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林 張 晶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淺談中國英語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王富林 張 晶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中國英語成長于中國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用于人們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交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政治地位的提高,與國外文化的交流也不斷增加,中國英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何正確認識、使用中國英語,已成為所有英語使用者面對的一個共同話題。
中國英語;研究現狀;發展趨勢;中式英語
中國英語存在的歷史悠久,自一開始便是英語同中國特殊的社會文化相結合的產物,能夠有效地表達中國特有事物。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政治地位的提高,與國外文化的交流也不斷增加,中國英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自中國英語這一概念提出以來,引起了國內外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
自中國英語概念提出后許多專家學者便開始了對中國英語的研究,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截止到2006年,全國各類學術期刊共有研究中國英語的相關文獻337篇。其中,碩士論文有81篇,博士論文2篇,科研、教改論文8篇。諸多研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
潘章仙于2001年發表的《中國英語變體中的語言和文化認同》;
姬玉姍、朱文霞于2002年發表的《英語變體與中國文化》;
Kingsley Bolton于2003年發表的《中國英語的社會語言學史》;
Bob Adamson于2004年發表的《中國英語:中國英語教育史》;
金惠康于2004年發表的《中國英語》;
李少華于2006年發表的《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中的中國英語》。
1.肯定態度。在眾說紛紜的語言學界,許多專家學者對中國英語持肯定態度。因為中國英語以國際規范英語為核心,把中國獨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傳統等通過音譯、借譯及語義再生等手段傳入國際社會,同時也融合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達方式。
許多語言學家認為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的。首先,中國英語使用國際英語的基本詞匯,遵循其基本語法系統、行為規范和國際上的共同說法。它既具有國際英語的共性,同時也創造性地運用了自己的一套說法,能被各國英文讀者理解和普遍接受。其次,中國英語包含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達方式,能夠更好地實現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例如,現在已經被人們廣泛認同和接受的Long time no see這一說法。再比如,Reform and Opening(改革開放),Three Represents Theory(三個代表理論),Eight Honors and Eight Shames(八榮八恥),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國兩制)等。這些說法只有通過中國英語這種表達方式才能更好地被人們所理解。再次,中國英語的出現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社會文化背景和表現層面,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否定態度。部分學者認為中國英語是不存在的。首先,他們認為中國人所說的英語不應該被看做英語的變體,中國英語只不過是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和使用中由于對英語的不夠了解而產生的錯誤。只有制度化了的英語變體才能稱為國別變體,中國英語只能稱做一種外語變體或使用型變體。其次,他們認為英語在我國本土化既不實際也沒必要。已存在的英語變體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同樣,在音位、詞匯和語篇三個層面,中國英語現有的研究都很難成立。
隨著中國英語這一概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認可,語言學界對于中國英語的研究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主要涉及的研究方向有中國英語的功能,中國英語的語言學特征,中國英語的語用環境和語用功能,中國英語的母語影響和干擾,中國英語理論與翻譯研究,中國英語理論與教學,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的關系等。
在眾多研究領域中,較為熱點之一的要數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的關系這一研究方面。研究中國英語時要始終與國際規范英語的對比研究緊密相連。所謂的國際規范英語,就是世界上大多數英語使用者運用英語時所提供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中國英語的內在規定性則必須通過與國際規范英語的對立統一才能得以體現。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式英語也是相對國際規范英語而存在的,其與中國英語的對立也是非本族語變體內部的規范與不規范的對立,是由不同程度或不同量的規定性所形成的。如果從跨文化交際翻譯和語用的角度來進一步研究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的關系,那么就會促進漢英譯學研究與語用學的結合,促進中國與世界譯學的研究,進而更加全面地奠定和完善中國英語的語用原則。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文化遺產,要把這些寶貴的財富介紹給世界是一項浩大的文明傳播工程。當今世界也掀起了學習漢語和漢文化的熱潮。“中國文化年”在法國的成功舉辦,全世界各地已經開辦的一千多所孔子學院,中國的書法、京劇、武術等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的關注,這些都讓我們體會到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迫切需要。而中國英語的出現不僅能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實現中西兩種文化的交流,實現全球范圍內文化層面的大融合。
2010年11月,《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在中國語言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影響》會議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成功召開。會上理事會提出了下列原則性建議:(1)各成員國應盡可能讓本國各階層人民切實有機會了解其他成員國的語言,或者是本國中不同民族的語言,切實讓他們學會一種外語足以滿足交際的需求。(2)各成員國應促進、鼓勵和支持教師及學習者在各個階段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按照歐洲理事會的《現代外語》項目逐步確立的原則,努力嘗試建構語言學習體系。這一建議的提出剛好為中國英語在國內及國外的普及提供了理論依據,指明了發展方向。一方面讓國內更多的英語研究者們可以結合當前語言研究形勢對中國英語進行更好的多元化的分析和推廣,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國外學者通過學習更多的中國英語來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中國英語的發展也將會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中國英語的發展前景必將如長虹貫日,勢不可擋。
[1]金惠康.中國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0,64,195 ~197.
[2]李文中.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8.
[3]孫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7):53~54.
A Study on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of China English
Wang Fulin,Zhang Jing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In China,China English is used for communicating in particular language environments,the growing tendency of English learning has been developed under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As the society develops and the political position promotes of our country,the continuous growing ne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lso emerges,and China English is being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China.So how to understand and use English in China has already been a common topic faced by all English users.
China English,research status,developing tendency,Chinese English
H310
A
1672-3805(2011)05-0065-02
2011-07-28
王富林(1983-),男,黑龍江人,東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