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建國 遲磊 陳慧妍 趙瑩 李忠華 徐勇
全麻患者在蘇醒期常常躁動不安,在老年患者發生率較高,甚至因躁動致心動過速和血壓升高而發生心腦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1]。因此,預防和減少蘇醒期躁動尤為重要。
選擇ASA I-II級患者80例,年齡60~75歲,體重50~75kg,血壓正常或1~2級高血壓,心功能I~II級,無心、腦血管疾病史,主要臟器功能正常,營養狀態良好,近期無特殊用藥史。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3組實驗組,實驗組1:切皮前靜脈給予氟比洛芬酯50mg,實驗組2:縫皮時靜脈給予氟比洛芬酯50mg,實驗組3:切皮前及縫皮時均靜脈給予氟比洛芬酯50mg,每組各15例,均行上腹部手術。術前精神高度緊張及有使用氟比洛芬酯禁忌證的患者均被排除。
所有患者在術前30min肌肉注射魯米那鈉0.1g及阿托品0.5mg。麻醉誘導用咪達唑侖2mg、丙泊酚1.5~2mg/kg、芬太尼2μg/kg及維庫溴銨0.1mg/kg,氣管插管后接Detex-Ohmede麻醉機控制呼吸,呼吸頻率(10~12)次/分,潮氣量(VT)8~10ml/kg,維持PETCO235~45mmHg(1mmHg=0.133kPa)。術中靶控輸注丙泊酚2~6μg/ml、雷米芬太尼0.25~0.3μg·kg-1·min-1,間斷推注維庫溴銨維持麻醉。各組均在縫皮開始時減少麻醉用藥,術畢停用麻醉用藥,接患者自控鎮痛(PCA)泵。有自主呼吸后靜注新斯的明0.02mg/kg和阿托品0.01mg/kg,拮抗肌松藥作用。
身體舒適度評分:0分,持續疼痛;1分,安靜時無痛但深呼吸或咳嗽時較痛;2分,平臥時無痛但改動體位時較痛;3分,深呼吸時無痛;4分,咳嗽時無痛。
計量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12.0軟件,采用ANOVA統計結果。
拔管后10min,各實驗組的身體舒適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1和實驗組2的身體舒適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實驗組3(P<0.05)。見表1。
隨訪結果術后24h隨訪,僅實驗組1中有1例患者術后出現皮膚搔癢,實驗組3中有1例患者出現胃部不適及嘔吐,余無其他副作用。

表1 組患者身體舒適度評分的比較
全麻蘇醒期躁動十分常見,這是意識障礙的一種表現。躁動發生時,患者會出現粗暴的動作和強烈激動的情緒。預防和減少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全麻蘇醒期的躁動發生,對保證患者安全,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重要意義[3]。氟比洛芬酯是一種脂微球制劑,在組織分布上與脂質體相似,可選擇性地聚集在炎癥組織及血管損傷部位,減少前列腺素等的合成,減輕手術創傷的炎癥反應和組織水腫,從而減少由此引起的疼痛刺激向中樞傳遞,達到鎮痛效果,并且不抑制呼吸,不延長術后蘇醒及拔管時間[4]。本研究中手術開始前給予氟比洛芬酯可能具有超前鎮痛的效果,而手術結束前給予氟比洛芬酯則能快速有效地銜接由于停用全麻用藥造成的鎮痛不全,并增加患者對氣管導管對咽喉部的有害刺激。因此術前、術畢聯合應用氟比洛芬酯對維持患者心血管穩定性及減少躁動,加強鎮靜的效果產生影響,在臨床上同這些藥物聯合使用時,需注意藥物用量以免發生副作用。
[1]盧國林.氟比洛芬酯對大鼠急性痛的超前鎮痛效果[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8(02):77-80.
[2]吳素珍,歐陽文.氟比洛芬酯用于高齡骨科患者術后鎮痛的臨床觀察[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10(13):2504-2506
[3]仲霄鵬,朱慶生,朱錦宇,等.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多模式鎮痛中非選擇與選擇性COX-2抑制劑的對比應用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04):687-691.
[4]劉學軍.氟比洛芬酯對大隱靜脈曲張術后鎮痛的影響[J].當代醫學,2007(0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