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樹海 張小靈
網頁作品版權保護相關問題探析
文 / 白樹海 張小靈
鑒于侵權行為所引發的不同法律關系會產生不同法律規范的適用,將侵犯網頁作品版權而導致的不同法律后果分為兩大類并逐一討論。第一類僅涉及侵犯網頁著作權的行為,通過分析和比較現有的一些觀點,從網頁與作品的關系出發,討論了如何正確運用著作權法保護網頁版權,并在舉證責任分配方面提出相關建議;第二類涉及不正當競爭的侵權行為,分析了在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調整網頁克隆行為時存在的問題,從宏觀上提出了解決策略。
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正在被逐步改變,網絡在融入大眾生活的同時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以互聯網為媒介的虛擬世界中,作為最基本元素的網頁是信息傳播的載體,任何網絡上傳播的信息最終都要通過網頁呈現在網民面前。互聯網給人類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侵權行為也悄無聲息地在網絡世界開辟著另一塊戰場,這其中不乏對網頁作品的侵權。
對網頁作品的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擅自復制、克隆、抄襲他人的網頁作品等。徹底杜絕網頁被復制是不可能的,一般來講在瀏覽器上顯示的文字、圖片等都可以被拷貝,樣式表文件及JavaScript等在客戶端運行的腳本文件都可以被復制。另外,還有不少的離線瀏覽工具,比如Teleport Pro,Web Zip等,能夠完整地下載網站內容,其文件名與目錄結構都不會變化,這樣幾乎可以鏡像整個網站。不少網頁間的抄襲只涉及到對著作權的侵犯,譬如搜狐與新浪網之間的糾紛[1]。然而,有些抄襲卻是抱著商業目的,通過網頁的模仿從而借助知名網站或企業的名牌效應來開辟市場,誤導消費者。雖然目前關于網頁作品侵權的案件并未大量涌現,但是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此類問題日后必將日益凸顯。網絡的復雜性導致了相關立法的完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在保護網頁版權過程中法律的適用并不總是那么明晰。目前,在知識產權層面上有關網頁版權以及相關法律問題的討論散見于為數不多的論文和著作中。為了便于下文的論述,首先需要對網頁的概念做一個學理上的闡述。
網頁(Web Page)是一個文檔或信息資源,存放在世界某個角落的某一臺服務器中,當訪問者在瀏覽器中輸入網址后,網頁文件會被傳送到訪問者的計算機,再通過瀏覽器解釋網頁的內容,使其展示在屏幕上。它通常為HTML或XHTML的格式,可以通過超文本鏈接提供導航到其它網頁。網頁一般是通過圖片、文字、超級鏈接、動畫、表單、視頻、音頻元素等來展示其內容的,大部分網頁是發布在互聯網上的,互聯網上的用戶都可以訪問1也有一些遠程Web服務器被限制為專用網絡內部的計算機才能訪問,例如,企業內部網。,網頁在計算機和Web服務器上的傳輸是通過HTTP協議進行傳輸的。
對于網頁作品,作為一代新生事物,現行著作權法體系的完善相對滯后,導致對其無法進行充分保護,由此帶來的版權問題甚多,盡管如此,到目前為止學界對此類問題的討論凸顯匱乏。本文通過對網頁的剖析,研究了若干網頁作品版權保護的困境及現存的一些觀點,提出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案。
我國《著作權法》第2條就著作權法中作品的概念進行了如下闡述:“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網頁的概念是否與作品概念相符呢?不妨先考察一下網頁的制作流程,網頁是網站的基本元素,網頁制作貫穿于整個網站的構建過程中,主要制作流程應該包括:(1)網站策劃,根據網站的功能定位,設定網站的欄目、結構層次、網頁內容、后臺數據庫等;(2)美工制作,用Photoshop等軟件構建主頁及其它頁面的效果圖;(3)網頁的界面框架制作,將美工制作好的效果圖做進一步修飾后,通過Dreamweaver,Fireworks等網頁制作軟件,靈活運用表格、層、幀、CSS等設計靜態網頁和其它動態頁面的界面框架;(4)后臺程序制作,通過軟件構架設計、數據庫建模、代碼模塊編寫、代碼邏輯測試,和前面制作出的網頁的界面框架進行整合,完成整個網站的頁面制作;(5)網站測試,網站頁面完成后,經過本地機測試后,上傳到遠程服務器進一步測試,最后發布網站頁面內容。
