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輝
(襄陽市襄州區財政局,湖北 441104)
據有關部門統計,產品的直接成本約占總成本的百分之十,制造時間約占制造和銷售總時間的百分之五,所對應的百分之九十價值成本及百分之九十五時間成本是在儲存、裝卸、包裝、銷售等作業環節中形成的。由此看來現代物流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方法,已成為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筆者現以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為例,對如何發展區域現代物流業做如下探討。
襄州區境跨東經111.44—112.23度,北緯31.46-32.28度,全區南北長約79.6公里,東西寬余77.2公里,總面積3226平方公里,環抱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襄陽,下轄14個鎮(街道辦事處)443個村17個居委會,總人口1001409人。
1.區位優勢。該區位于鄂西北,屬南陽盆地邊緣,地勢由四周向中部緩緩變低,構成漢江夾道不規則盆地。北部為波狀土崗地,南部為低山丘陵區,中部為沖積平原,全區崗地面積占65.8%,山丘面積占13%,沿江河沖積平原占21.2%。屬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氣候過渡區,年平均無霜期為241天,區境內日照充足,年均日照1987小時,年均降水量878.3毫米,年均氣溫15.1℃-16.9℃之間。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熱同季等特點,最適宜人類生產生活。
2.交通優勢。該區居秦巴經濟走廊中部,扼守長江最大支流—漢水中游,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優勢。陜川物資東出,晉豫煤南運,嶺南貨物北上,華東商品西進,襄樊都是必經之地。歷史上就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現今,該區公路鐵路運輸優勢明顯,漢十、襄荊、魏樊高速公路貫穿東西南北。同時,該區還有載貨汽車15100余輛,年貨運能力達752萬噸。承接北煤南運和川、渝、陜地區與中南、華東地區貨物交流的襄陽鐵路樞紐位于該區中心,銜接漢丹、襄渝、焦柳三條鐵路,現有襄北、襄南、襄陽、郜營、肖灣、余家湖、王樹崗等七個車站(其中:襄北為編組站),襄陽樞紐年貨運總量目前已達7000多萬噸;航空和水路運輸硬件建設已有質的飛躍,襄陽機場位于該區劉集辦事處,起降標準為4C級,已開通飛往全國10多個城市的航班;該區地處漢江中游,唐河、白河、滾河、清河、漢江等五條河流在此交匯,境內共有六兩河、清河口、老營、白河、雙溝等五個內河港口碼頭。
3.資源優勢。目前該區經濟發展布局呈現出“一區兩線三板塊”格局,即湖北深圳工業園,該工業園成立于2008年4月,位于境內316國道沿線,規劃用地面積29.84平方公里,其中已經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5平方公里,劃分為汽配加工、機械制造和電子電器三大板塊;襄州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規劃面積334公頃,已初步形成鄧城市場群、機電汽配區和農牧企業區三大功能區,其中鄧城市場群匯集了鄂西北最大的華中光彩大市場、新世紀建材大市場、鄧城生資大市場、天潤國際汽配城及一批汽車銷售維修4S店,入駐企業和工商個體戶3300多家。機電汽配區匯集有榮華汽貿、鷹牌軸承、三禾齒輪、邦樂車橋、三依汽車、神譽機械等2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農牧企業區匯集襄陽正大、浪潮調味品公司、安華紡織公司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襄州伙牌工業小區,位于伙牌鎮,207國道沿線,面積3平方公里。目前入駐有襄陽魯花、美國豐年食品有限公司、九天紡織有限公司、旭鑫紡織廠等22家企業,其中大型企業有6家;襄陽食品工業園,位于雙溝鎮,規劃面積300公頃,已建成面積50公頃,園區內注冊企業3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9家,基本形成了糧油加工、服裝紡織、蔬菜精加工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格局,是鄂西北乃至鄂豫陜重要的糧油集散地和紡織服裝生產加工基地,三個園區每年貨運總量達到1400多萬噸。
4.環境優勢。近幾年,該區緊緊抓住東部產業轉移和襄陽市城市東擴的機遇,大干快上,經濟已步入快速發展軌道,隨著該區各類園區的逐步建成,入駐企業將成倍增加。加上該區北靠晉豫大煤礦,上下有南陽和江漢兩大油田,左右有丹江和葛州壩兩大水電站,中心有襄陽火力發電廠,臨近能源基地,處在最佳供電負荷范圍之內。豐富的人文資源和物質資源,自古以來就成為兵家商家必爭之地。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先后有東風汽車集團、泰國正大集團、成都希望集團、山東魯花集團、廣東華強集團和湖北榮華集團等國內國際特大型企業在此落戶,貨物運輸的大進大出將成為必然,發展現代物流業基礎條件得天獨厚。
襄州區雖然有發展現代物流業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由于該區物流企業,大都是在原來的運輸企業、倉儲企業改建或個體運輸戶組合而成,企業缺乏專業人才,服務質量差,科技含量不高,運作效率低下,在服務功能上非常有限,離現代物流的要求還有相當距離。
1.企業規模小服務檔次低。襄州區物流企業還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按產業標準衡量,多數還是運輸企業,規模小而散。據不完成統計,該區現有物流企業600多家,主要集中在該區最大物流園區-國邦物流園,雖然園區規劃設計有商務辦公、物流采購交易、物流信息服務、企業孵化、綜合服務、倉儲包裝與深加工、集裝箱與零擔中轉、停車與餐館娛樂八大分區。并擁有貨運車輛2000余輛,倉儲面積4萬多平方米,裝卸設備38臺套,貨運專線通達全國各地,2010年園區進出貨運量679萬噸,物流總額為183億元。但僅占該區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7.3%。目前該區各類物流企業在運作過程中對于物流環節中的一些增值服務重視程度低,還不能為客戶提供包括物流設施網絡設計、訂貨管理、存貨管理等物流增值服務,只能提供運輸、倉儲等基礎服務,專業化、信息化、標準化、網絡化水平較低。
