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翠玲
藝術化體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討
● 吳翠玲
藝術化體育教學是體育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是進一步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需要。追求藝術化體育教學,要切實提高體育教學的藝術,追求體育教學的整體美,讓學生享受體育教育的快樂。
體育教學;藝術化;快樂體育;教學藝術
體育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藝術化體育教學就是教師為了全面育人,追求優化教學效果,在師生和諧共處而又情理交融的體育教學活動中,將教學內容與藝術化的教學形式完善統一的過程。素質教育要求體育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體質,同時也要滲透美育。而藝術化體育教學則是達到上述素質教育目標的要素之一。
體育運動是一種健與美相結合的造型藝術,被譽為“形體的雕塑”。在體育運動中,除了遵循力量、速度、靈敏、柔韌、節律等特有的要求外,還要運用對稱、和諧、統一、節奏和造型等形式美的法則,做到造型優美、技巧嫻熟、柔中有剛、動作舒展而有節奏。每個動作都是人的形體美的再現和創造。講究運動服裝美和音樂美,可以振奮精神,提高學生的運動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不僅使學生的筋骨、肌肉受到鍛煉,還可以怡情養性。因此,在體育運動中要講究體育美學,從而提高體育運動藝術的審美價值。
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監測結果表明,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喜憂參半。[1]學生的身高、體重等形態發育指標呈增長趨勢;身體發育的勻稱度有所改善;學生營養狀況明顯改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得到繼續改善的同時,還存在著體能素質、肺活量水平持續下降,肥胖學生明顯增加,近視率仍然居高不下,農村地區學生保健水平仍然較低等問題。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不無憂慮地指出:“我國學生在體質方面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學生體質連年呈持續下降的趨勢,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之所以出現以上這種情況,除了家庭原因外,還應該從學校體育教育本身找原因。體育雖然是廣大學生最喜歡的項目之一,而體育課卻并未受到學生們的普遍青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的體育課不能很好地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現在的體育教學內容枯燥,仍使用幾十年一貫制的“競技體育大綱”,體育的課程設置和改革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學生們喜愛的具有時代特點的項目和供選修的項目很少。體育教學沒有趣味性、游戲性,很難吸引孩子參與其中。
現代體育對審美的追求,已成為推動體育運動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青少年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人體運動的各種動作是作為特殊的感性形式進入審美領域的,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表現出的形體美、動作美、語言美、情感美以及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所領悟到的動作的和諧、舒展、富有節奏、配合默契等美的因素無疑會促使學生產生廣泛的體育學習興趣。在體育教學中追求整體美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青少年身體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素質和形象,作為身體教育的學校體育課,應在追求課程目標的同時,把培養學生身體美列為重要內容。目前,中小學生身體發展的勻稱度有所改善。據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監測結果表明:以往普遍存在的“豆芽菜”體型得到改善,反映身體發育勻稱度的維爾維克指數與1995年相比增長了0.7。[2]但是“胖墩型”學生增加的趨勢不容忽視。因為這一體型的學生往往存在不愿意活動、活動中負荷重、易受傷等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萬鈞教授認為,勻稱的體形是一種美,這種美完全區別于胖墩兒和豆芽菜體形,健康的體態是健康的窗口[3],俗話說得好“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同樣是一種美。良好的體質是健康的基石,體格發育良好,體能狀態良好,這樣強健的體魄才能經得起風雨和摔打。為此,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包括進行形體訓練,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身體形態。
學校體育在具體的技術教學時,不僅要追求動作的合理與準確,更要在動作幅度、力量、節奏等方面獲得一定的協調感、韻律感和自由感。在教學中,要加強柔韌、韻律訓練和平衡感、協調性訓練。在訓練中要適應少年兒童在成長時期應有的摸、爬、滾、打、蹦、跳等行為發育的自然歷程,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節奏感以及身體協調性、靈活性。
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在教學中要選擇合適的方法,追求教學方法的立體美,實施多種教學方法的最佳組合。講授、演示、練習等方法要貫穿啟發精神,開展主體參與式、開放式教學。利用中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分組開展競爭性、趣味性強的對抗演練等。
教學結構合理緊湊,教學活動的開展自然流暢是藝術化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重要標志之一。體育課上的啟、承、轉、合,如項目的調換,隊伍的調動等都應環環相扣,教學中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使整個教學組合流暢、通達,給人以行云流水之感,充分顯示出教學設計的藝術性。