從網頁的制作流程可以看出,網頁制作者首先需要憑借工具軟件設計出網頁的界面框架,通過編寫源程序才能夠完成網頁的制作,技術含量高的網頁制作工作需要消耗制造者相當的精力,為了吸引更多網民瀏覽,設計者須在網頁的設計、排版、布局、色彩搭配等方面花心思,而這一系列創造性的智力活動恰恰是獨創性的體現。網頁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保存,亦可以打印在紙上,網頁具備有形復制的屬性。因此,網頁可以是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措辭是“可以”而非“是”,因為我們不能排除一些特例,在探究網頁的版權保護上,首先要將不具備作品屬性的網頁排除在外。當然許多網頁的制作凝結著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可以稱之為網頁作品,為了保護作者的積極性和利益,這類智力成果理應受到著作權法的規范。
盡管由侵犯網頁版權引發的糾紛并不多見,但仍有典型案例可循。被稱為“中國第一網頁侵權案”的“北京瑞得集團公司訴宜賓市翠屏區東方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網頁著作權侵權案”中被告方東方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正是因為抄襲原告瑞得集團公司的主頁,侵犯了原告主頁的著作權,而承擔了賠償經濟損失和賠禮道歉的責任[2]。2008年網站設計者喬哲(原告)因網頁著作權糾紛起訴陜西省西安西部國際旅行社(被告),理由是被告的網站在整體板式、欄目設置、欄目標題、背景顏色、圖案等方面抄襲了原告為西安光大旅行社委托建設的網站[3]。由此可見,我國司法實踐中認同了網頁的作品屬性2.在這兩起案件中,人民法院皆認為涉案的網頁具備獨創性,理由是在制作網頁的過程中離不開設計者的分析和構思,尤其在顏色、文字、圖案的編排上,無不體現出設計者的創造力;網頁可以儲存在服務器中,又能復制,打印出來,具有可復制性。基于以上觀點,法院認同了該主頁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一)現階段有關網頁版權保護的思路
當遇到版權問題時,直接將網頁歸入某一類作品,以便對號入座是慣常思維,如何歸類自然成為討論的焦點。由于網頁難以歸入著作權法所列舉出的幾類作品形式中,故在網頁作品的歸類問題上產生了諸多學說。部分學者提出將其視為匯編作品保護[4],當然這也是當今的主流觀點。除此以外,還有將網頁作品當作視聽作品的主張。爭議的產生源自于網頁自身的特殊性,不難發現:無論將網頁作品歸為哪一類,著作權法對其都無法達到理想的保護力度。譬如:若將網頁視為匯編作品,其內容難以保全,保護力度顯然無法達到人們的預期;而持有視聽作品觀點的學者會遇到另一個困難,即不但高標準的版權保護不利于網絡的發展,網頁的多樣性也意味著并非所有的網頁作品都能與視聽作品這一概念相吻合。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保護網頁,也有為網頁作品創設新類型的主張[5]。雖然考慮到網頁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產物,難以被現有的作品種類所容納,但該觀點忽略了一個問題: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在網絡環境下會產生諸多信息產物,它們與網頁一樣無不有自己的鮮明特征,皆難以歸入著作權法中已有的種類。按照上述觀點,將要為每一種信息產物都量身定做一個新類型予以保護,然而法律中對于應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采取了概括性的標準與肯定性列舉相結合,這足以囊括所有保護對象,不斷創設新類型,擴充肯定性列舉的范圍沒有必要。
(二)網頁作品保護模式的思考
網頁被克隆、剽竊,該如何尋求法律救濟?目前對這類問題的討論大多有一個傾向,即:先將網頁歸入某一作品類型中再做分析。將網頁與法定的作品類型先比較后歸類的目的是為了在著作權法的框架下更準確地適用法律。然而,僅僅靠簡單的歸類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當我們試圖將網頁歸入某一類時,無論采取哪一種歸類方法都會顯得牽強,無論提出哪一種觀點,理論上都難以周全。因而,除了準確定位還應當進一步細化對法律適用的討論。況且侵犯網頁版權這一事實行為可能會引發其他法律關系產生,由此導致的不正當競爭問題也應當納入考慮范圍。面對形形色色的網頁侵權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法律后果,筆者傾向于認為,可先將侵權行為劃分出兩大類別: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涉及不正當競爭的侵權行為,再對其分別引發的法律后果及保護手段逐一展開討論。
