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娜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如何在教學中創建互求的氛圍推動互動的發展
于 娜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在教學中,從師生間的互求關系入手,創建一種積極的教學氛圍,推動教學互動的發展,從而探索出更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互求;互動;
“互通有無,獲取認可,相互幫助,共同提高。”這應該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最根本的目的所在。師生間尤為注重這種交流。現如今的師生關系不再是單純定位在“教”與“學”的關系上,而是教師與學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學活動中,通過相互認知、交往而形成的人際關系。
所謂“互求”是指交流雙方對彼此的一個期待,期望從對方那里獲取自己現所沒有的信息、知識、技能等等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交流雙方本著一種渴求的態度自然會使彼此做出更大的努力,創建更好的條件進行溝通,由此互動便產生了。
“師”為何求,“生”為何求?我們將分析兩者的所需所求,從而為建立理想的互動關系奠定基礎。
我認為,教師“所求”的是自我價值的如何實現。這種實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對于教育來說,教師的價值在于不斷追問教育教學的本源性問題,探討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著書立說,創造性地教學,不斷開發有特色的課程資源,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用優質的教育教學服務樹立響亮的教育品牌;為教育教學的改革不斷輸送新鮮的理論和實踐智慧,去啟發或喚醒更多的同行,共同糾正教育中的異化和偏差,促進教育健康發展。
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價值在于能對學生的學習做適時正確的指導,使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而不是漸漸厭惡學習;能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不斷為其撥開眼前的迷霧,使學生樹立人生的奮斗目標,充滿自信地迎接各種挑戰;能用自己得體的言行為學生的道德成長樹立一個榜樣。
那么,學生“所求”的是對知識、對社會、對世界的認知。
所謂學生,以學為生,獲取知識便是學生的一項首要任務。教育使命之一就是促成學生的知識不斷增長,使學生養成獲取知識的正確方法和態度。學生知識的獲得有多種途徑,歸納起來有兩點:一是他傳學習方式;二是自獲學習方式。他傳方式是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的一種方式,經過教師傳授,學生依靠記憶而獲取知識,或者經過反復強化而形成機械記憶。這種方式是基礎階段主要的學習形式。自獲方式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而獲取知識的思維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是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自獲方式有體驗、試錯、觀察、閱讀等學習形式,閱讀則是自獲知識的主要形式;當然,自獲方式也可以在教師的傳授中經過理解、思考、碰撞而產生。在有些情況下,帶有教師指導的自獲方式效果會更好。
由此,兩者的互求關系便產生了共鳴。教師通過教學使自己腹中的理論知識進行了量化,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實現了自我價值,教師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同時,學生在教學中通過教師這一載體最大限度地獲取了所需的信息,并豐富了人格,他們也獲得了情感與認知上的滿足,兩者達到了一種和諧。
認識到“師”與“生”的所需所求。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建立起一種更為理想的互動關系,并通過互動式教學,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最終提高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做好以下幾方面:
在新知識經濟條件下,課程教材的綜合化、開放化,多門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出現了許多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這無疑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領域改革的需要作出選擇,完善知識結構,廣泛涉獵,博采眾長。在終身學習與實踐中拓展視野、擴充信息、增長知識。同時,教師的勞動是最具創造特征的勞動,面對信息時代課程教材的改革,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傳播活動,并不是對學科知識的簡單復制過程,而是對學科教材知識的一種再開發、再創造的活動過程。
教學風格是課堂教學方式、手段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反映,是教師教學魅力的折射。教師在教學中要開創一種嶄新的教學風格,且視野開闊、個性鮮明。同時,從他全部的教學實踐和言論中,可以分明感覺到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一種獨特的教學風格的存在。教材只是書面的東西,而且所載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時,教材本身也從來是只能傳遞正確的有結論的事實,沒有形成結論或還有爭論的開放性的問題從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師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學科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融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在互動性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是動態的。教師首先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學生人生引路人。其次,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這是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師在教學行為上產生變化,體現在對待學生要尊重、贊賞,不能放棄一個學生,強調對學生的幫助、引導及與其合作。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一個教師德之昭昭,其業也昭昭。一個有著高尚人格的老師能給學生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老師的教學行為是“播種”活動,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知識生成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營造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將激活的知識的種子在一種情感氛圍下,播種在學生大腦的“沃土”里,實現學生生命活力與教師生命活力的“對接”,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探索。
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共同參與教育教學活動,更大限度地體現師生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與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基于“互求”基礎上的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創立互動關系,提高教學效果。
郭爽.如何在英語課堂上應用互動教學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5):128~129.
On Creating a Positive Teaching Atmosphere in the Clas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Yu Na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analysing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we try to create a positive atmosphere in the clas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teaching.Exploring a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mode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mutual relationship,interactive teaching
G642.0
A
1672-3805(2011)06-0088-02
2011-05-10
于娜(1975-),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東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英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