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洪 李 燁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25)
弘揚志愿文化促進社會和諧
——讓志愿服務成為人的一種生存方式
姜玉洪 李 燁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25)
作為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志愿文化在培養公民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志愿文化內涵的挖掘、志愿文化意識的內化、志愿文化精神的弘揚,是志愿服務深入開展的基礎和保障。
志愿文化;社會和諧;生存方式
志愿服務幾乎是每個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突出的社會效益正受到越來越多國家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汶川大地震,志愿者無私、博愛的奉獻精神和行動,使我國志愿服務事業一度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為世界所矚目,全社會大力倡導志愿活動、尊重志愿服務已蔚然成風。現在,志愿服務不僅體現在大型活動中,扶貧開發、社區建設、環境保護、搶險救災、志愿服務國際交流與海外服務等都成為了志愿服務的廣闊領域。大型活動促進了志愿服務蓬勃開展,但各個領域常態化的工作才是志愿服務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發掘志愿文化內涵、弘揚志愿文化精神,讓志愿文化體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使志愿服務成為人的一種生存方式,這是目前需要我們思考并著力破解的課題。
一
志愿服務起源于19世紀初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它是指“民眾出于自由意志、非基于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等作為內容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而是致力于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促進社會公益等”的援助行為,其目的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歷史上的志愿服務,其對象是處于不利狀態、不利地位的人群和地區的,更多地帶有“慈善”特征。雖然志愿服務發端于西方,但與志愿服務緊密相連的“慈善”觀念在中國也早已有之。中國儒家學說“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內涵,墨家學說“兼愛、非公”的主張,其中既反映出志愿服務最初意義上的“慈善”觀念,也蘊含了現代志愿精神所倡導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意蘊。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民眾的需求日益增加,志愿服務不但備受重視,而且隨著人們對公共利益的關注,使得近現代志愿服務不斷由“慈善”向“公益”轉變,“自愿”“無償”“奉獻”“有利于社會發展”。志愿服務的核心內涵和美好理想,使涉及人類發展、社會進步的各個方面都成為志愿服務的領域,志愿服務已發展為推動公共事務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途徑和手段。
志愿服務是人類一種愛與關懷的自然行為的表現,志愿服務是“利己”和“利他”兩方面的統一,因為志愿服務可以使人達到“鍛煉自己”和“幫助有需求人”,或者說是“發現自我”和“實現自我”的雙重目的。從利己的角度來說,志愿服務的經歷是一個讓參與者不斷獲得人生感悟的極有價值的實踐,他們在無償付出的志愿服務過程中,收獲了被他人需要、被社會認可的非物質回報,實現了心靈充實、精神升華、潛能發揮和自我價值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同時,他們又對社會上各種弱勢群體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扶助,緩解了個人心理壓力,完善了個人的道德品德。所以,眾多志愿者深深體會到,“參與志愿服務不但要有只有‘施’沒有‘受’,只有‘予’沒有‘取’,只有‘給’沒有‘得’的心理準備,還要展現但求‘奉獻’不求‘回饋’,只想‘支出’不想‘收入’,僅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大愛精神”。他們對參與志愿服務也有美好期待:“最大‘回饋’應是:‘無形’勝于‘有形’;最大的‘收入’應是‘精神’重于‘物質’;最大的‘收獲’應是‘福報’勝于‘酬報’”。從利他的角度來講,志愿者通過參加幫助弱小、消除貧困、凈化社會風氣等志愿服務,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了一座相互關愛和相互幫助的橋梁,促進社會和諧;同時,志愿服務以大型活動等提供大量人力資源方式,積極參與抗震救災、保護環境、維護和平等一些補救、預防以及發展性工作,協助解決或防范社會問題,滿足了社會進步需要多方面的資源組合與配置要求,起到了穩定社會、促進社會融合與社會進步的作用,特別是目前我國的志愿服務已與我們和諧社會的構建達到了最佳的契合狀態,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內在的精神追求、外部的社會使命、正確的自我認知、豐富的生活體驗、人生的價值實現,促使社會上更多的人以更高的熱情、更大的精力、更多的時間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這也成為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強大的內在動力和外部引力。但是,志愿服務何以能堅持經常、持久,抑或說這種內在動力和外部引力何以保持,進而真正實現它最初和最終的目的呢?志愿服務的歷時態發展讓我們看到,把志愿服務真正融入到人們的思想里,讓為他人和社會服務成為人的一種人生樂趣、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理想境界;讓志愿服務成為“平常人在平常時做平常事”,化做一句話就是,讓志愿服務成為人的一種生存方式,這樣志愿服務就一定能夠持久并收到實效。
二
