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睿 史麗萍 杜澤文
(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01)
基于QFD的企業應急能力量化管理模式構思
劉 睿 史麗萍 杜澤文
(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01)
為消除目前企業安全生產應急能力管理的弊端,實現應急能力管理模式從定性向定量轉變,以應急能力量化為切入點,遵循應急需求驅動原則,運用質量功能展開(QFD)作為結構化工具,構建了企業應急能力量化模型,提供了應急能力結構和水平的量化途徑。并從“基于數據”的管理理念入手,將應急能力量化結果應用于企業應急能力管理過程中,構建了基于QFD的應急能力量化管理模式,給出了新模式實現的保障措施。
應急能力;質量功能展開;應急能力量化;量化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期,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均衡,安全生產基礎薄弱,與經濟高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各類事故死亡人數在13萬人以上的高位徘徊。面對居高不下的生產事故,如何實現有效應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安全生產迫切需要實現企業應急能力定性管理向量化管理模式轉變,而這種轉變的關鍵是合理量化企業應急能力和建立具有全過程特征的新管理模式。
從企業應急管理理論和實踐考察,應急能力量化模型的功能應包括結構轉換、需求導向及應用性等要求。質量功能展開(簡稱QFD)是一種采用矩陣形式分解和量化各種評價指標之間關系的分析工具。它以用戶需求為產品開發的依據,把需求轉化為設計要求,基本滿足企業應急能力量化的特殊性。表現在:(1)結構性量化。QFD是一種結構轉換量化工具,通過建立需求特性和能力特性之間的關系,獲得關于能力特性的結構關系和水平關系的表述。(2)匹配功能。QFD以用戶需求為能力設置的依據,通過本組織能力現狀、競爭對手現狀、改變對市場的影響等來確定組織對需求的定位,作為確定能力的前提。(3)動態應用。QFD作為一種規范性工具,具有應用過程的非人員依賴性,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利用QFD現實應急能力的動態量化成為可能。
基于QFD理論,結合企業應急能力量化的特點,將企業應急能力需求視為顧客需求,應急能力特性(由描述應急能力屬性的指標構成)視做質量特性,通過構造應急能力系列矩陣,把應急能力需求和應急能力特性進行結構化關聯,構建應急能力量化模型,見圖1。該模型需要改進。

圖1 基于QFD的應急能力量化模型
1.需求重要度確定方法的改進。在質量功能展開過程中,顧客需求的重要度通常采用簡單的離散標度進行絕對判斷。傳統QFD模型使用離散標度法作為重要度評判尺度不夠科學。針對離散標度缺乏客觀性問題,通過引入層次分析法(AHP),建立應急能力需求層次結構,可得到更為精確的需求重要度。AHP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采用比例標度和單一準則下兩兩比較的矩陣模式,為決策者提供了確定元素權重的有效方法。通過采用9級標度法,設計應急能力需求AHP調查問卷,并請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專家和應急需求方對需求進行賦值,得出兩兩判斷矩陣,再進行特征根計算,確定應急能力需求重要度。
2.競爭性評估項的改進。傳統QFD模型的競爭性評估包括市場和技術競爭性評估。由于應急能力不具有產品的競爭性特征,競爭性分析失去意義。因此,根據企業應急能力的特點,借鑒水平比較方法,將原有QFD模型中的市場競爭性評估視為應急能力需求方對企業應急能力現狀的滿意度評價,技術競爭性評估視為企業內部人員對應急能力特性所作的評價。使用“標桿企業”代替“競爭對手”,以同行業在企業應急能力建設方面突出的企業為標桿進行比較。
3.規劃目標項的改進。傳統QFD模型中規劃目標項包括改進目標、改進比例及產品特性點。鑒于應急能力特性與產品特性的區別,原有的項目內涵需要重新定義,改進目標現指本企業應急能力改進后希望達到的需求方滿意程度。改進比例反映應急能力需求方滿意度的提高程度。原有產品特性點用于評價產品的改進對銷售情況的影響,由于企業應急能力規劃沒有涉及產品銷售考慮,因此,無需作出產品特性點評價。
4.絕對分值項的改進。傳統QFD模型中絕對分值是由改進比例、需求重要度及產品特性點的乘積得出。由于不考慮產品特性點,因此,絕對分值只和改進比例、需求重要度相關。由應急能力量化模型可知,絕對分值計算公式調整為:應急能力需求的絕對分值Iai=改進比例Ri×需求重要度Ii。
5.結果輸出值項的添加。應急能力量化模型功能需實現應急能力結構和水平的有效度量,最終結果需要得出應急能力的量化值。因此,添加結果輸出值一項,它包括應急能力特性重要度排序及關鍵指標值兩部分。在確定應急能力特性相對重要度的基礎上,識別出關鍵應急能力特性及其重要程度,并作為應急能力量化模型的輸出結果,該結果反映了應急能力結構和水平的特征值。
需求驅動的原則。企業應急能力需求是企業應急能力建設的依據,也是應急能力量化的出發點。以應急能力需求為導向,使得應急能力建設符合應急能力需求,可以避免應急能力建設的盲目性,為企業應急能力量化管理指明方向。
“基于數據”的原則。為避免企業應急能力定性管理的主觀臆斷,要求將定性問題定量化解決,選取合適的結構化工具量化應急能力,并將量化結果應用于管理過程中,為企業應急能力管理提供客觀依據。
全過程管理的原則。應急能力量化結果是應急能力結構和水平的定量描述,要求貫穿應急能力管理全過程。以“量化的應急能力”為主線,將企業應急能力管理各個階段聯系起來,能打破部門間的隔閡,可避免信息的不對稱,增強組織的聯動性。
持續匹配的原則。應急能力需求的動態性要求應急能力需求與供給(企業應急能力建設的定位)關系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根據應急能力需求變化來調整應急能力,以保證應急能力供需持續匹配,避免應急資源的浪費,合理規劃企業應急能力建設。
該管理模式包括基于QFD的應急能力量化、應急能力量化管理及管理模式實現的保障措施,如圖2所示。
1.基于QFD的應急能力量化。運用應急能力QFD量化模型度量應急能力,以應急能力需求作為模型的初始輸入變量,通過構造系列應急能力矩陣,量化分析應急能力需求與應急能力特性的轉換關系,得出應急能力結構和水平特征值的量化結果,并作為企業應急能力量化管理的依據。
2.應急能力量化管理。企業應急能力量化管理模式是以量化管理機制統領應急能力建設、使用、調整與績效管理全過程。第一,應急能力的建設過程。基于需求管理理論,結合應急能力的量化結果,構建符合應急需求的應急能力,并以結構和水平方式表示。第二,應急能力的使用過程。根據不同行業應急能力需求的差異,結合企業性質及特點,設置應急能力特性指標值的合理范圍,并基于服務質量控制模型,對應急能力實時監控,確保其在應急需求允許的范圍內波動。第三,應急能力的調整過程。基于應急能力供給與需求關系的改變,借鑒質量管理領域DMAIC的改進方法進行能力調整,保證應急能力供需持續匹配。第四,應急能力管理績效改進。基于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兩個指標衡量績效,采取平衡計分卡法評價,并將績效結果反饋到應急能力建設中。
