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娟 黃斯楠
(黑龍江科技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27)
跨文化行為語用遷移現象的文化維度解析
張淑娟 黃斯楠
(黑龍江科技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27)
負向語用遷移是造成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最終導致交際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今,較多相關研究只是從言語性的角度考慮,采用了二分法,即語用語言遷移和社交語用遷移。然而,當前非常有必要從言語性與非言語性兩個角度對其重新界定,因為在語用遷移現象中還存在高達70%左右的行為語用遷移;并根據Geert Hofstede的兩個不同文化維度對行為語用遷移現象進行解析,以此引起外語學習者對語用遷移現象的再認識,及對文化對比分析與學習的高度重視,從而大大促進跨文化交流的成功進行與發展。
文化維度;語用遷移;言語性語用遷移;行為語用遷移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學者們對遷移現象的劃分也不盡相同。從遷移產生的效用來看,Lado將遷移劃分為正向語用遷移和負向語用遷移。正向語用遷移不僅不會起到干擾阻礙的作用,反而會使NL的學習與交流的能夠順利進行;而當TL和NL的社會語言規則不一致時,TL學習者套用其NL的語用規則,這不僅會引起歧義,還時常會導致交際的失敗,此種現象稱為負向語用遷移。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們要盡可能將交際失敗率降到最小,因此本文主要討論負向語用遷移現象。
1.語用語言遷移和社交語用遷移
從宏觀語用研究的角度劃分,語用遷移被分為語用語言遷移和社交語用遷移,此種分法最初是由Kasper提出的。語用語言遷移是指NL語言單位所固有的施為語力或禮貌值會影響學習者的感知,從而使其產生TL語言形式——語用功能的映像。例如,中國學生(CS)往往會用“It doesn’t matter”回答美國教師(AT)的“Thanks for your great help”。在語義上,“It doesn’t matter”與“沒關系”是完全對等的。漢語中的“沒關系”既可作為感謝答語,又可作為道歉答語,而英語中的“It doesn’t matter”只可作答于道歉語,所以CS把中國式的回答遷移過來會令AT費解甚至誤解。實際上,按照英語的表達習慣,只要回答“It’s my pleasure”“You’re welcome”或“I’m glad to be of help”就可以了。
社交語用遷移意指語言使用者主觀等效的NL語境知識會影響其對TL言語行為的社交感知。例如,
CS:“May I come in?”AT:“Oh,yes.”
CS:“I’m terribly sorry for being late,because I was caught in a serious traffic jam.”AT:(surprised and confused)很顯然,上述交流是失敗的。美國是個以未來為導向的國家,人們往往把時間看做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是環境的組成部分,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因此不能浪費。若在相似的情況下,美國學生通常不會敲門,而是悄悄地進去坐下以節省時間。之所以會發生這種遷移現象,是因為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若像美國學生那樣,則會被認為是對老師的無禮與不敬。不難看出,語用語言遷移是語言所特有的,而且來源有限,而社交語用遷移則是文化所特有的,源源不斷。
2.行為語用遷移
Kasper對語用遷移的二分法是仿效英國著名語用學家Jenny Thomas對語用失誤(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的二分法而來的,并且一直被許多學者沿用至今。盡管一個是語言性的,一個是社會文化性的,而實際上二者都是言語的。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中,人們不僅僅以言語行為進行交流,同時還大量地通過手勢、身勢、面部表情、沉默、話輪轉接等非言語行為傳達信息。因此,語用遷移除了含有上述兩種言語性的遷移,還應該包括非言語性的語用遷移,這里我們稱之為行為語用遷移,如Mary:“Happy birthday to you!”
Lili:“Thank you very much.”(莉莉高興地接過了禮物,在話語感謝的同時,她把禮物靜靜地放在了一邊。)可以看出,雖然莉莉的言語是恰當的,但卻不恰當地將中國式的行為挪用過去了。在中國文化里,如果當面打開禮物,既會顯得自己無涵養又會顯出不尊重對方,令場面尷尬難堪,所以要在贈與人走后才能打開來看。而此舉恰恰傷害了Mary,她覺著這是對她所送禮物的討厭與蔑視,因為美國文化中,當收到禮物時要當面打開,并加以贊揚以表欣賞和喜愛之情,這會讓對方感覺到其價值所在。
有的學者認為,人們在直接交際活動中,30%左右的信息是通過語言傳達,而近70%的信息是依靠非語言即行為手段來傳遞的。一個人沉默不語,并不是說這個人無所表示,其實沉默本身就具有意義??梢姡缥幕浑H中,行為語用遷移要大大地多于言語性的語用遷移。盡管如此,這兩類遷移現象往往還是相伴而生的。本文將主要對行為語用遷移現象進行討論與分析。
語用遷移是二語習得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更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對此許多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其中,多數學者要么基于道歉、拒絕或請求等某一特定的言語行為進行考察,要么是從更加宏觀角度對其進行分析與研究。為此,作者將嘗試性地參考Geert Hofstede的兩個最基本的文化維度對行為語用遷移進行剖析。
1.集體文化 vs.個體文化
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體系的核心,側重于松散的社會結構,持這種取向的人們通常只照顧自己和直系家人。他們重視獨立性,自我實現即使不是一種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們接受,與此同時,他們更重視不受外部制約的“自由”。相比之下,集體主義是中國價值體系的根基,它側重于緊湊的社會結構,有此種取向的人們往往會因自己絕對的忠誠而期望親戚、氏族或其他的群組成員照顧自己及家人,他們比較注重群體合作和個人謙虛。其實,兩國人民的不同自我觀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美國人常用“I”(我)作為主語,顯然做事是從自我利益出發,一切以“我”為中心;而中國人則用“我們”(We)作主語,首先考慮的是群體利益,一切以大局為重。歸根結底,該文化維度的本質就是社會各成員間的相互依賴程度的問題。下例是關于一位中國婆婆和她美國兒媳之間的相互誤解。例如,(情景:李阿姨隨著兒子陳辰移民美國已近十年,聽說兒子看了醫生,便帶著在家燉好的補湯,心急如焚地去看兒子,本想給兒子一個驚喜,沒想到卻遭到了兒媳Rose的質問。)
Rose:Mom?Would you please make an appointment beforehand next time if you want to come to my house?(She was confused and unsatisfied)
李阿姨:Yes?How can you speak to me in this way?I’m Chen’s mother.I learned that he went to see a doctor.I came here just because I wanted to know what happened to him.(She was much irritated,grieved and hurt.)
