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家明
中國在經歷了多年的趕超之后,已經進入一個危險的瓶頸。原來被快速經濟增長所掩蓋的矛盾,如錐在囊中,開始漸次顯露。近日發生的中國高鐵事故,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一個小小的縮影。在盲目追求高速度的過程中,中國實在是有太多的東西有待消化和彌補,不僅僅是先進的技術,還有科學的制度,思想的變革,以及對人本的關懷。只求速度,不顧其他,當社會的“車體”追尾分崩,偉大復興的夢想就將只剩血與淚。
從高鐵事故后續的調查可以看出,并非中國的工程師對潛在的危險失之警覺,實在是中國的政府領導者太強勢。在決策過程中,以國家的名義,加上烏托邦式的藍圖與愿景,官僚們隨心所欲地逾矩,再逾矩,而在其權力覆蓋范圍內,民主之光是如此的微弱。可以說,在當前的政治生態下,此偶然之中,實蘊含著必然的結果。
誠然,我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非常復雜,政權的穩固十分重要,而漸進式改革在經濟領域的成功又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一個自然的邏輯推理就是,政治生態的改良非朝夕之事,應穩妥推進。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擱置改革的借口。中國的社會結構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大眾民主”、“精英民主”和“官僚資本政治”之間做怎樣的抉擇,對不同訴求的群體如何有效地回應,都是當前難以回避的根本性問題。
在維系現行政治框架穩定的條件下推進政治改革,當前有兩個任務是最為突出的:一是以怎樣的方式令普羅大眾切實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體現公眾對民主的訴求;二是以怎樣的方式有效約束政府的不當行為,避免損害公眾利益。美國進步時代通過政府預算改革約束政府行為、維護公眾權益的歷史經驗,近年來屢被提及,從各方面來看,這恐怕也是當前中國政治生態下最現實可行的一條改良路徑。就財政而言,除了繼續深化財政體制和預算管理制度等層面的改革之外,切實推進財政的民主化進程就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財政民主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了財政預算過程中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等等。在我國推進財政民主化的進程中,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就是參與式預算的實踐。參與式預算,既實現了民眾對政治生活最具實質意義的參與,也對政府在預算資金分配過程中可能的權力濫用形成較好制約。從各地實踐來看,浙江溫嶺、河南焦作、上海閔行、黑龍江哈爾濱、廣東南海和廣州等地在不同層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盡管從全國來看,各試點地區覆蓋范圍很小,也很脆弱,但正是這些星星點點的民主之光,昭示出未來前行的方向。
參與式預算,賦予了這個剛性社會更多的彈性。社會各個利益群體,尤其是弱勢群體在預算參與的過程中,可以藉此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進而形成一種準談判的機制,因其公開,進而便有公平、公正之可能。既然可以通過坐下來協商解決問題,便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化解因矛盾積聚而引致的對抗甚至暴力升級的危險,從而在提高預算績效的同時,為社會提供一個安全的閥門。
當然,目前的參與式預算試點仍不完善,政府主導的模式也天然地有其脆弱性,推進參與式預算,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但作為一個良好的方向和切入點,值得我們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