3.管理模式實現的保障措施。企業應急能力管理模式從定性向量化轉變,需要明確實現轉變的支持基礎。因此,從組織保障、制度保障、支持手段保障等方面給出相關保障措施。第一,組織保障。一是管理思想的轉變。二是設置量化管理執行委員會,負責組織員工學習量化管理及質量功能展開的相關理論知識與技能,并落實各項具體措施。三是組建數據信息處理小組,負責獲取、整理及分析相關應急信息,基于“數據”將各部門相連接,提高組織的協調性。四是定期組織應急預演,檢驗應急能力管理效果。第二,制度保障。一是出臺信息溝通與共享制度,形成通用的語言,使各部門行動趨于一致。二是制定量化考核制度,獎懲兌現,體現客觀性和公平性。三是建立信息監督機制,保證數據資料的可靠性,為決策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第三,支持手段保障。一是適當加大應急資金的投入。二是配套QFD相關軟硬件設備及提供技術支持。三是建立資源數據庫以及管理信息系統。
總之,本文將質量功能展開(QFD)結構化工具移植到企業應急能力量化管理中,構建了應急能力的QFD量化模型,解決了應急能力結構和水平的量化問題。并將應急能力量化結果應用到應急能力建設、使用、調整與績效管理過程中,構建了基于QFD的應急能力量化管理模式,實現了管理模式由定性向定量轉變,為企業應急能力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論方法。

圖2 基于QFD的應急能力量化管理模式
[1]中新網.中國進入安全生產事故“易發期”措施尚未到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14/content_3919528.htm.2005-12-14.
[2]Min Ouyang,Ming - Hui Yu.Emergency response to disaster-struck scale-free network with redundant systems[J].Physica A,2008(387):4 683 ~ 4 691.
[3]Yi- HsiangCheng,Chunkuan Shih.Improvement of accident dose consequences simulation software for nuclear emergency response applications[J].Annals of Nuclear Energy,2008(35):1 864 ~1 877.
[4]Guohua Chen,Xinmei Zhang.Fuzzy - based methodology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emergency planning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9(22):125 ~132.
[5]Federale 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ssociation.State Capability Assessment for Readiness[EB/OL].http://www.allhandssonsulting.com.2011-03-07.
[6]陳升,孟慶國,胡鞍鋼.政府應急能力及應急管理績效實證研究——以汶川特大地震地方縣市政府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0(2):169~178.
[7]袁斐,巫殷文,劉建.基于改進層次分析法的化工園區應急能力評估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9(5):160~164.
[8]張議丹,郝艷華,吳群紅.國內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測評方法及應用現狀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4):220~223.
Conception on the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Model of Enterprises Emergency Capability Based on QFD
Liu Rui,Shi Liping,Du Zewe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In the aim of avoiding its negative impacts,the qualitative management on enterprises safety production emergency capability is suggested to be transformed to a quantitative model.Starting from emergency capability quantification,and focusing on the emergency-demand-driven principle,QFD is applied as a structural tool to establish a quantitative model on enterprises emergency capability,and then to determine the quantitative approach on emergency capability structure and level.With the“data-based”management philosophy,quantifiable results are applied to emergency capability management processes.Finally,the author establishes a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model on emergency capability and proposes safeguard measures to the new model.
emergency capability,QFD,emergency capability quantification,quantitative management model
F270.7
A
1672-3805(2011)06-0070-05
2011-09-10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編號:2008GXQ6D152);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目:G201121);黑龍江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項目(編號:GXW2010150)
劉睿(1975-),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東北農業大學副教授,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后;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