1.關于侵犯著作權行為的討論
討論一個網頁該如何適用法律加以保護的前提不容忽視,即:該網頁本身是否具有作品的性質。不少學者關于網頁性質的討論中忽視了一類情況,即現實中毫無獨創性的網頁亦存在。網頁并不一定要有獨創性,甚至一張圖片,一篇文章也可以獨立構成網頁。倘若一個網頁的制作只是將一些素材進行了簡單的堆砌,沒有編排上的獨創性,即便網頁的制作者耗費了勞動力和精力,法律也不可能將其作為著作權中的作品加以保護,因為這類網頁不是作品。如果一個網頁不符合這一前提,又怎能將其歸入著作權法的范疇中呢?部分學者在討論網頁的著作權保護時,籠統地將網頁歸入匯編作品的范疇內[4][6],而未考慮到未必所有的網頁都是作品這一客觀事實。
在初步判斷一個網頁具有作品屬性后,便可以針對其法律適用展開進一步討論。具備作品屬性的網頁都是將已有著作權的作品或是其它材料通過選擇、設計、排列組合而形成。這即包括了將有著作權的作品或作品的片段匯集而成的網頁,也涵蓋了將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材料加以選擇和編排形成的網頁。雖然組成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共性在于此類網頁的創作者在素材的選擇和編排上都體現出了一定的創作意圖和巧妙構思,其付出的智力勞動賦予了網頁獨創性。我國《著作權法》中匯編作品的定義是將已有的文學藝術作品、科學作品或其他材料等作為素材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取舍、設計、組合編排形成的作品[7]。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第5條沿用了TRIPS第10條第2款的用語,規定:“數據庫或其他資料的匯編,無論采用何種形式,只要由于其內容的選擇或編排構成智力創作,其本身即受到保護。”結合上述法律規范及匯編作品的定義,不難得出網頁作品具備了匯編作品的性質,因而將具有獨創性的網頁歸入匯編作品加以保護是合理的。
將網頁視為匯編作品保護可以有效地保護網頁整體,但也會遇到難題。匯編作品的保護范圍僅限于對素材的編排組合上,整體保護效果不佳[5]。這也是持有其他觀點的學者反對匯編作品學說的主要理由。一個尖銳的問題便可以印證這種批評意見:如果A先制作了一個網頁作品,該作品由若干圖片、圖標、小文章等元素組成,而B將該網頁作品的構成元素進行簡單的重組,再組成一個新的網頁。這樣是否構成對A的侵權?如果否認該行為侵權,那么絕大數多人是難以接受的,這貌似給侵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但如果認定為侵權,就跳出了匯編作品的框架,與其保護體系相悖。對于這個問題,有學者表示法律在此鞭長莫及,只得認同B制作的網頁是網頁作品。將網頁視作匯編作品只能建立保護網頁版權的大體框架,若想比較全面地保護網頁版權,還需尋找一種更為綜合的法律手段[8]。筆者以為對于這類問題并非無解決方法,從作品的性質出發可以得知,一個網頁能否成為作品,核心在于其是否有獨創性。若僅僅是簡單地將組成原網頁中的素材打亂,更換一種方式編排,那么由此產生的網頁自然不具備獨創性,換言之,此類網頁不可能是作品。如果將組成原網頁中的素材打亂,或者是借鑒原網頁的素材,再結合自己的巧妙構思,編排出富有獨創性的網頁,且這種獨創性不同于原網頁的獨創性,那么自然應當認為其屬于新作品。理論上雖說得通,但在維權的實際操作上勢必存在相當的難度。鑒于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原網頁作品的著作權人須承擔證明對方侵權的責任,這對于著作權人而言是很困難的。基于網頁作品的特性,筆者就此問題提出以下解決方法:在構建網頁版權保護體系時不妨引入過錯推定,從而更公平合理地分配舉證責任。具體而言,只要一個網頁的制作是以其他網頁作品的內容為藍本(全部內容或是相當比例的內容),便可直接推定為該網頁的作者有侵權行為。因為只要后生成的網頁作品的素材大多源于某一網頁作品的素材,兩者的網頁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那么后者極有可能是參照并利用原網頁作品的元素進行了機械的編排而未體現出不同于前者的獨創性。原網頁作品版權人有權追究其責任。當然,若被告能指出兩個作品的獨創性截然不同,則不構成侵權。
