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強
(雞西大學,黑龍江 雞西 158100)
所謂綠色技術創新,是對可以促進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的技術創新的統稱。相對于技術創新,它更偏重于綠色環保,是技術創新的趨勢和方向。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過程也稱為企業的綠色化。綠色技術創新不但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還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產業結構。
綠色技術創新之所以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影響因素為制度、市場和觀念。不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已經建立了許多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和國際公約,這就從制度上約束企業必須進行綠色化才能生存。市場也在引導企業進行綠色化,綠色產品的占有率逐年提高。綠色觀念也深入人心,消費者寧愿承擔更高的價格,也要購買綠色產品。
綠色化大行其道,也會影響國家的產業結構。傳統的國民經濟結構,通常劃分為三個產業,農業屬第一產業,制造業屬第二產業,服務業屬第三產業。傳統的制造業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與未來發展趨勢不符,因此必然降低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農業由于生產效率提高很慢,基本達到了頂峰,因此只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來吸收第二產業的冗余部分。也就是說,綠色化會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具體來說,綠色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理主要有四種。
綠色技術創新產生新的部門,使產業結構出現跨越式發展。產業出現跨越式發展的原因是因為綠色技術創新并不是連續性的。連續性的創新很重要,但這種漸進式的發展無法滿足企業和社會需要,因此根本性創新顯得更為重要。根本性創新不具備連續性,一旦出現,則會改變整個技術系統的演進路線,創作出新的產業或產業群。例如美國由于擁有大量淡水資源,天然制冰業非常發達,形成了壟斷。但是氨壓縮制冷技術的出現給它帶來滅頂之災,隨著制冷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完善,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開始用人造冰來代替自然冰。制冷技術導致了冰箱、空調制造等新產業的產生,現在這些產業已經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根本性創新是非連續性的,但是一旦發生,就會帶來技術跳躍發展,從而帶動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綠色技術創新不但能產生新的產業,而且也能改造舊的產業和部門。老產業也會使用新技術和新設備來提高技術水平,從而促使老產業也能進步,使舊的部門和產品升級換代。技術創新不是一定會消滅傳統產業,有時新技術反倒對傳統產業有提升作用,使之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出現在國民經濟中。這樣,傳統產業就會成為新興產業的基礎和支柱。因此,技術創新會使產業結構的內涵不斷擴展。例如計算機的誕生不但沒有取代傳統制造業,反而促進制造業發展到新的高度。這說明技術創新出現后,傳統產業未必就會消失,而且傳統產業也并不妨礙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所謂產業關聯,就是在社會生產中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聯系。產業之間的關聯分為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前向關聯是指通過影響另一種產品供給的容易程度而發生的聯系,后向關聯則是指通過影響對其他產業的產品的需求所引致的關聯。所謂產業關聯度,則是不同產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推動的程度。產業關聯度包括兩方面內容,分別是產業影響力和產業敏感度。產業影響力反映產業的后向聯系程度,其大小以1為分界線。如果某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大于1,說明該產業的影響力較強,會對其他產業產生較大推動作用。如果小于1,則影響較小。產業感應度反映產業的前向聯系程度,其大小也以1為界。如果某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大于1,說明該產業感應程度高,容易被其他產業部門影響,反之則不容易被影響。
一般而言,在國民經濟的大體系中,影響力系數較大的產業有家用視聽設備制造業、船舶業、汽車制造業、紡織鞋帽業、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影響力系數較大的產業的后向關聯性較強,當它們的最終需求增加,將使相關產業產生連鎖波及需求,而由于地域限制導致的成本差異的存在,相對外地企業而言,連鎖需求將會更好促進本地企業發展,從而促進本地經濟更快發展,因此說決定產業之間相互依存關系的是產業之間的技術關聯。也就是說,不同產業部門的內在關聯的關鍵因素就是存在于產業之間的技術聯系。一個產業的技術創新向其前后關聯產業擴散,促使它們也發生技術創新,進而導致整個產業發生擴張或收縮。可見,正因為這種內在的技術關聯,把各種產業聯系到一起。某些產業發生技術創新,就會引起其他相關產業發生相應的技術創新,從而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從技術進步的歷史來看,各個產業部門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些部門發展的快一些,有些慢一些,例如工業的技術水平要比農業的高。如果國民經濟中某一部門發生了技術創新,就會促進本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最終就會誘發其他關聯部門也發生技術創新。不然,這些部門不但會導致自己的效益低下,還會阻礙全體部門的效益提升,產生發展瓶頸。那么這個瓶頸就會引導創新發展方向,直到瓶頸解決。當然,技術進步是永不停止的,瓶頸也不斷出現,創新也會跟著產生來解決。整個產業就隨著瓶頸的不斷產生和解決而不斷發展、完善,也把各個產業緊緊聯系在一起。例如計算機產業發展非常迅速,技術創新非常多。但該產業并不是孤立發展的,與制造業、電子消費行業一直有著緊密的關系。
