進行選擇,同時還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選修某一組合中的相關課程以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術能力。課程組合的建立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并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可分為社會體育指導員課程組合、體育場地工課程組合、體育經紀人課程組合與游泳救生員課程組合 (見表1)。
課程改革是各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核心,其目的是使所培養的學生都能就業上崗,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也是為了讓畢業生更好地就業,因此,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課程改革之間有內在的必然聯系,而課程就是二者最佳的切合點[5]。本文對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組合與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考核內容的關系進行研究。現對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同等級職業功能與等級要求進行梳理,見表2。
社會體育專業課程大多數圍繞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目錄》規定的課程為基礎,分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四大類來設置。
體育行業課程組合將原來社會體育專業選修課組合,以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為導向,對將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劃分為社會體育指導員課程組合、體育場地工課程組合、體育經紀人課程組合與游泳救生員課程組合分為四個模塊。然后針對市場需求與職業特點,針對性把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集中化與強化。并在教學內容中體育行業特有工種與具體課程融合一體,在課程內容設計中體現其體育行業功能特點,為步入崗位打下堅實的行業基礎。
[1]汪元榜.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現狀與改革發展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7):974~975
[2]陳章玉.我國普通高校本科社會體育專業方向設計及其課程設置的研究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9):1262~1264
[3]倪會忠,王正倫.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之研究[D].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課題成果
[4]叢湖平.體育產業理論與實踐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68
[5]朱永偉.高職市場營銷專業課程體系與職業資格認證有效銜接研究 [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