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雄
(廣西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當前,國內學者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倍加關注,但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的界定上尚無統一定論,對它的認識還處于一個不斷深化和完善的過程中。科技部部長萬鋼(2009)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首先,它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戰略地位,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長遠影響;其次,這些產業是著眼未來的,它必須具有能夠成為一個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可能性。我國現在大力發展的新能源、電動汽車、智能網絡、生物技術、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產業等都屬此范疇。華文(2010)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戰略性”指的是這些產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安全具有全局性的影響和極強的拉動效應;“新”指的是相對于現在的經濟發展階段,這些產業的產品、服務或者組織形式是以前沒有的;而“興”就是指剛剛嶄露頭角,未來可能會高速增長、規模擴大、對經濟發展有主導作用的產業。清華大學博士后趙剛(2010)指出,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伴隨信息、生物、醫療、新能源、環保、海洋和空間等新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系列新興的產業部門,它們代表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馮長根教授(2010)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方向。此外,國務院辦公廳(2010)在《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定義為“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它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
綜合上述以及其他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完整地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學內涵,需要把握好兩個前綴詞:一是戰略性,二是新興性。前者對應的是一個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方面的作用,后者對應的是一個產業出現的時間。因此,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指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新出現的,對一個國家經濟的長期戰略發展具有支柱性和帶動性、能夠聚集和吸引世界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占據國內外市場制高點、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的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基礎方面保障的產業,可以劃分為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涉及到節能環保的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根據《2008—2009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研究報告》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已經達到1.41萬億元,約占GDP比重的4.49%,從業人數3000多萬。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節能環保產業還有不小差距,如產業規模不夠大,產業結構不太合理,產業集中度低,管理薄弱等。
信息技術產業是指從事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信息設備與器件的制造以及為經濟發展和公共社會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務的綜合性生產活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約6.3萬億元,工業增加值約1.5萬億元,占GDP比重約4.78%。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在通訊、高性能計算機、數字電視等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
我國生物制藥企業400多家,其中具備基因工程藥物生產能力的企業有114家,疫苗生產企業28家。自1989年干擾素上市以來,我國已有27種生物技術藥物實現了國產化,十余種生物技術新藥正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另有40多種基因工程藥物處于研發階段。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疫苗產品的最大生產國,可以生產預防26種病毒的41種疫苗,年產量超過10億個劑量單位。2006年,國家制定“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將生物醫藥列為國家重點發展領域,并正式認定北京、上海、廣州、長沙為國家生物產業發展基地。盡管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勢頭很快,已經成為一個新的亮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自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以來,我國已先后發射了約50顆各類衛星,初步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成為繼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3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我國的長征運載火箭具備高中低多種軌道的發射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多次承擔國際商業及科技衛星發射業務。
在航空領域,大型飛機是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2008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準組建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并于5月在上海掛牌成立。2008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京注冊成立,這是中國航空工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戰略性整合和優化重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成立和大型飛機項目的啟動,為中國航空制造業打開了成長空間。截至目前,中國大型客機相關配套產業基本形成了涉及上海、陜西等12個省市的產業布局,按照計劃,中國的大型飛機將在2014年首飛,2016年交付。
在高速鐵路方面,截至2010年底,全球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近2.5萬公里,而我國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已達8358公里,另外還有一大批高速鐵路正在建設之中。其中,全長1318公里、列車最高運營時速可達380公里的京滬高速鐵路也已在2011年7月開通運營。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行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在多管齊下的政策和措施推動之下,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較快。以風電和太陽能為例,我國風電裝機容量近三年年均增長率達到70%以上。截至2008年,總裝機容量1221萬千瓦,已占全球總裝機的10%,名列全球第四。太陽能光伏電池產業發展也頗為迅猛。截至2008年底,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已高達200萬千瓦,占全球市場的30%以上。
但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新能源技術和產業才剛剛起步,市場需求也尚未充分啟動。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和石油所占比重仍然很大,分別約為70%和20%,而風電、太陽能和核能等新能源所占份額非常小。核心技術缺失以及個別行業和產業鏈中出現的盲目競爭、重復建設等問題依然存在。
新材料產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十五”期間,在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過程中,國家給予了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新材料產業體系,在電子信息材料、先進金屬材料、電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復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高技術新材料核心產業。“十一五”期間,國家又進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將新材料作為高技術產業工程重大專項,重點發展特種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復合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產業群。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方面,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導致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技術創新的支撐體系還很不完善,缺乏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需的前瞻性技術儲備,特別是缺少擁有核心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如我國風電的發動機和葉片專利、大規模儲電專利、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隔膜和混合發動機專利、4G移動與云計算專利等,大多掌握在美、日、歐等發達國家手中,我國在這些領域的專利申請量遠遠少于發達國家的申請量。
