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民
急診科是醫院的前沿陣地,急診護士經常要接觸處理各類突如其來的危重病人和突發事件。醫院特定的工作環境存在潛在的職業風險,醫護人員經常暴露在這種危險當中。使得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本文對急診護士的職業性的風險與自我防護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1]。
針刺傷是護理人員最常見的職業性損害。由于來急診科就診的患者絕大多數為急危重癥患者,需要緊急救護,護士需要在短時間內對各種患者實施必要的搶救、治療,要為患者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抽取血液標本、進行各種藥物注射。護士工作就顯得尤為緊張、忙碌,加上心情急躁,就很容易發生針刺傷。還有為不合作的病人進行動、靜脈穿刺或抽血時,也極易發生針刺傷,操作完畢后徒手將針頭與注射器分離,這些就是發生針刺傷最根本的原因。在急診室的護士中調查發現,幾乎每名護士都有被銳器或針刺傷的時候。
在急診室每天要接待數百的病人,其中急診內科又以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居多,據調查顯示,每年急診室護士患呼吸道疾病的機會比病房護士要高40%以上。
急診室的病人病種多、繁雜,尤其是創傷病人和三無人員多。在護士對病人的病情和背景了解不是很清楚的情況下,而病人處于緊急情況時,都要爭分奪秒的進行搶救,往往忽視了自身的防護。有35%護士被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濺到自己的皮膚上或眼睛里。
近年來,醫院暴力事件頻發,急診科作為一個特殊性的醫療場所,更是襲醫事件的高發科室。發生暴力事件主要原因有:就診病人及家屬素質參差不齊、對醫院的就診流程和收費不理解、現有的醫療條件達不到病人和家屬心中的標準和要求、接診醫生或護士態度欠佳語言生硬,加上不良的工作環境,半開放的搶救場所,使護士的操作多處于患者家屬的直視下,護士心里壓力大,穿刺時不能一針見血。這些來自病人及病人家屬的暴力侵犯不僅影響了醫院正常的診療秩序,同時也嚴重危害了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
領導的重視程度、管理力度不夠、教育滯后,護士的人力資源缺乏,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使得防護制度不健全,措施難以付諸實施,加之多年來對護理人員強調奉獻精神和不怕臟的教育,自我防護問題沒有擺在應有的位置,致使護士自我防護意識淡薄。
防護用具使用意識低:在注射、靜脈采血、輸液、輸血、更換引流瓶、吸痰等操作中,使用防護用具頻率低或不使用。主要原因有戴手套操作不方便、麻煩,天氣炎熱戴手套易出汗,節約成本,工作較忙時來不及(特別是在搶救病人時)。
組織對護士的職業安全教育培訓,加強針刺傷的教育,提高急診護士對針刺傷的認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規范操作程序、工作中認真仔細、同時嚴格處理好污染的注射器等銳利物品,操作后禁止回套針頭帽,必須用單手法,使用后立即就近正確的丟入防刺破防滲漏的銳器盒。為不合作的病人進行動、靜脈穿刺時可多人協作完成操作,操作后,及時清理場地,不要留他人清理,是防范針刺傷的有效措施。另外應充分認識針刺傷的危害性,一旦發生應積極處理: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受傷部位,促使傷口處血液流出;同時用流動水、肥皂水沖洗受傷部位,用碘酒酒精消毒后用創可貼包扎即可,并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并抽取血液標本進行抗體監測,及時做好上報工作。加強預防接種,以防止感染各種傳染性疾病。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定時通風;加強空氣消毒措施,并使用空氣凈化消毒機,加強感控監測,每個月做空氣培養。
(1)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職業安全教育與培訓,嚴格執行各種安全措施,采取必要的防護行為。著裝要求保護性,必要時戴手套、護目鏡、穿隔離衣,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防范于未然。如果被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濺到自己的皮膚或眼睛里,皮膚表面可用流動水或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膚,眼睛用生理鹽水沖洗并用抗病毒眼藥水滴眼,及時咨詢眼科醫生以待進一步處理。對發生職業意外暴露者給予及時處置與關懷,增強機體免疫力,以盡量避免職業損傷[3]。
(2)重視洗手。流行病學調查證實,洗手和無菌技術是阻斷醫護人員經操作導致傳播性疾病的關鍵環節。急診護士應掌握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在護理操作前后進行有效的洗手,減少交叉感染的機率。
(1)加強安全法制教育,提高急診科護理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并制定出相應的應急預案,增強相應的應急能力。
(2)改進急診就診服務流程,改善服務態度,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加強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取得病人及家屬的理解、配合,避免暴力事件。
(3)不斷提高急診科護理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提高各種急診搶救的成功率,減少暴力發生的誘因。提高急診科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只有具備比較好的人文素質,才能在醫療護理工作中,給病人更多的親情關懷,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及暴力事件。醫院應加強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項安全保衛制度,我院在急診科安裝監控裝置,增派保安人員巡查,以增強防范能力;同時,還設立了專門機構,接受和處理病人投訴,使醫療糾紛得到合理解決,避免和減少暴力沖突的誘因。
(1)提高適應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協作精神,提升能力和增強體質。能夠有效地抗衡工作壓力,面對要求自信及高效率的急診室護理工作,提高自尊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可以舒緩工作壓力,促使精神健康,不斷提高心理承受力和適應能力。
(2)科室定期舉辦心理知識講座,指導護士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管理者要切實體現人文關懷,組織各種活動,為她們盡量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氣氛,使護士郁悶和不良情緒得以發泄和緩解,使她們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培養她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服務素質,提高其適應能力。
(3)建立護士健康檔案,重視預防接種,消除后顧之憂:提高急診科工作人員的免疫力,對一些可以經過免疫注射降低血源性、呼吸道傳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流感等,應定期進行預防接種。
(4)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擁有充沛的精力,急診室人員應配備充足,構建合理護理梯隊,在工作繁忙及職業損傷發生的高峰時間,采用彈性排班制,為護士創造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減少工作時間,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急診科護士處于特殊的環境,存在職業危害的因素較多,需要各部門的重視,同抓共管,全員參與,對病人負責的同時,也要對自己負責。只有加強職業風險防護知識的教育,提高自我防護能力,嚴格遵守各種診療操作規程和消毒隔離制度,才能使護士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患者保障患者的安全。
[1]李映蘭,羅貞.護士職業安全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67-68.
[2]周曉榮.臨床護士自身防護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2,16(8):445-446.
[3]姚關霞.護理人員職業損傷狀況調查及防護對策[J].南方護理學報,2006,13(1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