這對婆媳之間之所以會產生這么大的誤解,是因為她們對“獨立”與“自由”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而且是根深蒂固的。中國以傳統的家庭、集體、國家利益為重,而美國比較強調個人主義,個人的權利,個人的自由。中國有著傳統的家庭觀念,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長大后一定要孝順父母,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這充分顯示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牢固的紐帶關系。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和命根子,父母是孩子的大靠山和一片天。所以兒子病了,媽媽去看望、關心,天經地義,反過來,看到母親的關懷,兒子也一定會感動、欣慰。美國家庭則有著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一個重要的觀念是一切靠個人奮斗,通常不喜歡依靠別人,甚至父母的幫忙也不一定樂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勵子女早早離家,獨立地生活與發展。同時,美國人也非常重視個人自由與隱私。就是知己之間也很少談到太“切身”的問題,不請自來的訪客(包括父母親)是絕對不受歡迎的。所以上述例中,對于婆婆的突如其來,Rose非常驚訝,難以接受。
2.高權力距離vs.低權力距離
中國是典型高權力距離的文化群體,人們注重等級差別,崇拜權威,以權勢取向為主;而美國則屬于低權力距離文化,強調人人平等,人際關系以平等為取向。中國人受“長幼尊卑”的儒教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往往會把中國式的行為遷移過去。中國向來尊崇孔孟之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以及“天地君親師”等幾千年的教義牢牢地確立了教師的權威性地位,所以對于老師的“教誨”,中國學生往往低頭悉心接受,而不是正視加以反駁。對于外教的“建議”與“指導”,他們也常常如此反應,這對美國人來說是非常不禮貌的。在美國,師生之間是平等關系,他們可以無所顧忌地隨意進行交談。教師認為學生問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好的、有意義的,所以鼓勵學生對自己的觀點質疑,這一能證明學生在思考,二能說明教師的話題很吸引人。再如,在中國的企業或組織中,領導簡直就是下屬的“衣食父母”,對領導的決策,下屬言聽計從,不敢不執行。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在一些跨國企業中,面對領導,中國員工把我們的“貶己尊人”的“謙虛準則”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美國領導需要的卻不是下屬的逆來順受與卑躬屈膝,而是下屬能夠廣泛參與影響他們工作行為的決策。
負向語用遷移是造成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最終導致交際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真實語境交際中,信息的涵義有70%左右是通過非言語行為傳遞的。由此可見,造成交際失敗的行為語用遷移之比重遠遠大于言語性語用遷移。因此,在今后的學習與交流中,我們要給行為語用遷移以足夠的重視。在英語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加強對行為語用遷移的高度重視,利用多維的文化對比學習與分析,激發學生自主意識,最大限度地避免跨文化交際中負向行為語用遷移現象。
[1]Kasper,G.Pragmatic Transfer[J].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2(8):25~32.
[2]Thomas,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In Applied Linguistics,pp.1983:91 ~112.
[3]李元勝.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語用失誤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12~116.
[4]Eakins and Eakins.Sex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In Samovar and Porter(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82:292 ~325.
[5]Brown,P.and 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256 ~289.
Cultural Dimension Analysis on Behavior-pragmatic Transfer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Zhang Shujuan,Huang Sinan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7)
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 tends to cause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t will make it break down.So far,many related researches,only considering speech act,adopt the dichotomy of 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 and socio-pragmatic transfer.However,it is now very necessary to take non-speech act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o redefine it,because behavior-pragmatic transfer covers about 70%in pragmatic transfer.Meanwhile,it is also essential to employ Geert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 to decipher behavior-pragmatic transfer so that it will motivate EFL learners to recomprehend pragmatic transfer and to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cultural comparison,which certainly will accelerat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mension,pragmatic transfer,verbal pragmatic transfer,behavior-pragmatic transfer
H03
A
1672-3805(2011)05-0070-03
2011-05-20
張淑娟(1977-),女,哈爾濱人,黑龍江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及英語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