“文化即人化”這一命題多年來反復被人們提及,經久不衰,其根本就在于人總是生活在文化中,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美國學者菲利普·巴格比在《文化:歷史的投影》中把文化界定為“內在的和外在的行為模式”,克拉克洪認為文化是“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方式的系統”,胡適把文化定位于“人們生活的方式”,梁漱溟則指出,“文化……乃是人類生活的樣法”。這些學者不是把文化作為與經濟、政治、科技、自然活動領域或其他具體對象相并列的一個具體對象來看待,而是認為“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它內在于人的一切活動之中,影響人、制約人、左右人,因此有學者斷言:“其實一民族有今日結果的情景,全由他自己以往的文化使然。”我們不是文化決定論者,但是通過上述我們可以認識到,文化實際上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與存在狀態,人們追求和享有按照一定尺度改變環境、發展自己所創造的價值成果,并通過實現這些進一步更新和完善自己。文化是一代代人創造的,它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更屬于整個人類社會。文化之于人,猶如空氣之于人,須臾難以離開。文化像血脈一樣,熔鑄在文明的各個層面,自發地左右著人的各種活動。所以我們說,雖然文化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是決定性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
志愿文化是基于對和諧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在志愿服務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以注重社會道義、強調社會責任、體現社會公平、促進人類發展為價值追求,以自愿、奉獻、友愛、進步為核心精神的社會心理和行為模式。它根植于志愿者群體,同時由于志愿文化的產生過程和社會基礎又決定其具有自覺性、創造性、機理性的特點,反過來,志愿文化又影響著、塑造著參與志愿服務的志愿者群體。志愿精神是志愿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志愿精神對志愿者的熏陶以及志愿精神在志愿者思想里的內化程度,將直接影響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和深入。原聯合國秘書長安南這樣描述志愿精神,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和團結以及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國際上對志愿精神也有共識,認為它包含著“自愿、不計報酬、利他”三個要義。在《志愿精神在中國》一書中,丁元竹對志愿精神的內涵進行了闡釋,他認為志愿精神是“一種自愿的、不為報酬和收入而參與人類發展、地區社會進步和完善社區工作的精神”,通過他們的論述,我們可以歸納出:志愿精神就是自愿、奉獻、友愛、進步。就是在這種志愿精神的塑造下,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互助與自助、慈善與公益的行為,體現出主動承擔、勇于踐行的態度,超越了商品交換的原則和權力控制的原則,彰顯出人性的高度和力量,展示出一種和諧、高尚、奉獻、利他的人類文明新境界。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理事長盧雍政指出:“志愿精神不僅應該成為和諧美好新生活的實現途徑,更應成為這種和諧美好新生活的目的,它不是自然而然的產物,也不能夠單純憑借物質追求刺激而來,而是要經過社會建設長期的積累和每一個人艱苦而真誠的自我教育。因此,讓志愿服務成為一種生活狀態,既是開展志愿服務的不懈追求,又是享受充實人生的崇高境界。”志愿文化不斷積累、強化、內化進而轉化為人的實際行動,可以引導全社會把關注的目光轉移到日常志愿服務上,讓志愿精神真正成為“具體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并將這種社會認同固定下來,使志愿精神根植于社會土壤之中,形成全社會崇尚志愿服務、尊重志愿者的良好文化氛圍,讓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充滿生機與活力。培育志愿文化、弘揚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務長期開展的基礎和保障。
三
隨著志愿服務在全球范圍內的深入發展,它不斷呈現出社區化、生產化、學習化、資訊化、全球化的趨勢,同時,與這些現代發展趨勢不相適應,在志愿者本身、志愿者組織和社會環境方面也出現了一些瓶頸,制約和限制了志愿服務經常化和持久化的發展。為此,提高志愿者自身素質和能力,加強志愿者組織建設,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環境成為了當務之急。所以,我們必須要大力弘揚志愿精神文化,全面建設志愿物質文化,努力完善志愿制度文化,推動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首先,弘揚主旋律,使志愿精神文化深入人心,促使志愿者努力踐行。在文化的所有層面中,最具內在性、最能體現文化創造性本質的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統領。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流文化的指導下,我們要大力宣傳和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精神文化,從娃娃抓起,從課堂做起,讓他們通過教育和實踐逐步了解志愿文化內涵、融會志愿精神,讓參與志愿服務成為他們一生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在社會上努力營造“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的輿論氛圍,讓志愿服務獲得大眾的廣泛了解和足夠認可,給予志愿者更多的肯定和切實的保障,不斷擴大志愿者群體數量;我們要讓人們充分意識到,志愿服務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時間段和空間里,形成“只要自愿去做,志愿服務就在身邊”的思想共識,把它內化成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強烈愿望,在更大范圍內激發起人們的服務意識、奉獻意識和共生觀念,在多方面參與到社會公共生活中去,讓志愿者擔當起更多的社會公共責任,形成合力,推動社會進步。
