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徐晶晶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有關低碳經濟的相關表述最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文獻(Kinzig,Kammen,1998)。低碳經濟及相關概念的提出,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在造成大量污染的同時,也導致了地球氣候的顯著變暖。2006年,以英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為牽頭人的一個小組完成了一份有關氣候變化的重要報告,簡稱《斯特恩報告》,該報告得出如下成果:如果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即可避免將來每年GDP 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如果各國不采取進一步的減排措施,則未來幾十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持續增加,并導致全球氣候進一步變暖,甚至引發全球氣候系統和生態系統出現不可逆的變化。
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于2003年最早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表明了英國在這輪全球經濟社會轉型趨勢中的發展路徑。此后,日本、歐盟等經濟體也相繼提出了自己的低碳經濟發展方案。簡言之,低碳經濟就是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改變傳統的“三高一低”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其實質是建立經濟高效、能源節約、低碳排放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形成可持續的能源系統、技術體系和產業結構,通過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達到低碳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是一種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更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同時這種新型發展模式也有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我國也積極采取措施大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倡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十二五”規劃(草案)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耗能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 ~10%,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這與2009年我國在哥本哈根大會氣候談判中對國際社會作出的承諾有關。該承諾包括,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碳強度相比2005年下降40% ~45%,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我國積極且主動進行節能減排,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既是作為一個大國負責任的表現,也是解決能源資源結構性短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在需要。
氣候變化問題從表面上看是環境問題,但其本質是發展問題。根據對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關系的實證分析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近似倒U型的曲線關系,而我國正處于這一曲線的爬坡階段。目前我國大陸地區人口已超過13.3億,在今后15年內將以年均800萬~1000萬的規模增長,目前人均GDP為4300美元左右,且人均收入水平在持續提高。由于人口基數大,我國目前的人均碳排放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在較低的水平,但我國社會正處在生活方式發生較大變化的階段,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必然會增加人均碳排放量。另一方面,我國目前有近5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以農業為主。在未來的15年內,將有占人口總量30%左右的農村人口離開農村,被城鎮吸納,因此較長時期的城鎮化對中國的碳排放也將形成巨大壓力,未來20年就業壓力將持續增大,經濟結構升級將面臨巨大挑戰,生活方式和家庭結構將發生很大變化,這些都構成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壓力。
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在實現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量的機械設備,但是這些基礎設施和機械設備一般屬于大宗消費品,投入資金較多,使用壽命長,碳排放強度大,這樣便形成了投資回報期技術和資金的“鎖定效應”。這些基礎設施和機械設備的使用年限均在15~50年以上,而且一旦運用了低效率、高排放的技術,其高排放的特性將在很長時間內被鎖定。我國現階段采取的節能減排措施,面臨著被這些基礎設施和機械設備鎖定的風險,如果單純將其報廢,將會遭受巨大的損失。如何在發展過程中,超前運籌,規避鎖定效應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黑貓模式”是指經濟增長與碳排放同時增長的黑色發展模式。根據中科院的數據統計,199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9.9*108t標煤,到2009年達到3.1*109t標煤。我國非常注重能源結構的清潔化,但是替代選擇方式的有限性決定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得到改變。由于煤的碳密集度遠高于其他化石材料,單位能源燃煤釋放的CO2是天然氣的近兩倍,“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必然會產生較高的碳排放。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另外一個挑戰主要表現在產業集中度低、中小型制造企業所占比重大,能源效率低,節能減排的能力不足,大部分制造業的市場準入門檻低,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碳排放強度大,存在著大量的落后產能。盡管我國出臺了比較嚴厲的措施以促使企業提高能效,但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利益博弈,淘汰落后產能的工作效率始終不高,重復性建設的情況時有發生。由于中小企業在保障就業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政府對其節能減排工作應當給予更多技術和資金支持。
21世紀最大的挑戰是氣候變化問題,無論是從我國自身利益出發,還是從全球利益出發,我們都需要進行節能減排,力爭使碳排放量早日達到合理水平。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我國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重大的戰略機遇。
一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低碳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利潤曲線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比重,通過自主研發,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降低單位產值能耗。重點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領域的節能減排工作,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產業。鼓勵不同產業之間及同一產業上下游進行整合,提高產品附加值,降低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逐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我國低碳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調整和改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努力促進能源供應的多樣化,逐步減少煤炭資源的消耗,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擴大煤炭洗選比重,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努力提高能源清潔利用的程度,從根本上改變能源利用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三是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鼓勵低碳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綜合運用法律的、經濟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制定有利于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低碳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推動全社會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以市場體制為基礎,制定低碳技術發展的激勵政策與措施,推動提高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氣層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等技術的開發與利用,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產業結構和低碳技術體系;推動建立技術開發與轉讓的國際合作新機制,嘗試同發達國家在技術開發、轉讓、擴散與部署各個環節上開展合作,借此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掌握核心技術并實現技術趕超。
四是建立能夠推進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制,運用適當的政策引導公眾的低碳行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制定符合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符合節能減排工作要求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在經濟較發達地區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低碳經濟的試點,開征碳稅和推行碳交易,限制碳排放量的增加。政府需要和企業及公眾建立合作關系,通過財政撥款及稅收優惠等政策來鼓勵企業參與新興科技的投資,使企業生產盡快達到碳排放的標準。
五是要加強對公眾消費理念的引導,促進其消費方式的轉變,提高對公眾環境的保護意識。通過電視、報紙、互聯網和影像等各種媒介,讓公眾了解低碳經濟的最新動向,把節能減排教育作為一種公德教育,使公眾意識到節能減排與其自身利益的密切關聯,由被動轉化為主動,進而身體力行,自覺進行節約消費。鼓勵公眾自愿參與碳減排行動,通過經濟手段來引導消費者行為的調整。在建筑方面,提倡消費者購買采取了節能減排措施的房屋,同時室內裝修方面,多使用環保材料,使用節能燈,減少電力消耗。在交通運輸方面,鼓勵公眾低碳出行,乘坐公交車、小排量汽車、地鐵等交通方式出行,鼓勵采用拼車出行的方式,減少車輛空駛率。
[1]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太平洋學報,2005(11):79 -87.
[2]胡鞍鋼.“綠貓模式”的新內涵——低碳經濟[J].世界環境,2008(2):26 -28.
[3]張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國:地位、挑戰與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1-7.
[4]付允,馬永歡等.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14-19.
[5]莊貴陽.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困難與障礙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9(7):20-26.
[6]余海永.試論低碳經濟時代中國如何實現低碳經濟[J].社科縱橫,2010(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