需求對產業結構的影響顯而易見,如果沒有需求,產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反過來看,技術創新對需求也是有影響的,會引導需求的發展方向。即使有需求存在,但如果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技術能力,也無法造成滿足這種需求的產品,所以說技術創新對需求具有刺激作用。在微波爐出現之前,人們并不認為自己需要類似微波爐的產品,因此不存在需求。但是微波爐出現以后,人們發現這個產品很方便,也很時尚,于是紛紛購買,這就是技術創新刺激需求變化的一個有力說明。說明在需求結構發生變動之前,必須要有技術創新或技術突破,尤其是重大的結構變動。沒有技術創新,需求結構將是緩慢發展的,產業結構也只能緩慢發展。從這個角度看,需求結構的變動是介于技術創新發生和產業結構變動之間的。
此外,技術進步使產品的成本下降,導致市場變大,需求結構也會隨之改變。例如我國的家庭消費品,在20世紀60—70年代,普通家庭必備的就是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俗稱“老三樣”。80年代變成彩電、冰箱和洗衣機新三樣,這就是技術進步的作用了。再后來中國家庭已經不局限于三樣產品了,各種產品紛紛走進普通家庭,這種情況就是技術進步的波及效應。上述例子表明,我國的需求結構受到技術進步的影響很大,與國外的情況不同。國外的市場經濟比較成熟,但我國一直奉行的是計劃經濟,市場不夠完善,因此出現技術創新推動需求結構變動現象。
再次,技術進步會使能源消耗強度下降,可替代資源增加,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需求結構,進而改變產業結構。例如,同70—80年代相比,民眾的需求結構發生很大改變,就是技術進步的作用。因為消費品是最終產品,如果對它的需求發生變化,必將影響產業布局,進而促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技術創新會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其他產業中。勞動率提升較快的部門會分離出一部分勞動力,使勞動力在各產業之間的分配比例產生變化,進而影響產業結構。所以說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使之不斷高度化。發展趨勢一般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勞動密集型則越來越小。
一項根本性的技術創新,有其固定的生命周期,也就是從誕生到成長,再到衰落,最后消亡的循環。技術創新生命周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采用階段、增長階段、成熟階段和下降階段。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軌跡,無不遵循著這種變化趨勢。三次產業的更替也正是由技術創新的周期性變化產生的結果。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技術創新,那么這個世界就會像一潭死水。農業社會之所以發展緩慢,正是因為技術創新程度低。工業社會之所以發展迅速,恰恰是因為技術創新程度高。當一種技術創新走到盡頭,也往往標志著某種產業的消失。例如傳統CRT電視產業,正是因為CRT電視的技術創新走到了盡頭,整個產業也消失了;又如傳統膠片行業,由于技術創新走到了盡頭,目前也基本消失了。
正是由于技術創新的這種永不枯竭的動力,使得技術不斷進步,這種進步又推動著產業結構不斷進行優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進步這種量變最終會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這種質變。歐美等經濟強國的經驗表明產業升級之路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不斷積累的結果。反觀我國,雖然也在積累,但是技術創新的力度和幅度都較小,導致我國近十年來產業結構變化緩慢。
通過上面的分析,基本證明了綠色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推動作用,希望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綠色技術創新,以真正實現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
[1]胡忠瑞.綠色技術創新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J].企業技術開發,2006,25(11):92 -94.
[2]楊發明,許慶瑞.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研究[J].中國軟科學,1998(3):47-51.
[3]陳勁,劉景江,楊發明.綠色技術創新審計指標測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2,23(2):64 -71.
[4]陳銘恩,李同明,雷海章.淺析企業“綠色化”支持系統可持續設計[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1):125-127.
[5]吳迪沖.綠色生產企業創新[J].商業研究,2003(1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