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燕 陸 嘉 侯文瑜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30)
在口語自主式學習中語境理論的應用
——對補缺假說的驗證
馬海燕 陸 嘉 侯文瑜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30)
本文通過研究在口語自主式學習中應用語境理論,從而驗證了補缺假說的必要性。并根據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進行深入推理,將長期被忽視的語境知識學習提升到必不可缺的位置,將過去一直歸于語言形式補缺的母語遷移轉而歸于母語語境知識的補缺。這為大學英語口語自主式學習提供了新視角,也為提高大學外語教學及學習效果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口語;自主式學習;語境;補缺假說
通過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實踐并結合量化數據分析,驗證了補缺假說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可行方法。
《在語境中教語言》(Teaching Language)認為,不管是外語還是母語,語言使用都是一樣的。只要掌握了語法規則,學會了語音,記住了足夠的單詞,經過反復操練,語言自然會用(Gass&Selinker 2001:259)。不少學習者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即盡管記住了單詞和反復操練,但聽、說、寫還是不能滿足應用。諸如“啞巴”英語、“結巴”英語以及“中式”英語等現象在大學生中層出不窮。這也側面驗證了大學英語中的口語教學一直是教學的薄弱環節。
光學語言本身難保會用,除了語言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著外語的使用。現實教學中有時教師對口語教學的重要性不夠重視,一味側重以考試為目標的書面知識,或者說只強調讀、寫的能力而忽略了聽、說能力。另外應試教學也給學生造成漠視口語的心理??谡Z考核的缺位成為教師和學生雙方忽視英語口語的外在主觀前提。但是后續研究發現,國內四、六級和高考對于英語口語考試的推出,并沒有激發學生英語口語練習的熱情。由此來看,口語障礙的形成還存在著一些學習者本身的問題,外語教學與其他科目學習的不同點在于它是一個充滿自我威脅,并且容易引起學習者情感波動的特殊環境,即學習者容易出現情感障礙。因為使用一種不熟悉的語言極易出錯,學習者常處于擔心遭到否定的困境中。同樣我們也注意到語音障礙的存在,很多英語學習者并不能準確地掌握口語表達所必備的語音知識。如英語中48個音素的發音掌握得含糊不清,找不準重音位置,語音語調不準確等。語音障礙不僅會妨礙交流與理解,還會使學習者心理上產生壓力與緊張感,嚴重影響學習者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這些都是英語學習者本身的一些內在主觀因素。
為了全面分析學習者主觀因素和影響學習者的外在因素,我們在東北農業大學的學生中進行了專項問卷調查。通過515份問卷調查顯示,語言環境、語言的應用及互動、隱性知識的掌握及語言的輸入四個外在因素是影響英語學習者“口語障礙”的主要因素。而在其中語境及語言的應用則更為重要。理論上口語的流利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言互動。語言互動對象則包括同水平的英語學習者、可以幫助學習者糾正錯誤的英語教師和最理想的英語母語者三種類型。而現實中與英語教師和母語者的語言互動,情況仍不容樂觀。大學里通常都是60個人的大班授課,在有限的50分鐘內,英語老師和每個同學的語言互動時間是少之又少。另外,研究人員也注意到目前中國國情下學習者應用英語口語的機會比較少,學無以致用。缺乏聯系的機會和實際應用,造成了學習者缺乏學習動機。英語在國內應用度不高也左右了英語口語的流利度。
調查顯示,大學英語學習者對口語學習和應用的軟環境有所需求和依賴。通過補缺假說提高英語學習效果從而成為研究人員的現實課題,即在外語理解、習得和使用的過程中,母語語境知識介入補缺,進而激活與母語語境配套的母語表達式,加上大腦有利用先前語言學習經歷的強烈傾向(王初明,2003),母語語境知識會因此而激活相應的母語語言結構,促進母語遷移,進而彌補缺乏的學習語言的外部環境,促使語言流利、準確、恰當地使用,從而真正提高英語學習效果。
補缺假說將長期被忽視的語境知識學習提升到重要位置,將語言形式補缺的母語遷移轉而歸于母語語境知識的補缺,為大學英語口語自主式學習開拓了新視角。
結合外語學習的補缺假說和影響中國英語習得者口語流利度的四個外在因素,在大學課堂中創新地采用自主式口語學習為主、人為地創造一些模擬語境來幫助學習者激活輸入的信息。從學生在口語談話的無停頓連貫性、語言表達的邏輯性、談話內容的創造性等方面加以提高,解決學生口語應用障礙或母語的負遷移問題。
在理論上,影響學生口語學習的母語習得和二語習得存在相似性。二者都是在語境中接觸語言過程的,亦即語言結構的習得從未離開過語境。Swain(1985)就曾指出,“單純的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是不夠的,學習者應該有機會使用語言,語言的輸出對語言習得也同樣有積極意義?!闭Z言輸出對語言習得的意義要比Krashen認為的大得多(蔣祖康1996)。輸入假說將語言習得歸功于語言輸入,而輕視語言輸出的觀點是片面的。語言習得的過程表明,語言的使用依賴于語境,我們無法不顧語境而追求正確流利的語言應用自動發生。
另一方面,母語習得與二語習得側重的環境有所不同。我們注意到:傳統對學習者的教學方法是依靠每周數小時的課堂語言操練。在課堂上,語言形式的學習無真實豐富的語境配合,兩者是分離的。教師所做的通常是將語言形式分離出來,脫離真實語境進行講解。相反語境在母語習得和使用過程中的作用對我們解釋外語學習過程頗有啟發性。習得行為產生或依存于語言環境,而語言環境又是由各種各樣的交際活動構成的。因此,在大學口語自主式學習過程中,我們給學生提供了盡可能多的練習機會,諸如情景對話、角色扮演、影評和英語晚會等,讓學生在模擬語境中通過各種交際活動練習語言的輸出能力,并鼓勵他們盡可能將正確流利的語言輸出。
在大學英語口語自主學習中,運用補缺假說創造出虛擬但真實的語言使用環境,充分利用已建的小型口語語料庫,建設有的放矢的語言交際活動,從而使外語學習盡量接近母語習得,在這一方面東北農業大學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注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基礎建設。東北農業大學現有一個小型口語語料庫,建于2006年,已經經過兩年的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包括視頻短片、音頻資料和書面材料等。內容覆蓋希臘神話、宗教、藝術、歷史、日常學校生活、社會等各個方面,取材于現實生活中母語者在不同語境下所使用的自然語言??谡Z語料來源于真實的語境,可以為口語技能的培養提供豐富的、量大質優的語言輸入。語料庫本身具有的語境共現、詞頻、詞表等功能有助于引起學生的注意,深化他們對所學知識的內容與形式的理解。語料庫的檢索功能可以使學生實現基于數據的自主探索式學習,培養學生口語自學能力。