有觀點認為,將網頁的各個組成部分(如文字,圖片)分別保護,也能達到保護網頁作品的目的。筆者認為,將對網頁部分內容的侵權歸入對網頁作品的侵權體系來討論并不妥當,分項保護的觀點會導致網頁作品保護體系的混亂。理論上,對于網頁內容的侵權最終都會歸結為對單個作品本身的侵權,但是將對組成網頁的某作品的侵權聯系到對網頁這一整體的侵害,并試圖納入網頁保護的范疇內加以保護著實牽強,我們所不能忽視的是對網頁組成部分的侵害本身有其救濟方式。當網頁部分內容被侵權時,網頁的版權人往往就會因為其對該內容不享有版權而難以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如此一來,機械地將對網頁組成部分的保護納入網頁作品保護的框架內并不可取。但這并不意味著對網頁內容的保護會捉襟見肘,對網頁組成部分的侵權,可由相應作品的版權人來追究侵權者的責任。
2.涉及不正當競爭的侵權行為
信息化愈加成熟的當今社會中,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對于企業而言,網頁的宣傳作用更是日益凸顯,登錄企業的主頁是了解一個企業及其產品、服務的重要渠道。不少企業在主頁的設計上煞費苦心,力求新穎,以達到吸引網民眼球的同時留下深刻的印象。侵害網頁版權的侵權者中,存在這樣一批人,他們為了使自己的商品能占據一部分市場份額,模仿知名企業的網頁,從而借助其名牌效應和影響力,其結果必然是給消費者造成混淆,例如上海東方網股份有限公司訴濟南夢幻想多媒體網絡開發中心一案[9]。瀏覽了克隆網頁的消費者,在相信了虛假宣傳上當受騙后,會產生種種不信任感,反過來影響知名企業的市場份額。倘若受害的企業只能以侵犯網頁版權為由主張侵權之債,其所獲得的賠償遠遠不足以彌補市場份額的流失。鑒于如此低廉的違法成本,侵權者會愈加肆無忌憚,克隆網頁這一搭便車的行為也就愈演愈烈。因此,針對這類特殊侵權,僅靠著作權法加以規制遠遠不夠,反不正當競爭法應在該領域發揮其強制力,扼殺以克隆網頁為手段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經逐一對比可發現,這類仿冒網頁整體外觀的行為似乎與典型不正當競爭行為中的仿冒他人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以及虛假宣傳行為類似,然而從這兩種典型侵權行為的本源出發,就會遇到法律適用上的困境。仿冒知名產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中,所模仿的名稱、包裝以及裝潢必須以產品自身為載體,比如某烤鴨店給自己命名為仝聚德,某飲料公司將自己的飲料包裝模仿紅牛,并命名為紅午。而克隆知名企業的網頁完全可以離開產品自身的依托,僅僅是宣傳行為,并非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中的第2款所禁止的行為。這種誤導性的宣傳行為能否適用虛假宣傳行為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為侵權者未必做出了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宣傳,宣傳的內容未必虛假,其損害結果只是在整體外觀上給瀏覽網頁的人產生了錯誤的聯系。
雖然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不正當行為的構成要件沒有明確規定,但已有學者對其要件做了概述,即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須有如下構成要件:(1)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是各類市場交易活動的經營者。(2)不正當競爭行為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了與誠實信用原則或其他公認的商業道德相悖的行為。(3)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4)不正當競爭行為所侵害的客體是經營者利益、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10]。克隆、模仿知名企業網頁的行為明顯符合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構成要件,然而卻難以歸入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所列舉的類型之中,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在立法上的不完備。