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佳
淺談德國“雙元制”下的企業培訓及其借鑒意義
● 劉 佳
“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主要模式,其中,完善的企業培訓體系又是發揮其職業教育特色、造就高水準技術工人的核心因素。從培訓企業的選擇、對實訓教師的要求,到培訓企業的招生乃至培訓的具體方式和內容,德國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借鑒。
德國;雙元制;企業培訓
上百年來,德國以品質優良、設計合理、經久耐用的產品在世界市場贏得美譽,MADE IN GERMANY(德國制造)已成為值得顧客信賴的代名詞。之所以能有如此高質量的產品,除了完備的質量控制體系和工程師對完美的追求外,完善的企業培訓體系所培養出的、高水準的一線技術工人隊伍是其核心因素。
根據德國相關法規規定,只有那些通過工商協會的資格審查并獲得認可的企業,才有資格承擔職業教育的培訓任務,這種獲取資格進行職業培訓的企業,稱之為培訓企業。
一般來講,企業規模不同,參與職業培訓的情況也不同。小型企業參與比例較低;企業越大參與比例越高。具體比例為:約有15%的微型企業(1-4名職工)、37%的小型企業 (5-49名職工)、60%的中型企業(50-499名職工)、82%的大型企業 (500名以上的職工),依據《職業教育法》實施職業教育。大型企業、區域性聯合體常常是職業教育的集中地,在超出1000名職工的大型企業中,培訓生的數量要占職工總數的4%以上。[1]
具體講,培訓企業應具備以下條件:
——具有所培訓職業的培訓條例和培訓框架計劃;
——具有培訓總體計劃:
——企業的生產類型、產品或服務及生產方式必須滿足培訓條例所規定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要求;
——具有足夠的培訓使用設備和裝置,包括機器、工具、儀器和培訓使用材料;
——具有合適的培訓場地:
——培訓生人數與企業專業人員的比例應為:
1~2名專業人員—1名培訓生;
3~5名專業人員—2名培訓生;
7~8名專業人員—3名培訓生;
9名專業人員以上的企業每3名職工可以有一個培訓生。每名專職實訓教師最多同時培訓16名培訓生,兼職教師最多同時培訓3名培訓生。[2]
在德國的行業協會設有專門的企業培訓咨詢部,負責調查、評估、審定申請企業的培訓條件以及督導企業的整個培訓過程。
在德國,實訓教師的師資主要由企業提供和培養,從整個師資隊伍來看,來自企業的專、兼職教師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據統計,1984年德國企業的培訓員為479128名,職業學校教師為170200名,企業提供的師資占德國中等職業教育師資總數的73.8%。[3]在今天的德國,各類型數目繁多的企業通常都配有屬于自己特色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不僅專業技術水平高、操作能力強,而且熟悉市場需求、實踐經驗豐富,這也使得培訓企業能夠大范圍的挑選優秀員工從事培訓工作。作為一名合格的培訓員,首先要求在品格和專業方面適合培訓工作、符合德國法律規定(年滿24周歲;接受過相同職業的培訓并且有多年的職業經驗);其次,必須經過教育學和教學法的進修,并通過相應考試合格方能任職。
依據德國《職業教育法》、《教師培養法》,實訓教師有權帶薪參加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他們一般參加由教育培訓部門定期舉辦的實訓教師進修班和研討會,著力提高自身教育管理、人才管理和開發及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能力,以適應企業管理、技術發展的要求。企業承擔全部或部分學費,教師還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參加一些自費進修班并能酌情從勞動局得到部分學費資助。[4]
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職業學校并不向社會直接招生,也不與企業直接聯系,而是由企業負責每年九月份左右招收學徒,之后與他們簽訂《職業培訓合同》(德國培訓企業負責人與受培青年共同簽訂的有關企業培訓協議書,具有法律效力),并在企業負擔培訓費用和學徒工資的情況下,對學徒進行三年的雙軌制教育培訓(學徒不必自己找學校,所在企業有固定的合作學校)。
每年的招生計劃由培訓企業根據本單位的生產計劃、新產品的開發、新工藝的采用等因素來制定;招生對象主要是結束普通義務教育的畢業生。這些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各種培訓職位的相關信息,并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向有關企業提出申請。企業對申請者的材料審查后進行從業能力的測試即面試,對學徒的整體素質,包括自我表達、個人特征和行為處事,甚至家庭進行綜合考查。其中,企業看重的首先是申請者是否熱愛并適合這個行業、崗位,如果發現學徒不適合這個行業,企業也會坦白要求他們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和企業。