(2)創新性地開拓大學英語課堂口語模式。從2006年起,東北農業大學外語系采用了大學英語口語課分班教學的方式,通過化整為零、大班分小班多次教學的方式,克服了學生多、練習時間少以及無法開展口語活動的困難。在小班教學中,師生互動良好,語言練習豐富,開闊了學生的思維與視野,建立了積極正面的語言環境,減少了學生的焦慮,并調節了羞于啟口的心理。口語教學注重遵守從易到難的原則,培養習得者先用簡單的語言敘述與個人有關的事情,比如敘述個人經歷和有趣的、熟悉的事情或設定一些口語話題,使學生有話可說,到課程結束可以個人就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做短小的演說。經過兩年教學實踐的驗證,這個模式已經被證明是可行且富有成效的。
(3)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創造課外口語環境。東北農業大學每年都組織英語劇表演、英語演講賽、英語角、詩歌朗讀比賽等課外活動。教師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口語水平,鼓勵學生參與到口語活動中去,承擔輔導老師或評委的作用。其中劇社表演已經走出學校,參加香港等地的演出活動,促進了教師和學生的雙向積極性,并提高了第二課堂的吸引力。
(4)精心選用大學口語教材內容。從口語教學內容上使大學口語活動豐富、新穎。課題組擬選用清華大學出版的教材《新時代交互英語》。利用該教材題材多樣、口語活動設計合理和涵蓋范圍廣等特點,在口語教學中深入開發以“詞塊”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注重與聽力內容結合緊密,在試點班學生中推廣使用。
在大學英語口語的教學實踐中,通過采用對比的方法驗證了補缺假設理論和其應用效果。教學中選取了東北農業大學100名2008級非英語系學生,并組成試點班,以適中的高考成績為依據,通過控制其他因素與一年之后的口語測評成績進行比較。在口語課堂上通過人為的補足語言的適用語境,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法,以普通班級和口語試點班級口語考試成績進行對比。在研究期間,整合了各種媒體,利用網上語言資料資源,及時更新了小型語料庫的內容,最后對教學效果進行量化分析。從習得者的連續談話的能力、談話的連貫性和邏輯性與掌握表達語言意義的能力、談話內容是否富有創造性與想象力以及無停頓、重復和猶豫四個方面,量化地解決了英語學習者口語障礙或母語的負遷移的問題,使大部分學生口語能力顯著提高并且英語聽力和寫作能力也進步明顯。通過教學實踐中對學生英語口語的訓練和測試,補缺假說理論的應用達到了預期效果,進一步驗證了補缺假設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改革是一項綜合工作,既包括教學理論的創新又包括教學實踐的嘗試。在口語學習中加強語境理論的應用并人為補足語言的適用語境,從而促進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成為一種可行選擇,這一觀念的改變為大學英語口語自主式學習開拓了新視角,為提高大學外語教學及學習效果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1] 蔣祖康.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再思考——介紹Beyond the Monitor Model[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3):6~23.
[2] 王初明.補缺假設與外語學習[J].外語學刊,2003(1):1~5.
[3] 王初明.“補缺假說”與“啞巴英語”和“漢式英語”[J].外語界,2003(5):2 ~5.
[4] 王初明.外語寫長法[J].中國外語,2005(1):45~49.
[5] Gass,G.& L.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NJ:Lawrence Erlbaum.2001:30 ~35.
The Application of Context Theory in Spoken Language Autonomous Learning——The Verification of the Compensation Hypothesis
Ma Haiyan,Lu Jia,Hou Wenyu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The thesis verifi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mpensation Hypothesis by applying context theory in spoken language autonomous learning.The hypothesis emphasizes the indispensable role of context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attributes mother tongue transfer lacking of language form more to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mother tongue contextual knowledge.This conception sheds light on the spoken language autonomous learning,and suggests ways to impro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oken language,autonomous learning,context,the compensation hypothesis
G642.0
A
1672-3805(2011)03-0080-03
2011-03-20
黑龍江省教育廳教改課題項目“在口語自主式學習中語境理論的應用——對補缺假說的驗證”的成果
馬海燕(1975-),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東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英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