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欣 季俊昌
解放興趣: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生命驅動力
● 李志欣 季俊昌
在教育深度轉型的今天,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素質教育實踐深化的必然呼喚,成為課程改革深入的必然訴求。而透視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現狀,不難發現出現了一定的“失范”現象,其功能目標、實踐方式、性質定位和價值旨歸均出現了偏差。理性地看,作為學校管理者不應指責一線教師的功利心和研究意識的缺失,而應檢視自我的行動,那就是沒有抓住驅動廣大教師專業發展的命脈,只注重“利益(名與利)”的驅動,卻忽略了“生命意義”的引領。因此,最理想,也是必然的教師專業發展的驅動,應該是基于“解放興趣”的驅動,是生命自覺的自我驅動。
“解放興趣”是人類對解放和權力賦予的基本興趣,這類興趣使人們通過對人類社會結構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從事自主的行動,它整合了自主和責任。“解放興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反思是對自我及所處環境的理性認識,其目的是要解放自我。所以,“解放興趣”的核心是“人”,是人的解放與自由,是人的高度自覺階段,使人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一,“解放”教師。我們提出“解放”教師,當然更主要是考慮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長遠,而“解放”教師的關鍵是增強教師的專業自主權。概括地說,教師專業自主權就是教師對自己的專業化有高度的自信力,信奉自己專業組織的標準,在專業問題上不受專業外勢力的控制和限定,有權做出“自主的”職業判斷。而不是像現在,順從和屈服于并不內行的行政領導,或者受社會輿論的掣肘。教師享有專業話語權和充分的學術自由,是“解放興趣”的重要前提。
第二,“解放”學生。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追求人的美好和完善。把“解放”作為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教學中就要盡可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強調學生個性的自我實現,使學生通過教育激發潛能,完善個性,走向成熟,最終能夠擺脫教育,從受教育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具有獨立的人格和獨行的能力。學生不再是“學校工廠”中為了獲取理想成品而進行加工改造的“原料”,也不再成為某些利益集團延續其生命和鞏固其地位的馴服“工具”,而是真正能夠主宰自己命運并有著獨立主體地位的“人”。
當然,教師的“解放”會促進和指導學生的“解放”,只有雙方在不斷的自我反思和彼此交往的過程中才能達到自由和解放,達到精神的升華和審美的享受,以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和發展。這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解放興趣”階段。
沒有教師作為專業從業者的自主性,就沒有學生的自主性;沒有教師的解放,就沒有學生的解放;沒有真正有人性的教師制度,就沒有真正有人性的教育。為此,農村學校開展的教師專業發展,應是以“解放興趣”為根本宗旨,以“學校創設平臺,專家引領指導,個人主動發展,團隊共同提高”為原則的。
1.設置思想會客廳。把“校長室”的牌子摘下來代之以“思想會客廳”,其目的就是改變校長室那種上對下發布命令或作指示的工作環境與氛圍,通過與來訪教師的平等交流、思維對話、思想碰撞來尋找一種光源,尋找那種能夠引領教師超越庸常生活,喚起心靈覺醒的力量;發現那些隱藏在教師心靈深處,不計功利,基于人性自然生長的成長愿望。無疑,這是一條適于農村教育、呵護師生生命自然成長的“解放興趣”之路。
2.建設學習型民間共同體。構建學習型民間共同體,是生發新的教育教學思想,激發教師專業發展興趣的土壤。其一,建設教師成長志愿者共同體。有什么樣的選擇就決定著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決定著什么樣的生命價值。共同體老師們可選擇一條每日與書相伴、與心靈對話的道路。通過同讀一本書,評選書香教師等形式,激發讀書的熱情。在閱讀的同時,老師們可通過撰寫教育故事和教學案例的寫作反思呈現自己真實的教育教學生活,從而開發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魅力。其二,建設教學改革研究者共同體。學校可借助這一研究團隊形式,爭取在以下兩個關鍵點上實現突破,一是激活教師的內驅力,二是催生教學主張,形成教學風格,讓教師成為有思想的行動者。
3.踐行有效的校本培訓形式。農村中小學教師比較喜歡的培訓形式是到先進地區觀摩教學,因此,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能讓更多的教師走出去看看。其次是聆聽專家報告、收看錄像、集中培訓、案例分析等。選擇培訓主體不只是專家,應是專家、優秀校長等一線管理者、外地和當地名師等。另外,要注重開發本校的優秀教師資源或教師辦公室的閑談學習資源等,通過個人反思、同伴合作分享,使教師逐漸從教學新手到教學能手、直至成為本校的學科專家。下面兩種教師培訓形式值得關注。
答辯式點評。在案例展示與研討時,可讓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等的至少三位教師以同一個課例為內容,進行教學方案設計。在點評時可采用“答辯式點評”的方式,由點評教師向展示教師提問,還可追問,引發其他教師的思考。
打造學習共同體。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選擇教育教學咨詢顧問。由教師自己尋找一位具有一定教育理論和教學水平的本土教育專家或縣區級以上優秀教師作為自己的咨詢顧問,在遇到教育教學上的困惑時可以及時商討并得到指導。第二,實施異校伙伴互助計劃。教師可以在同類別的其他學校中,尋找一位或幾位教齡、志趣等相近的教師組成互助伙伴,通過經常性的課堂觀察、交流教育教學經驗,在合作中促進自我發展。第三,構建“網絡型”教師學習共同體。學校積極構建網絡交流平臺,建立“團隊博客”,鼓勵引導農村教師利用網絡,形成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在網絡學習中尋求學習資源,進行真誠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精神成長。這種形式的教師專業發展形式,都是在教師自愿參與下形成的,沒有一絲一毫的行政強迫,沒有固定的時地限制,它是一種基于從共同體層面來引領教師成長,以“解放興趣”為主旨的幫助教師進行知識管理的一些學習型組織。
凸顯主體意識。教師的主體意識只有得到充分覺醒,教師才能認識到自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承擔者和主人,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如何決定著工作生活的發展變化,從而自覺地發揮能動性,積極投身到專業發展、教學改革和創造性的工作中,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與工作;形成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識,在教學實踐中能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在教育活動中能夠縱覽全局,清楚自己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位置和作用。
強調生命力量。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有扎實而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作基礎,更有工作的激情和活力作保證,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潛能得以釋放,讓自己的創造才能得以發揮,從而達到生命與事業高度融合的境界。不是“利益驅動”而是“生命驅動”,教師從機械重復的技術操作中解放出來,回歸其“改進、完善和創造”的專業本質,主動、靈活、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事件。在高昂的進取中實現心靈的自由和精神的愉悅,進而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追求關系和諧。“解放興趣”是“負責”和“自主”的統一。教師要自覺把學生的“解放”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在和諧的師生中使雙方的“解放”得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張 斌)
李志欣/山東省利津縣北宋一中 季俊昌/山東省東營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