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清 鄒勇燕
(1.中航工業南方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株洲412002;2.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27)
供應鏈管理是指把供應鏈上各企業、部門之間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計劃、協調、控制,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降低運作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在當今環境下,物流市場競爭已不再局限于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要想在競爭中獲得領先優勢,必須實施供應鏈戰略資源整合。而在整個供應鏈資源整合過程中,配送是指按照客戶訂貨要求,根據貨物種類、品種、數量、時間等要求在現代生產力和勞動手段支持下,依靠科技進步,以最合理的方式送交客戶,從而實現“配”與“送”有機結合的一種方式。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航空工業企業通過整合,形成了一家大型集團公司,集團公司旗下諸多制造分公司都相繼成立了供應鏈管理部門,目的是降低運行成本,加強對供應商的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但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又必須以庫存、成本的增加為前提,如何實現供應鏈總體效益最高,過程又面臨哪些問題,都值得探索。
傳統模式是指企業根據長期預測分析或銷售訂單后,采購部門會提前一個或幾個計劃周期向供應商發出采購申請,這就會造成庫存積壓,增加倉儲成本的問題。JIT模式是由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采用的一種生產方式,1973年以后引起了其他制造企業的重視,并在全球推廣。JIT強調準時性,即在客戶規定的時間,準確的數量,將合適的產品送到指定的地點。其特點如下:1.小批量、高頻次送貨。JIT配送目的在于消除原材料和外購件的庫存,為了保證需要什么時候購進,需要多少購進多少的要求,配送的批量一定是小批量,這對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準時性。JIT配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要求交貨準時,以滿足準時生產的條件,提前交貨和延遲交貨都違背了JIT配送的目標,因此對供應商的生產和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供應商較少,甚至是惟一供應商。JIT認為最理想的供應商數目是每一種原材料只有一個供應商。4.強調信息交流的準確性和實時性。JIT配送要求供應商與需求雙方信息高度共享,保證供應與需求信息的準確性和實時性,只有供需雙方進行可靠而快速的雙向交流,才能保證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外購零部件的準時按量供應。在JIT配送過程中,供應商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制造企業的需求計劃信息系統,結合庫存計算出訂貨數量并發出建議量訂貨通知,由企業進行確認,得到企業確認后,制訂本企業生產計劃并編制配送計劃,按照配送計劃將補貨計劃通知制造商并進行實際補貨。而制造企業倉儲人員對看板計劃信息和物料庫存信息核對后,直接將貨物暫放在倉庫配送區,對貨物驗收,并直接配送至生產線。這樣既節省了出入庫的繁瑣步驟以及人力和資金,也減輕了企業內部倉庫的庫存壓力并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貨物出入庫的損壞頻率。
可見,企業通過JIT配送,可以改善企業的庫存管理,供應商在指定的時間送達剛好需求數量的特定質量的某物料,生產部門就不用到自己的庫存中去領料,JIT配送結合先進的庫存管理方式使用,可以使得企業降低庫存成本,甚至實現零庫存。這使企業降低了庫存成本,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但由于其單源供應等特性,給企業埋下了一定的風險隱患,同時供應商的庫存大大增加,對供應商掌握的信息要求更高了,為此供應商將增加較大的成本。
筆者所在的航空企業的材料和零部件有下列特點:1.材料品種多樣性。材料包括原材料(金屬和非金屬)、毛坯、外購等零部件,數萬種之多。2.批量小。大部分材料和零部件用量都非常小,甚至是國內惟一使用單位。3.品質要求高。筆者認為,處于供應鏈核心的母公司可以成立采購中心,根據下屬公司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將有共性的戰略性物資進行集中采購,并與第三方物流簽訂長期配送關系。因為運輸批量越大,運輸費率越低。一方面運費的節省可抵消基層倉庫的費用,另一方面制造企業可以專注自身的核心業務,不僅不用為了采購問題與供應商直接談判和協調,與供應商的交易費用也大大降低。通過統一采購、合并運輸,在制造成本難以壓縮的情況下,通過對供應鏈的整合、管理,降低采購、流通成本和庫存成本。
制造企業可以先選定一部分提供重要材料或關鍵零部件的供應商作為戰略合作伙伴,本企業提供倉儲區域,并負責管理,供應商將其產品存放于此,企業可以隨取隨用,并定期將庫存動態傳遞給供應商。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來的,需要一個從戰略配合到戰略交互的發展過程,即從互不了解,逐漸認可,實踐檢驗到最終接受的過程。這種方式,本企業實現了零庫存,但供應商的成本卻大幅增加,風險加大。制造企業將由此帶來的收益與供應商進行一定比例分享,從而實現“雙贏”,以維持長期合作關系。
制造企業不論采取上述何種方式,都降低了庫存等成本,但企業自身也必須開發信息系統來減小誤差,企業為此需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同時,供應商的庫存壓力大大增加,根本原因就是制造企業將庫存壓力轉到了供應商,造成供應商的成本大幅提高,并且提高了供應商的信息化要求,為此,供應商需付出較大代價。制造企業由此帶來的收益與供應商如何進行分攤,實現“共贏”,以維持長期合作伙伴關系,都值得深入探索。
[1]陳駿.供應商管理下的JIT配送研究[J].集團經濟研究,2007(6).
[2]陳建華,馬士華.基于集配中心的供應鏈物流整合方式[J].當代經濟管理,2006(4).
[3]張學志,陳功玉.供應鏈物流集成的一般規律研究[J].物流技術,2009,28(10). (責任編輯:陳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