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洪波 劉 榮 王 釗 王 崑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高等學校校園綠地建設實踐與思考
——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
陶洪波 劉 榮 王 釗 王 崑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其園林綠地對學生具有陶冶身心的作用。在充分調研東北農業大學校園綠地現狀的基礎上,認為校園綠地存在與校園文化結合少,綠地利用率低,造景手法單調等問題,提出了結合農業院校文化特色,營造親和綠地,多種造景手法并舉等解決措施,為北方校園綠地建設提供參考與指導。
東北農業大學;校園綠地;綠地建設;建設措施
東北農業大學創建于1948年,1978年在哈爾濱市香坊區原“馬家花園”重建校園,總用地面積197.34 hm2,東臨信義村,西臨哈爾濱東線,南臨香坊木材廠,北臨哈東工業園,基本呈長方形,南北狹長,地勢較平坦,無天然水體。該區域位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350 mm~650 mm,年平均氣溫–5℃ ~5℃,無霜期90 d~150 d。春季少雨多風,氣溫變化劇烈;夏季雨熱同季;秋季雨水較少,降溫快,初霜凍早;冬季寒冷漫長。該區域土壤是典型的草甸黑鈣土。當前,從正門到主樓之間的區域習慣上被稱為南校區,主樓以北至長江路之間的區域被稱為北校區。
東北農業大學校園綠地共有綠化樹木118種,隸屬31科,67屬,包括了紅松、水曲柳、黃菠蘿、核桃楸等第三紀孑遺種。其中,常綠樹12種,隸屬2科,7屬;籬植應用的樹種7種,隸屬5科,7屬;藤本植物6種,隸屬4科,5屬。樹種總數占黑龍江省各類綠地已應用樹種的66%。校園中生長良好的多年生花卉達28種,隸屬12科,19屬。經過30余年的建設,校園建成區綠地率已達46%,南校區更是樹木蔥郁,綠草如茵。
1.造景手法單調。目前,校園綠地多采用規則式布置,樹木栽植以行列式為主,對林冠線、林緣線的變化考慮較少。植物造景方面,僅限于利用植物的觀賞特性,造成綠地景觀藝術性不強,缺少季相變化和寒地植物景觀特色。
2.地形變化和立體綠化少。校園綠地較平坦,很少將地形要素與其他景觀要素相結合造景。如假山僅在秀園有一處,其上僅有一座建于1998年的“點翠亭”。同時,立體綠化的重要形式——墻體綠化也被忽視,造成大量可綠化的建筑外墻裸露,沒有垂直綠化景觀體現。
3.與校園文化結合少,綠地利用率低。東北農業大學現址所在的“馬家花園”修建于1919年,曾是哈爾濱歷史上著名的“哈埠八景”之一,但是校園綠地與這段歷史割裂了,也未能結合學校的校園文化,從而導致校園綠地的歷史及文化特色不明顯。多數綠地在建設之初僅僅考慮到觀賞性,沒有考慮使用性。學生只能穿梭于綠地間的道路上,不能在綠地中駐足、活動,造成綠地利用率低。
4.南北校區綠地景觀整體感弱。南校區樹木茂盛、綠化覆蓋率高,花壇、花缽應用較多,綠地配套設施較齊全,這些都是北校區所無法媲美的。同時,校園綠地總體規劃未能有效執行,北校區的綠地建設,主要根據建筑的增加而逐地塊進行,從而導致地塊之間景觀缺乏連續性,致使南北校區綠地景觀缺乏整體感、統一感。
1.繼續引種,豐富綠化資源。園林樹木是構成校園綠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樹種結構和數量直接反映出校園的綠化水平,豐富的樹種也是增強校園生態系統穩定和景觀多樣性的重要保證。黑龍江省共有樹木332種,我校樹木種類僅占36%,有很大的引種余地。可以根據學校的專業設置有目的地引種相應樹種,如引種龍紅、早香水、牡豐李、龍園甜杏等,為果樹學專業的品種識別實習和科研服務。還應加強偃麥草、白屈菜、蛇莓萎陵菜、莎草科植物等鄉土野生觀賞草植物的引進,發揮其在建筑背陰面、雜填區等不同環境下的優良品性,有效節省后續養護和管理投入。
2.多種造景手法并舉,營造綠色生態校園。我國傳統造景思想主張“師法自然”,常常將地形變化與花木結合造景,再現自然風景,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在校園綠地中利用地形變化營造獨特的山林空間,既能增加景觀的動感和豐富度,又能滿足學生登高望遠的心理,使他們在攀登中欣賞泉林之境,感受學如登山之意。在立體綠化方面,利用藤本植物的攀附特性,在綠地中搭建“瓜廊”“果廊”,既能展示園藝瓜果新品種,又能豐富景觀形式。此外,可嘗試建筑物外墻綠化,增加立體綠化量。
綜合運用借景、障景、框景等手法,遵循多樣與統一、對比與協調、均衡與穩定等造景法則,改變以往行列式種植的形式,力求植物種植疏密有致、高低變化,達到既有單純植被,又有多層次的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觀格局。充分發揮園林植物在凈化空氣、阻滯煙塵、減弱噪聲、防災減害等方面的生態功能,進一步提高綠地覆蓋率。在校園外圍規劃防護林帶,防止春季多風造成的揚塵污染,營造出具有寒地特色的綠色生態校園。
