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彧
(福州大學,福建福州350108)
處理大學城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重要問題的思考
張 彧
(福州大學,福建福州350108)
近年來,大學城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時有發生,產生原因多種多樣。一旦對其處置不當,就會影響到大學城的正常教學、生活秩序,乃至于社會穩定。因此在處理此類事件時應注意多方機構協調運行,善于把握時機,快速穩定事態,并通過發揮學生干部、黨員、教師的話語作用積極疏導,安定學生情緒,坦誠溝通以此增強事件的透明度,且輔以良好的善后工作,最終達到鞏固成果、防止事件反復發生的目的。
處理;大學城;群體性;突發事件
大學城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科學發展觀”戰略方針的重大舉措,是高校擴大招生、提升辦學質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種全新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它的運行過程中除了存在良好的育人環境、資源共享等諸多優勢外,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例如:學生自發地因某種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臨時聚集,突然發生罷課、罷餐、靜坐、堵塞大學城交通或非法集會、講演、游行、示威、請愿等群體性突發事件。這些事件若不能妥善處理,會給大學城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造成嚴重干擾,給各高校、大學城乃至社會帶來危害、損失或重大影響。
社會燃燒理論指出,社會系統從高秩序向低秩序退化,從井然有序到雜亂無序,到最終爆發重大突發性危機事件,其內在實質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系統逐漸被破壞的過程。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當形成危機的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危機即會發生。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急劇的社會變革使高校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變得日趨復雜。社會中的分配不公、官員腐敗、人員下崗、收入懸殊、物價上漲、教育體制改革,大學生就業難等矛盾不斷激化,社會越軌行為防不勝防,這些都會使大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壓力。與此同時,國際、國內敵對勢力對我國的破壞從未停止,大學生因為社會經驗不足往往成為他們的煽動對象。他們通過互聯網、書籍、報紙、雜志等媒體向大學生不斷宣傳和滲透西方的“民主”“自由”“政治一體化”等理念,影響了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另外,就大學城自身而言,在我國出現的時間不長,管理方面還缺少經驗,存在漏洞;高校擴招帶來的資源緊張,良好的城區文化尚未形成,城區公共場所及內部設施存在安全隱患等因素致使師生們多有不滿。而隨著大學生主體意識、維權意識的增強,一旦出現問題都可能誘發群體事件的形成。
面對上述問題,近幾年來各大學城采取了多項措施提前預防突發事件,有效地降低了發生的可能性。可是城區管理者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無論什么樣的大學城,設備再齊全,管理再完善,但客觀地講,要徹底杜絕突發事件是不可能的,還是要做好應對事件發生的準備。如果不能抓住關鍵,迅速有效地解決突發事件,不僅會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傷害,而且會損害大學城形象,甚至造成事態進一步擴大。
大學城是在多個高校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形式的社區,各校相鄰而建,組成松散的聯合體,管理方面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這也給群體事件的管理與控制增加了難度。如果各校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際交流與協作,仍停留在松散和無序階段,多頭指揮,那么面對大學城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將難以應對。因此應成立大學城應急指揮中心,負責人由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派專人擔任,成員由各高校校長組成。中心全面負責大學城中各類突發事件的決策與管理,對涉及城區安全穩定工作的重大問題及時做出統一部署,調動各方面力量保證決策能夠順利執行。
指揮中心還應按職責將各高校人員劃分為三個組:現場處置組、后勤保障組和機動應急組。現場處置組由搶險人員、醫療救護人員、學生處、保衛處、各學院等有過硬本領、有處置實戰經驗的人員構成。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具體執行中心決策。后勤保障組由醫院、心理咨詢機構、保衛處、車隊、食堂等人員組成,負責醫療衛生、救護設備,救治物品、食品等常用物質的供應,以免延誤時機。機動應急組是現場處置組和后勤保障組的預備隊,以備不時之需和替換作用。為做到萬無一失、有備無患,在日常工作中大學城應急指揮中心應組織各小組演練,明確各組工作目標、處理程序,加強協作,避免事發時工作被動。
大學城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復雜性的特點。一旦發生情況緊急,戰機稍縱即逝,事件能否平息在始發狀態,出擊迅速是關鍵。因此,指揮中心對事態的駕馭要及時果斷,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控制,不能因為反應遲鈍,行動慢,使矛盾激化。在事件處理過程中,需迅速掌握人數規模、人員構成、核心人物、事發地段、現場秩序、矛頭指向或突發公共衛生及事故災難的原因、傷亡人數、次生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等情況,抓住先機,力爭把突發事件縮小到最小范圍,盡快控制事態發展。
除要把握時機之外,中心決策者面對突變應做到臨危不懼,沉著冷靜,不能怕失去先機而草率行事。一到現場不問青紅皂白、急于處理,結果只會是“欲速則不達”。對因果關系明了、脈絡清晰的事件,易早處理,可事半功倍。但對因果關系復雜、情況不甚明晰的群體性事件,如盲目追求早處理,則易造成抓不住要害,反而會促使問題復雜化。
學生干部、學生黨員、教師作為應對突發事件的第一道防線力量不可小視。在以往的事件中,有些學生沒有搞清事情原委,抱著瞎起哄的態度,持從眾心理參與到事件當中,起到附和作用。而學生干部和黨員是學生中的優秀分子,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往往會對身邊的同學產生很大影響。如能站出來,率先表明態度,很多問題解決起來就要容易得多。如果他們不配合、不支持、甚至起反作用,參與鬧事,那么問題就難以解決。并且,學生黨員、干部是連接在教師和學生的橋梁和紐帶,起著上下溝通的作用。事發時,他們所提供的信息最原始、最準確,能夠幫助決策者做出正確決策。同樣,任課教師在平日的學習中與學生接觸最多、威信較高,面對突發事件可請在學生中具有較高學術聲望的專家教授出面進行勸阻,穩定參與者的情緒,達到制止和平息事態的目的。特別當自然災害突然發生時,任課教師要有能力組織學生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避免學生傷亡,因此在平時工作中,應加強對教師防范意識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