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與發達國家80%轉化率的差距甚遠。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缺乏以科技中介機構為主體的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服務體系,其結果就是大量企業難以獲取所需的科技成果,而不少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科技成果卻找不到合適的擴散渠道,使先進科技成果難以發揮社會效益,不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盡管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但我國的高科技人才仍相當缺乏。2008年我國每萬個勞動人員中R&D人員僅有24.8人,而日本為133人,法國為137人,韓國為121人。我國的高科技人才嚴重缺乏,同時還面臨人才流失現象,每年都有大量人才流入美國、加拿大、歐洲等發達國家,2007—2009年,我國分別有14.4萬人、18.0萬人和22.9萬人出國留學,但學成回國人員則分別只有4.4萬人、6.9萬人和10.8萬人。高科技人才的缺乏與流失削弱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并成為制約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瓶頸。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順利發展需要可靠的大量資金作為堅強后盾,但我國每年投入的研究與發展經費總額及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均比較低,2008年這一總額僅為665億美元,比重只有1.47%,而美國總額為3982億美元,比重為2.79%,日本總額為1681億美元,比重為3.44%。此外,我國的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民間投資不活躍,以及金融機構和民間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前景、經濟效益和盈利能力缺乏深入的了解,使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渠道狹窄、融資規模偏小、融資機制不靈活。
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全實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創業、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出口補貼、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政策還不完善,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會受其影響。況且,我國現有的一些體制機制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相匹配,地區、部門和行業之間相互分割的現象仍普遍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發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術的擴散、普及和應用。
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多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由于市場潛力巨大,已成為各國角逐的重點。發達國家為維護自身的科技優勢地位,在某些領域可能會采取極為嚴格的技術封鎖政策。因此,我國需要著力發展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先導產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產品、打造一批跨國經營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才能在與發達國家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科技中介機構以專業知識、專門技能為基礎,與各類創新主體和要素市場建立緊密聯系,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要想大力提高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就必須充分發揮科技中介機構的橋梁作用,因此,我國政府需要不斷完善以科技中介機構為主體的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服務體系,一方面,積極吸納社會力量,重點圍繞企業技術創新咨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公共科技信息發布等方面發展科技中介機構;另一方面,通過多種途徑鼓勵現有科技中介機構不斷拓寬業務范圍,提高服務水平,加速技術創新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場化進程。
出色的高層次人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擁有的最大資產,誰擁有更多的高層次人才,誰就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因此,我國政府必須構筑高層次人才小高地。其一,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重點引進一批已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具有持續研發能力并能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其二,大力實施“企業家培訓工程”,著重培養一批具有戰略眼光、創新意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的創新型企業家。其三,實施“企業博士創新計劃”,大力資助博士和博士后開展技術創新研究,培育一批年紀輕、素質高、潛力大的高新技術帶頭人。其四,努力營造“用才、愛才、惜才”的良好氛圍以留住高層次人才。
為了加快構建新型投融資體系,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化、投資方式多樣化,我國政府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在整合現有政策資源和資金渠道的基礎上,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著力支持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創新能力建設等;二是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入風險投資機制,設立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處于種子期或初創期的中小企業;三是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貼現、信用保險、無息貸款和融資擔保等。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完善的政策措施支持、健全的體制機制保障,因此,我國政府部門需要完善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在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結合、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政府采購、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基礎設施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既要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支持力度,也要把政策聚焦到進行產品研發的前端和推廣應用的后端;既要為大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到國際市場參與競爭創造有利的條件,也要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1]陳磊.抓住機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訪科技部部長萬鋼[N].科技日報,2009-11-27,第1 版.
[2]華文.集思廣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學內涵與領域[J].新湘評論,2010(11):12-15.
[3]趙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經驗與我國的對策[J].科技成果縱橫,2010(1):4 -6.
[4]馮長根.選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幾點建議[J].科技導報,2010,28(9):19 -21.
[5]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EB/OL].2010-10-18.http://www.gov.cn/zwgk/2010 -10/18/content_1724848.htm.
[6]申亞欣.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8358公里[EB/OL]. http://news. 163. com/11/0104/10/6PI13H4700014JB6.html.
[7]李世澤.廣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策研究[J].廣西經濟,2010(4):20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