3.建設親和綠地,發揮實用功能。“評價一個校園規劃好壞與否的重要標準是看規劃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與其他學生、教師、游客、藝術作品、書本及非常規活動的即興交流。”當前,高校校園普遍劃分成若干功能區域,如教學區、科研區和生活區等。據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這些區域的綠地必須滿足學生的生活、休閑交往、求知和自我實現等需求。這就要求在以學生為本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差別性綠地建設,逐步建設尺度宜人、配套設施完善、對學生具有吸引力的親和型綠地與空間。營造與功能區域相適應的氛圍,如教學區應清靜宜人,生活區應輕松舒適,運動區應美觀實用等。讓學生們在綠地中感受陽光、呼吸新鮮空氣、放松心情,在綠地中學習交友、展示自我。
北校區的校園綠地多在建筑雜填區上建設,先期建設要以“綠”化為主,選擇形體美觀、速生、管理粗放的鄉土植物,迅速提高綠化覆蓋率。改變校園綠地灰色調的冬季景觀,加強對觀花樹種和秋色葉樹種的選擇,營造春季繁花似錦、秋季絢麗多彩的季相景觀。考慮到上下課時人流量較大,綠地中的道路宜采用快速便捷的直線型。對于未規劃的大范圍空地,可以播撒相應的野生草種,形成綠色覆蓋,如蒲公英、薺、葶藶等就可以在春季形成富有野趣的綴花草地。
4.增強景觀連續性,體現文化特色。高質量校園綠地要求新老校區綠地景觀具有良好的內在秩序性、連續性。在北校區綠地建設中,按照總體規劃的指導,保持由歷史積淀而逐步形成的整體性,做到形體環境與文化層次的連續。這種連續性不僅體現在北校區的樹種規劃上,還體現在綠地景觀的格調上,使北校區同樣具有南校區優雅的文化氛圍。
校園綠地是學校的窗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應該與人文景觀、校園文化相結合,展現校園風物、歷史沿革、文化傳統。可嘗試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如鄉土樹種、市花市樹等進行綠化布置。結合北方農業院校的辦學特色,使整個校園綠地不僅具有綠化、凈化、美化的環境外觀,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校園內設置鐫刻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標語的置石,也可設置體現學校歷史傳統的景物,如紀念碑、塑像、亭閣等,這樣既能增加校園風景,又能使師生對校史有更多了解,增強他們愛校、愛國、愛科學的情感。
5.著力田園氣息,打造校園名片。校園是育人的第二課堂,豐富的植物資源為美化校園提供了素材,也是師生們接觸自然的媒介。為綠地中的樹木懸掛標志牌,標注名稱、科屬、拉丁名、用途等等,讓師生們認識植物、了解植物,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進一步補充原木座椅;在雜樹林、樟子松林等鋪設砂石小路;豐富五谷園的農作物品種;保護好現有的碾子、石磨、犁等農具,營造具有田園氣息的校園綠地。
幾乎每一所著名的高校都有一處與之齊名的校園景觀,如北京大學的湖光塔影,清華大學的荷塘月色等,高校因這些景點而秀美,景點也因高校而聲名遠播。對于創建文化校園來說,坐落于馬家花園(始建于1919年)的東北農業大學,有著歷史資源優勢。可以營造一處既能結合馬家花園的歷史又能展現東北農業大學的辦學特色,洋溢著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東北農業大學精神的景點,打造校園名片。
6.轉變模式,匯集多方力量。“校園是我家,建設靠大家”,成立“園林志愿者協會”組織青年學生參加校園綠地建設。一方面能滿足他們到實踐中一展身手的愿望,使他們在勞動中學到綠化知識,體驗綠化工作的辛勞,增加愛綠、護綠的意識,另一方面也能改變綠化部門“單槍匹馬”搞建設、勞動力不足的局面。此外,在校園網站上設置意見征集欄,讓師生們為校園綠地建設建言獻策,采納師生們的建議,群策群力建設校園綠地。若干年后,他們栽植的樹木,所參與建設的綠地也將是他們對于母校的別樣回憶。
利用高校師資優勢,結合科學研究,解決綠地建設及養護難題。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使用原生態的松樹皮覆蓋樹池來保持水分、改良土壤;采用綜合用藥方法防治糖槭的光肩星天牛危害;采用阻殺法防治榆樹的榆紫葉甲危害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建設生態型校園綠地的過程中應該繼續發揮這一優勢,研究綠地建設及養護的新方案。
