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勤余
慢性鼻前庭炎是發生在鼻前庭皮膚的彌漫性炎癥,其發生主要是與鼻腔內的炎癥擴散、鼻腔異物感染、不良的挖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患者常病程遷延,經久不愈,反復發作,多有鼻腔干燥不適,鼻前庭部皮膚及附近上唇部皮膚發癢,異物感,灼熱、觸痛,局部皮膚增厚,鼻毛因脫落而稀少,并有紅腫、潮紅、糜爛、結痂、皸裂[1]。慢性鼻前庭炎為臨床常見病,此病療程較長、且愈后易復發,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本研究應用獨一味軟膠囊局部用藥治療慢性鼻前庭炎獲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2009年6 月~2011年1月于我院門診就診的100例慢性鼻前庭炎患者,單側13例,雙側8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治療組男40例,女10例,年齡最大64歲,最小5歲,平均年齡(39.5±2.4)歲;對照組男39例,女11例,年齡最大73歲,最小4.5歲,平均年齡(41±1.7)歲。納入標準:病程均≥2個月;1個月內未使用過抗生素;無全身系統性疾病史;知情同意;無藥物過敏史;排除標準: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吸煙者;治療期間使用其他藥物者;治療期間中斷治療或未復診者。
先用消毒棉簽蘸3%過氧化氫溶液浸潤局部痂皮并清除,顯露皮膚及皸裂面。治療組采用獨一味軟膠囊(甘肅獨一味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50608)治療,用消毒棉簽蘸取獨一味軟膠囊的囊內液均勻涂敷鼻前庭處,2次/d。對照組采用呋嘛滴鼻液(上海運佳黃浦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2695)加紅霉素眼膏(上海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928)治療,先用呋嘛滴鼻液滴入鼻前庭,同時用消毒棉簽蘸取少量紅霉素眼膏均勻涂敷鼻前庭處,2次/d。兩組均用10d。兩組用藥期間不加用其他任何藥物,治療后的第3天、第10天來院復診。
治愈:自覺癥狀消失,鼻前庭皮膚基本恢復正常;好轉:自覺癥狀減輕,結痂脫落,皺裂面積縮小,皮膚變軟,紅腫消退,顏色基本正常;無效:自覺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
數據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臨床療效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鼻前庭炎的治療,以往一般采用紅霉素眼膏外用、激光照射、封閉治療[2]。采用紅霉素眼藥膏,用藥方便且成本低,但是達到治愈需要較長的時間,易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中斷治療,從而降低了治療的有效率[3]。激光照射治療、封閉治療會使患者產生懼怕心理,且激光照射治療易局部組織燙傷[4]。
獨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是蒙、藏、納西等民族民間草藥,又名獨步通,藏語稱“大巴”、“大布巴”。主產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肅等省區,已有一千多年的臨床應用歷史,在著名的藏藥經典著作《四部醫典》、《晶珠本草》、《月王藥珍》等書籍中,都有詳盡的敘述。獨一味屬于唇形科植物,生長于海拔2700~4500m,高強度分化的碎石灘中或生長在盤山冰峰腳下的石質高山草甸、河灘草地等特殊生態條件下,賦予了其活性成分含量高、藥力強、藥效好的特點。獨一味具有多種藥用成分,主要為黃酮類、皂甙、甾醇,人體必需的17種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其具有鎮痛、止血、消腫、抗菌、抑菌的作用,能扶正固本、提高人體免疫力[5-6]。近年來,隨著對民族藥開發的不斷深入,該藥在止血、鎮痛、消炎等方面的獨到療效。用濾紙片方法觀察發現,獨一味浸膏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產氣桿菌的平均抑菌直徑分別為0.8和0.6cm,而獨一味葉皂甙對志賀菌、銅綠假單胞菌、產氣桿菌、枯草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抑菌直徑分別為1.0、0.8、0.7、1.0和1.2cm[7]。目前研究認為,獨一味內的有效成分(如黃酮苷元、皂甙、環烯苷等)有活血化瘀作用,并能促進巨核細胞增生、提升外周血的血小板數,獨一味能顯著提高巨噬細胞吞噬率、巨噬細胞吞噬指數、E-花環形成率及酯酶染色陽性率,表明獨一味有顯著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作用。經藥理和毒理的研究表明,獨一味具有安全、有效、作用快、效果明顯的特點[8]。此療法局部用藥,簡便,天然無毒,未發現不良反應,且操作簡單、易被接受,效果良好,治愈率高,是治療慢性鼻前庭炎的一種有效方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5.
[2]邊艷芬.局封閉治療慢性鼻前庭炎126例療效觀察[J].大同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6,20(1):28.
[3]閆春力.迎香穴封閉治療鼻前庭炎[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6,13(6):47-48.
[4]李桂芝,文連姬,管國芳,等.慢性鼻前庭炎的激光治療[J].激光雜志,2006,27(2):25.
[5]倪志誠.來自萬山之巔的雪地奇葩[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10):1.
[6]曾陽,陳學軍,陳振宇,等.藏藥獨一味的研究新進展[J].中草藥,2001,32(12):1141-1143.
[7]梁重棟.藏藥獨一味的基礎與臨床研究[J].蘭州醫學院學報,1987,29(2):47.
[8]梁重棟,蘭中芬,居霞筠,等.藏藥獨一味藥理及毒理研究[J].蘭州醫學院學報,1987,29(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