教學環境是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因素,因為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的。如果說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角,那么教學環境就好比是他們活動的舞臺。在體育教學中,無論是物理環境如空氣、溫度、光線、體育器材等,還是心理環境如人際關系、班風、課堂氣氛等都對體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及其整體效果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體育教學需要整潔、美觀、舒適、安全的物理環境和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良好的人際關系,尤其是師生關系的融洽,從而發揮美的教學環境的導向、凝聚、陶冶、激勵、健康、美育等功能。以課堂氣氛來說,生動活撥、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容易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從而激發其學習的無限熱情,提高他們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懶散沉悶、師生之間缺乏交流甚至嚴重對立的課堂氣氛,則會抑制學生學習熱情,降低興趣,嚴重的還可能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再以師生關系來說,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興趣是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強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尊重、熱愛學生,學生反過來也會給教師以相應的積極情感的回報,會更加熱愛老師,進而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體育是完善學生人格的重要手段。體育具有極其豐富的教育價值,需要體育教師去發掘和利用。如在體育活動中,學生必須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量,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難,由此而培養了學生刻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通過開展體育競賽,在競賽中養成的勇敢頑強、靈活機智、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是將來從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品質。在體育活動中,要教育學生正確處理人與人、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培養他們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此外,體育教學和競賽都要求學生按一定的規章制度進行,從而培養學生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特別是在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的狀況下,他們的一些弱點,如怕吃苦、合作性差、自由主義重等等,都是可以通過體育加以矯正的。當然,體育對完善學生人格所起的作用不是自發的,而是教育者有意識進行培養的結果。[4]
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現象,改變體育課單調枯燥,無精打采的局面,必須讓學生在體育課上得到既充滿友誼和歡樂,又充滿艱辛和苦澀,甚至挫折與失敗的體驗,真正領略體育的全部樂趣。我們應在學校體育這個最理想的增強人體體質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解決體育遠離學生的問題,或者解決學生遠離體育的問題,增強學生在校期間自覺進行體育運動的意識和運動習慣,增加堅持體育鍛煉的人數,促使學生進入社會后仍堅持體育鍛煉。開展真正的面向全體學生的體育教學,體育要為全體學生所掌握,為全體學生所需要,為全體學生所利用,為全體學生所享受。簡單來說,就是要開展適合全體學生的大眾體育。
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5]根據這一思想,學校體育教育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體育課程(校本體育課程)。體育教師應在挖掘民族傳統體育、鄉土教材上下功夫,增加課程教學的靈活性。
體育是一個以人體自身為對象,以運動為手段,實現身心并健的科學過程。所以在教學模式上,體育更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要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傳授——接受”模式,而變為教師正確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自我設計、實踐與評價相結合,師生共同活動的教學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夠培養學生運動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在場地器材方面,應盡量淡化“成人化”、“競技化”傾向,充分體現因地制宜、土洋結合、經濟耐用,一材多用,健身性與游戲性結合的特點,倡導學校、教師、學生共同構筑快樂體育場地。
[1][2]李小偉.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喜憂參半[N].中國教育報,2001-10-26.
[3]李小偉.激活孩子的體質潛能[N].中國教育報,2001-09-22.
[4]吳翠玲.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性[J].青少年研究,2000,(1).
[5]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J].人民教育,2001,(9).
吳翠玲/淄博職業學院會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研究與教學
(責任編輯: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