其次,培訓多種技能,打下物質文化基礎,提高志愿服務水平。物質文化是人類文化的物化形式,是基礎。志愿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就是,搭建各種可參與志愿服務的平臺,提供多種可參與志愿服務的機會,增強多項志愿服務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史柏年說:“過去那種上街擦欄桿、為街坊修自行車等純粹體力型非專業志愿服務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激發志愿者的參與興趣,而專業志愿服務越來越受青年青睞。”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志愿服務內容日益豐富,服務領域不斷擴大,服務對象迅速延伸,活動層次從扶助社會弱勢群體的初期生長點,走向關注人的總體生存狀態和社會的可持續扶助,所以,我們必須要豐富志愿服務載體、創新志愿服務形式,為更多人提供參與服務的機會。在志愿服務中,志愿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較強的組織能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而且更需要志愿者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專業化技能,因此,志愿者個人不僅要在平時有意識地自我提高服務能力,志愿者組織更要經常舉辦各種專業化培訓來增加志愿者的專業化技能,進而提高志愿服務質量和整體水平,達到“施者——滿面春風送關愛,受者——笑逐顏開長緬懷”的“雙贏”局面,努力做到“招之即來,來之能戰”,讓志愿服務收到實效。
最后,完善各項規范,加強制度文化建設,為志愿服務提供保障。在向全社會大力倡導志愿服務的同時,我們要建立科學規范的志愿者“選拔機制”,為志愿服務的開展儲備充足的人力資源;我們要建立有效的志愿者“學習機制”,引導他們從人文、道德方面認識、理解志愿活動和志愿精神,把參與志愿服務當成自己的理性選擇;我們要建立精神和物質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讓志愿者在抒發了博愛、給予、利他、濟世的道德情懷的同時,可以豐富生活內涵、體驗心靈愉悅、獲得自我成長、得到社會認可、增強“天人自助”的理念;我們要建立合理的“考評機制”,對志愿服務的形式、內容、質量、效果進行科學、合理的量化考核,綜合評價,確保實效;我們還要建立“保障機制”,加快有關志愿服務方面的法制建設,尊重志愿者的勞動付出,提供資金、福利等方面的援助,依法保護志愿者的合法權益,以法律法規促進志愿組織和志愿服務的正規發展。
志愿服務是人類值得驕傲的一種高尚行為,也是人類需要珍惜的一份精神財富,更是人類應該發揚的一項光榮事業。學者陳武雄說,如果每個人能不負眾望,真誠參與,有效發揚“七度”空間,即:“宗教家的熱度——身隨心赴;運動家的速度——及時參與;哲學家的廣度——弘揚推廣;科學家的深度——找尋意境;數學家的精度——實事求是;藝術家的巧度——講求方法;企業家的效度——力創紅盤”,那么我們志愿者將得到全社會的尊敬。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秉持“以志愿服務充實人生,用關懷傳播溫情”的信念,把志愿文化內化在意識里,讓志愿服務成為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那么,我們相信,自愿者“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目的一定能達到,建設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美好社會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1]江汛清.與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68.
[2]劉珊.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類型及問題[J].陜西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5(2):15~17.
[3]陳武雄.志愿服務理念與實務[M].臺灣:揚智文化事業有限股份有限,2004:46~48.
[4]克拉克洪,等.文化與個人[M].抗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6.
[5]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58.
[6]徐洪興,二十世紀哲學經典文本.中國哲學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474.
[7]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國[M].聯合館志愿人員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辦事處),1999:9.
[8]林勝義.志愿服務與志工管理[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105~106.
Popularizing Volunteer Culture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Jiang Yuhong,Li Y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s a mode of existence,volunteer culture plays a huge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civil socitey,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social progress.Volunteer culture is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the guarantee to volunteer service.
volunteer culture,social harmony,mode of existence
G02
A
1672-3805(2011)05-0051-04
2011-07-1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度一般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專項任務項目”(編號:09JDSZ1003)
姜玉洪(1968-),男,黑龍江牡丹江人,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哈爾濱師范大學)常務副主任,哈爾濱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