目前,引起大學城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原因來自方方面面,有社會原因、學校原因、個人原因,也有各種原因共同引起。事發時來勢兇猛,參與人數多,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現場情況變化快。針對這種情況,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務必弄清事件爆發的原因、當事人心態和現場情況,區別對待,注意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不能硬搬預案,而應相機處理,靈活運用。
另外,要遵循“可解不可結、可散不可聚、可順不可激”的原則,以疏導教育為主。現場處置人員能耐心傾聽學生愿望,幫助其分析行為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合法性與違法性,并指出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講明繼續鬧事的危害與后果,引導他們走上法制軌道,按法律程序,表達自己的要求,緩解對立情緒。同時,處置過程中做到寬嚴相濟,剛柔并用。對絕大多數人員用“柔”性手段勸導分化,從寬對待,事后不究,重在教育。而對極少數為首煽動分子或頑固分子,要強行帶離現場,指出利害關系,依法嚴肅處理。
英國危機公關專家里杰斯特曾針對危機溝通提出“三T”原則。首先,以我為主提供情況(Tell You Own Tale)。強調只有“以我為主”,才能牢牢把握主動權,掌握信息發布的節奏;其次,盡快提供情況(Tell It Fast)。強調危機處理時組織應該盡快不斷地發布信息,只有“快速”才能在第一時間堵塞流言產生和傳播的空間;最后,提供全部情況(Tell It All)。強調信息發布只有“全面”才能給大眾提供理性的分析判斷基礎,而且必須真實。
處理大學城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與危機有相似性,面對危急不應怕影響自身形象而故意隱藏消息,一定要向學生、家長、媒體坦誠相告,不斷溝通,消除恐慌。美國社會學家阿爾波特提出謠言傳播公式即R(謠言的強度)=I(事情的重要性)×U(不明度),即事情在人們的心中越重要,越不明朗,謠言就越容易產生。可見,在敏感時期或在敏感話題被集中討論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增強事件的透明度,只有積極主動地正面出擊,用權威機構發布權威的信息,才有可能消除謠言,避免事情進一步激化。必要時,指揮中心還可指定新聞發言人,及時發布信息。盡量用真憑實據來增加說服力,增強溝通言論的權威性。在陳述中,要避免使用行話,僅使用一些沒有感情色彩的科學術語和法律語言來回應公眾的批評,會使公眾認為學校立場僵硬,對存在的問題漠不關心,最終會導致溝通失敗。
當群體性事件被初步平息后,還要保持處理工作在時空上的適當“延伸”,做好善后恢復。這既是后期處置工作,又是前期預防工作,做不好就有可能出現新的問題。第一,保衛部門要密切關注城區內容易聚集人群的場所,一旦出現重新聚集的苗頭,應及時疏散。第二,盡快恢復城區的正常教學科研秩序,對一些應急措施要適時調整,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第三,迅速落實兌現學生的合理要求,暫時不能解決的,必須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化解矛盾,防止反復。第四,做好原因調查、責任認定、快速理賠、心理輔導與咨詢等善后工作。并根據事件性質和結果,對當事人適度處罰。第五,對處理工作進行客觀評價。內容包括機構設置是否合理,人員之間是否協調,職責分工是否明確;領導判斷力是否準確,決策是否正確;與學生、家長、媒體之間的溝通渠道是否暢通,溝通信息是否真實,是否起到了積極作用;處理過程中采取的各項措施是否積極、穩妥、有效等。第六,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做好資料整理和歸檔工作,為以后處置工作提供借鑒,只有這樣,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突發事件時,才能游刃有余,得心應手。
總的來說,妥善處置大學城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是目前值得關注和研究的一個問題。只有正確認識、充分準備、措施到位、方法靈活、把握關鍵,才能確保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好新形勢下大學城的穩定工作,保證高等教育的順利改革與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1] 胡勇軍.淺談高校BBS傳播的危機管理[J].中國青年研究,2005(11):61~63.
[2] 夏學文.高校危機管理中的溝通[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74~75.
[3] 江歷明.高校危機管理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44~147.
On Dealing with Emergency of Group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y City
Zhang Yu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
In recent years,the unexpected events of university city student’s groups often occurred,although they are resulting in a variety of reasons.Once they are improperly disposed,which resulted in affecting the normal teaching of university city,life and order,and even social stability.In dealing with such incidents,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unning in harmony with multi-organization,being good at grasping the opportunity,rapid stabilization situation,positive persuasion and stabilization students’emotion by the student cadre,Party members and teachers’the role of positive words,and opening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so that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incident is enhanced.Finally,the achievements are consolidat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cidents are prevented repeatedly by supporting with the good follow -up work.
treatment,university city,group events,emergency
G645.5
A
1672-3805(2011)03-0052-03
2011-03-30
2008年福建省教育廳B類科技社科項目“福州大學城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防范及處理機制研究”(編號:JBS08014)
張彧(1979-),男,陜西西安人,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人文系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