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230039)
收入分配不均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正常結果。在價格機制的引導下,市場經濟通過完備的市場體系,把資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社會最需要的生產部門,從而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這符合市場經濟的特征,并且體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分配正義。同時,競爭中出現的優勝劣汰也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經濟總量的持續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居民間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斷擴大。世界銀行報告顯示,美國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而中國則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中國的財富集中度過高,成為全球兩極分化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國際上通常認為,基尼系數0.4是警戒線,一旦基尼系數超過0.4,表明財富已過度集中于少數人,該國社會處于可能發生動亂的“危險”狀態。我國基尼系數已從改革開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近兩年不斷上升,實際已超過了0.5,這是十分危險的信號。同時我國城鄉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8:1擴大到了2007年的3.33:1。
就中國的情況來看,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日益突顯的,如果約束在一定程度之內,居民收入間的合理差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然而,目前的狀況是中國的貧富懸殊過大,甚至威脅到了社會的穩定和社會成員間的團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主要有:1.源于誠實勞動中努力程度和各人稟賦、能力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別;2.源于要素占有的狀態、水平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別;3.源于機遇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別;4.源于現行體制、制度“明規則”因素而形成的收入差別。例如一些由體制造成的壟斷因素和制度安排因素,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強烈地影響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的高低;5.源于現行體制、制度中已實際形成而不被追究、或暫時不被追究的“潛規則”而形成的收入差別。“灰色收入”現實存在,透明度很低,往往在規范渠道之外,按“心照不宣”或“內部掌握”方式實施分配;6.源于不法行為、腐敗行為而形成的收入差別。這大體相當于一般人們所說的“黑色收入”,往往數額巨大,與違法偷逃稅款、權錢交易、賄賂舞弊、走私販毒等相連,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
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以政府為分配主體而進行的二次分配,它是在社會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一種宏觀調節。收入再分配是出于公平和均衡發展原則進行的分配,主要以政府為中介,通過所得稅、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等無償轉移手段,糾正單純依賴市場進行分配所產生的偏差。其主要職能及重大目標就是合理調節收入差距,相對于初次分配中的市場公平而言,再分配是基于維護人的基本權利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而進行的,要實現的是社會公平。在再分配過程中,無論是政策、措施的制定還是實施都要體現公平原則。但目前我國在稅收、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方面卻存在著種種問題。
1.當前我國社會收入再分配領域矛盾突出。目前我國的社會建設環境使各經濟主體承擔不同改革成本。各市場主體居于不同的競爭起點,在我國城鄉差距原本就存在,而再分配政策卻始終無法充分發揮作用,機會不均繼續加劇,城鄉差別不斷拉大。如城鄉居民在占用資源、接受教育培訓、掌握信息、更新技術等方面就處于完全不同的環境、條件和起點,因此而形成的綜合素質及生存、競爭實力自然不一樣,收入差距拉大是必然的。種類繁多的各級政策又使各利益主體享受不同的政策傾斜。任由初次分配領域形成的收入差距繼續拉大,不僅沒有通過其系列政策手段合理調節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收入差距,反而進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2.導致我國再分配忽略公平的原因。現行財政制度的收入再分配職能弱化,原因在于:(1)收入分配秩序的不規范,使累進性稅收難以發揮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2)收入再分配過程中存在“逆向調節”問題,即低收入者所獲轉移性收入比高收入者所獲轉移性收入少,從而收入再分配擴大了收入差距;(3)新中國成立后發展戰略的選擇帶有明顯的重工抑農傾向;(4)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的堅持和抵制,不斷放大了再分配政策的調整難度。這四種情況的產生都與財政制度的某些缺陷有關,需要通過制度改革堵住漏洞,理順機制。
1.消除城鄉分割的、歧視性的收入再分配制度。面對城鄉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政府公共物品分配明顯向城市傾斜,城市居民在教育、醫療衛生及其他公共服務方面,享受著更大范圍和強度的優惠政策,使得城鄉之間的生活質量差異進一步擴大。
2.加強政府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加強中央政府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城鄉、地區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保證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的基本公共品的供應,從而為每個居民提供公平的獲取收入的環境;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3.完善我國的法制環境。法律制度的健全與否將客觀上影響到收入分配機制的調節。我國雖在實施以法治國、依法行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法律制度不健全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4.充分發揮再分配的公平作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進一步強化并完善收入再分配調節手段,盡快改革和完善現行個人所得稅制,開征遺產與贈與稅和社會保障稅,改革完善現行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突出再分配重點,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有效扶持弱勢群體。
5.依法打擊并嚴厲查處違法“高收入者”。在我國高收入群體中,絕大部分是通過正當的勞動而走上致富之路的。但也有一部分是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走私販私、制販毒品、制黃售黃、制假販假和其他違法犯罪活動謀取的非法獲利者,對這一類“高收入者”要堅決查處,依法嚴懲,堅決取締其非法收入。這樣一方面有利于真正抑制收入差距的擴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反腐倡廉的進一步深入,凈化社會風氣。
總之,對于勤勞致富、才能致富,政策應當大力鼓勵;對于要素占有和機遇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異,政策上應適當調節,但不宜作抹平處理,否則開放條件下的要素外流將十分嚴重,市場經濟中所需的首創、冒險精神也將受到極大抑制。對于體制性規則不健全、不合理造成的收入差異,在明確需有所調節、抑制的同時,關鍵是以政策和制度建設推動深化改革、機制轉變,追求制度合理化、規范化,再配之以必要的再分配調節。對于違法亂紀的“黑色收入”,必須堅決取締、懲處,打擊其行為,罰沒其收入,并注重從源頭上加強法治、制度建設。
[1]劉志英.社會保障再分配理論及其政策實踐[J].商業時代,2006(28):56 -57、65.
[2][美]哈維.S.羅森.財政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香伶.論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的公正性[J].經濟學動態,2006(11):42-46.
[4]劉險峰,楊建榮.試論我國居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政府行為[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6(2).
[5]聶慶軼.關于收入分配的爭議、制度性因素以及建議[J].社會科學,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