7.建立健全基礎資料,加強綠化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校園綠地基礎資料,如哈爾濱市基本氣象資料、常見病蟲害發病時間和危害對象、校園植物分布圖、古樹名木分布圖、校園地下管線分布圖、綠化養護管理制度、綠化操作標準、園林機械使用和保養規則、園林養護管理日志等等,為綠地建設工作進一步開展提供方便。
綠地建設是一項技術強、藝術性高的工種,工作細致,要求較高,費工費時。因此,要堅持“專家請進來,員工派出去”的方針,加強對綠化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組建一支既有園林植物栽培知識,又有一定藝術修養的高水平綠化隊伍,為建設生態良好、品味高雅的校園綠地提供保障。
[1]溫克剛,孫永罡.中國氣象災害大典·黑龍江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8~9.
[2]李景華,嚴俊鑫.黑龍江省三座城市藥用園林植物素材的選擇[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7,35(5):90~92.
[3]薛建華,卓麗環.黑龍江省主要城市綠化樹種的應用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1(3):99 ~102.
[4]張靜.《遁園雜俎》與馬忠駿晚年辭官歸隱[J].學習與探索,1986(6):135~137.
[5]卓麗環.城市園林綠化樹種應用指南(北方本)[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24~25.
O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on University Campus——Tak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ao Hongbo,Liu Rong,Wang Zhao,Wang Ku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b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s,where the green space will imperceptibly influence on students.Based on sufficiently investigating campus green space i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me problems in green space are given,such as little combination of green space with the campus culture,low utilization ratio of green space and monotonic landscaping construction etc..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which include combining green space with cultural feature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uilding friendly green space,using various landscaping techniques.Based these analyses,this paper will references and guideline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rn campus green spac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ampus green space,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construction measures
G647
A
1672-3805(2011)05-0048-03
2011-05-26
陶洪波(1983-),男,江蘇人,東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碩士研究生,東北農業大學后勤處校園管理科技術員,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