2.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不高。該區物流設施目前主要是分散在不同運輸領域和商貿領域的貨場、倉庫等功能性設施,現代物流專業設施嚴重缺乏,物流企業技術水平低,裝備落后,服務質量滿足不了工商企業對現代物流服務需求。在物流企業實際運作中,箱式貨柜和集裝箱卡車及特種車輛、物流信息軟件如GPS定位系統、倉儲自動化管理系統、條形碼技術等現代物流專業設備,在工商企業物流業務流程和物流企業中應用比例極低,并且只在物流單個環節上采用。
3.從業人員素質低。由于國內物流教育剛剛起步,企業對現代物流重要性的認識不深,目前該區物流企業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不到7%,物流專業人才幾乎沒有。既缺乏物流運行整體規劃和方案設計人才,又缺乏從事企業實際操作層面的各類人才,很難滿足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需要。
襄州區有發展現代物流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區域內現代物流業。
1.提高對現代物流理念的認識。現代物流作為先進的管理技術,縱貫貨物流通的全過程,橫跨國民經濟各產業。在所有物質生產、流通部門,推廣使用現代物流,將對經濟發展的運作模式產生全局性影響,帶來根本性變化。政府各部門、各行業企業,都應提高對現代物流的認識,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管理技術和運作模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逐步讓企業和政府各部門認識到發展現代物流是企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內在的迫切需求。
2.建立政府部門間協調機制。在現代物流管理體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業、經貿、財稅、工商和交通等多個部門,加上現代物流的管理和運作橫跨不同行業和地區,并且物流領域進入的門檻低,但發展的門檻卻比較高等原因,從部門利益考慮的局部規劃,不可避免地破壞了物流大系統的有效性,而且可能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門牽頭協調物流企業、財政、金融、稅收、吸引外資、產業政策等方面的綜合機制,以加強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協作性,創造一個有利于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體制、規劃、政策和物流基礎環境的綜合體系。
3.大力發展專業化物流企業。政府應積極支持和鼓勵轄區內工商企業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粗放運作模式,調整重組企業物流業務,逐步實現供應鏈一體化管理。工商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應整合企業的物料采購、倉儲運輸、流通加工、包裝配送等物流業務,部分或全部外包給專業物流企業承擔,逐步實現自營物流的專業化。鼓勵采用分立、入股、聯營、租賃等資源重組方式,發展社會化、專業化物流。
4.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綜合運輸網絡,為開展多式聯運創造條件。鼓勵、引導多元化市場主體投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并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加強物流技術裝備和信息系統的應用,構建集信息發布、查詢、交易、處理、控制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同時,根據當前實際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原有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充分利用原有的設施,將其改造成適合物流服務新用途的基礎設施。
5.選擇適宜的物流運作模式。結合該區實際,可采由項目發展商收購一些小的倉儲、運輸企業以及一部分生產、銷售企業原有的自備車輛和倉庫,對其進行整編改造,直接推動第三方物流服務或由原有的專項物流運營商以入股、聯營、租賃等方式進行聯合組建綜合物流公司。公司內部設立相應職能部門,歸集物流的多種功能,即倉儲、運輸、配送、信息處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輔助功能,對上家生產商可提供產品代理、管理服務和原材料供應,對下家經銷商可全權代理其配貨送貨業務,可同時完成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傳遞。具體來講該區應以國邦物流園為依托,著力構建信息交易、運輸、倉儲、配送、零擔快運、管理服務“六大中心”。一是管理服務中心。為入駐物流企業提供規范、優質、快捷的一條龍全程服務。它應融合政府職能部門、中介服務組織以及物流園區自身三者的服務功能。二是物流信息交易中心。對來自制造企業、商貿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社會車輛以及其他物流節點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處理,為物流供需雙方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交易通道。三是運輸中心。為社會車輛提供停車、維修、檢測、養護等服務,為入駐園區的物流企業提供最新運力信息。四是零擔快運中心。通過科學合理地規劃營運線路和優化完善的硬件設施,并依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體系,形成“城際貨運班車總站”的運營模式。五是倉儲中心。為大型物流企業,工商制造企業提供專業化倉儲服務,同時滿足大型物流企業、商貿流通企業建立地區分撥中心的需要。六是配送中心。利用園區自身物流運輸及倉儲的優勢,為連鎖企業、大型超市、大型家電賣場等客戶提供及時、周到、便捷的城市配送服務。
6.積極引進和培養人才。政府各部門及各物流企業應通過各種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快產、學、研的結合,鼓勵大專院校與物流企業進行資本和技術的融合,提升該區物流企業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實現該區現代物流業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