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琴
廣西壯族自治區德保縣人民醫院,廣西 德保 533700
近年來,隨著圍生醫學的發展,逐步擴大了剖宮產適應證,剖宮產率也逐年上升[1],而剖宮產術后產婦由于受疼痛、禁食、睡眠欠佳等負面因素的影響,使泌乳始動時間延長,泌乳量不足[2],影響母乳喂養的實施。為促進剖宮產產婦早泌乳,增加產婦泌乳量,提高純母乳喂養率,筆者所在醫院對剖宮產產婦術后在飲食方面進行相關研究,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剖宮產的產婦206例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初產婦;單胎;營養狀況良好;無乳房及消化道疾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手術過程順利;無產后出血史。將206例產婦隨機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03例,年齡(25.57±9.36)歲;孕周( 38.06±1.58)周;對照組103例,年齡(26.09±8.86)歲;孕周(38.78±1.25)周;兩組年齡、孕周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產婦產后均按剖宮產術后常規護理,術后禁食6 h。對照組術后6 h進食流質食物,少量多餐,肛門排氣后給予產婦餐。觀察組術后6 h開始服用豬蹄木瓜湯,4次/d,進食量根據產婦的需要,以進食后有飽腹感及不出現惡心為宜,產婦有肛門排氣后進食產婦餐。豬蹄木瓜湯療程為 7 d。
①觀察兩組產婦泌乳始動時間:自胎兒娩出至產婦自覺乳脹,擠壓乳房時第1次有乳汁排出時間[3]。②觀察兩組產婦泌乳量:分別記錄干預后24 h、48 h、72 h總奶量。
所得數據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產婦泌乳始動時間為(25.23±9.58)h,對照組為(37.81±14.24)h,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737,P<0.01)。
干預后觀察組產婦24、48、72 h乳汁量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 1。
表1 不同時間兩組產婦乳汁量比較(,mL)

表1 不同時間兩組產婦乳汁量比較(,mL)
組別 n 24 h 48 h 72 h觀察組 103 49.95±5.35 122.32±9.35 138.33±9.21對照組 103 30.21±5.11 59.40±6.24 73.48±7.88 t 17.394 36.406 34.846 P<0.01 <0.01 <0.01
產后充足的乳汁是母乳喂養成功的關鍵,母乳喂養成功率的高低與產后泌乳量等多種因素有關。產婦分娩后血中雌激素、孕激素濃度迅速降低, 解除對血清泌乳素(PRL)的抑制作用,即開始泌乳,其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內分泌系統參與調節的生理過程[4]。臨床上除早接觸、早吸吮等措施促進母乳分泌外,產婦的體力和飲食結構亦是影響乳汁分泌的重要因素。剖宮產術后的產婦由于手術創傷、飲食暫時受限以及在試產過程中消耗大量的體力和能量,使得產婦的營養需求量很大,因此要及時補充足夠的營養。祖國醫學《景岳全書》曰[5]:“婦人乳斗乃氣血所化,故下行為經,上行為乳”,認為乳汁為血所化生,賴氣推動運行,氣血不足,乳汁化生受到影響。故脾胃功能旺盛、氣血充足是產后乳汁分泌正常的先決條件。《備急千金藥方·食治》述[6]:豬蹄味甘、咸、平,入胃經,填腎精,滋胃液,通乳,生肌。治乳少,煨湯食。《雷公炮炙論》論[6]:木瓜味酸、澀,溫,入肝、脾、胃經。和胃化濕,舒筋活絡[7]。豬蹄木瓜湯共奏調補氣血、生津、健脾胃、通絡下乳之功效[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產婦泌乳始動時間明顯較對照組提前,泌乳量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服用豬蹄木瓜湯可以促使剖宮產術后產婦泌乳始動時間提前,增加乳汁分泌量,同時木瓜本身含有的豐富營養物質對提高乳汁營養成份、增強嬰兒體質亦有一定的作用。
[1]劉映粼,牛秀敏,陳敘.妊娠特發及相關性疾病診治[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371.
[2]魏淑琴.剖宮產術患者的心理-行為護理干預[J].安徽醫藥,2006,10 (7):550-551.
[3]李紅.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的影響[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7,18(4):231.
[4]鄭修霞,安力彬,顧平,等.婦產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4.
[5]王劍.生乳方促進產后乳汁分泌7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7,39(8):42-43.
[6]丁緒亮,劉天培,宋立人,等.中醫大辭典(中藥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58,341.
[7]蔣紅喜.硬膜外自控鎮痛用于剖宮產術后的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7):44.
[8]李秀珍,牟園芬,羅小玲.剖宮產術后硬膜外鎮痛對產婦泌乳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