對于不少明顯屬于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人們深惡痛絕,希望受到法律的嚴懲,然而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上卻難以找到制裁的依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僅僅列舉了十余條不正當競爭行為,而沒有闡述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要件以指導司法機關,該法的封閉性源于最初立法機關對執法機關的不信任,僅僅將不正當競爭行為限制在這十余種情況內,而不許跳出該框架加以認定[11]。《反不正當競爭法》是1993年生效的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新問題的涌現,《反不正當競爭法》已力不從心。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司法隊伍的建設、執法的水平已遠非當年,在認定不正當競爭問題上賦予法官一定裁量權也是可行的。
現實中,在審理反不正當競爭的案件時,對于一系列“無法可依”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法官只能根據學理上的通說,憑借自己的理性來行使其裁判權。解決克隆網頁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最徹底的措施就是日后在修正《反不正當競爭法》時,補充認定不正當競爭行為構成要件的條文,指導司法人員認定何種行為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唯有法律規范的明確指引,方能保證網絡侵權者難逃法律的制裁。
網頁作品的交互方式決定了作者只要將其網頁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就難以控制個體的侵權行為,對網頁作品的權利更是難以保障。可以說對網頁作品保護的最大困境不是管轄、時效等問題,而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網頁海洋中捕獲侵權作品。在技術層面上,目前并沒有技術能迅速搜索出侵權網頁并將其一網打盡,面對網頁的爆發式增長,在網頁的海洋中尋找侵權網頁如同大海撈針。至少在目前,經濟和技術上的因素就決定了在網頁作品的保護上存在著各種困難唯有依靠相關制度設計與網絡技術上的突破,方能克服維權路上的障礙,網絡作品維權之路仍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
[1]朱列玉.從新浪訴搜狐侵犯著作權案件看當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出現的新問題[M]//董永森,陳際紅.信息網絡與高新技術法律前沿2005.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2]高云.中國網絡經典案例法律透視[M].廣州: 羊城晚報出版社,2002.
[3]孫海龍,姚建軍.具有獨創性的網站頁面屬于作品[J].人民司法,2009,(10).
[4]朱慶玉,孫益武.網頁作品的著作權保護[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22(3).
[5]葛洪.“網頁”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J].中國商界,2010,(5).
[6]王玉林.也談網頁著作權保護形式 [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5,28(1).
[7]劉春田.知識產權法(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97.
[8]李原.網頁版權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07.
[9]徐飛,陶鑫良.上海東方網股份有限公司訴濟南夢幻想多媒體網絡開發中心侵犯網頁著作權等不正當競爭案[J].網絡法律評論,2002,2.
[10]王先林.競爭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96-98.
[11]漆多俊.經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7.
網頁作品 版權 匯編作品 過錯推定 不正當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