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通常分為三階段:(1)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廣泛的職業基礎理論和實踐教育,學生除每周用8-12小時在職業學校學習以外,其余時間均在企業接受培訓;(2)專業訓練階段,企業培訓與職業學校的教育時間為4:1;(3)生產實習階段,學生主要在企業進行上崗實際操作。
為使培訓更具實效,各類企業都會結合自身實際在培訓方式上做出恰當選擇。大多數小企業會選擇在崗位上跟班勞動與模擬操作訓練的培訓方式;但在那些規模較大的企業,由于生產的高度技術化和分工的高度精細化,崗位上的訓練并不能保證學徒習得系統全面的操作技能,這時,企業往往會選擇建立一個專門的學徒實訓工場作為崗位培訓的補充。另外,擁有大量學徒的企業,還會在企業內開設課堂教學來介紹復雜的知識和技能,以起到補充和加深職業學校教學內容的作用。
為了適應企業發展,除了注重技能、知識的傳授外,企業還強調培養學生的條理性思維能力、小組協同工作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培養他們為了今后能對技術變遷做出靈活反應、進而接受繼續教育的上進心等。
在企業內,職業培訓是根據培訓規章來安排和組織,規章明確規定了培訓的最基本內容。但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可根據具體情況充實基本培訓內容、修改培訓規章、補充教學大綱,綜合安排知識和技能組成培訓單元。其中,每個培訓單元必須在傳授盡可能廣泛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之后,再進行專門的運用訓練。最后,將各個培訓單元加以整合,組成完整的培訓階段,使各個培訓階級、培訓單元之間密切聯系、相輔相成。
培訓結束之后,培訓生有離開培訓企業的自由,但總的來說,大約75%的學徒會選擇繼續留在接受培訓的企業。
我國校企合作發展經歷的時間較短,整體上還不成熟。在培訓中,企業主要是給學校提供實訓場地、設備和實訓指導,甚至于部分企業不愿為培訓生安排培訓,只是把他們當作廉價勞動力而已。總的來說,無法認識自身是職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其參與熱情不高的根本原因。而從德國雙元制下的企業培訓來看,它的優勢是可以使企業和培訓生的利益達到雙贏。這就需要政府、學校、媒體的合力宣傳、通力合作,讓企業充分意識到參與職業培訓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業,不僅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形象、擴大知名度,而且在提供實訓的過程中可以物色有用之才,進行人才儲備。與德國不同,在中國,學生實習、實訓的費用由學校承擔,企業并未因此而增加經濟負擔,所以我國企業可以放心的參加到培訓工作中來。
在我國,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的企業通常不設專職的實訓教師為學生指導實習,只是安排本廠經驗豐富的技工對學生進行指導。對于這類技工,企業不會對他們進行教育教學方面的培訓,更不會進行資格考核,這就難以保障教學質量。德企配備的專職實訓教師,不僅負責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還與職業學校的教師進行廣泛的聯系,企業隨時會創造機會使兩方教師一起進修,在促進雙方教師的積極互動、交流的同時,還起到了擴充“雙師型”人才隊伍的作用。
德國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上崗就可以獨擋一面,這是他們在十五六歲就被扔到水里掙扎著鍛煉水性的結果,使得他們從小就習慣于在行動中而并非從文字、圖片中來了解現實世界的樣子。在做中學、在行動中學習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根本理念,這也是德國職業學校的學生動手能力強的重要原因。
現階段,我國的企業培訓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政府未頒布相關政策文件對培訓企業進行資格認證,企業也只是輔助性的參與職業學校的招生工作等,這些都影響到企業培訓的參與和質量。因此,企業培訓的順利、高效發展還需要諸多細節工作的完善,但尋找屬于中國本土的企業培訓模式,使企業廣泛參與到職業培訓中來肯定是職業教育努力的一個方向。
[1][2]張熙.國外中小學教育面面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概覽[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84-85,94.
[3]The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Trainers and Teachers in 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M].Berlin:Berlin Press,1995:87.
[4]王運宏,易志勇.談德國職教師資的繼續教育[J].繼續教育研究,2010,(4).
(責任編輯:劉丙元)
劉 佳/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比較教育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