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雯 黎海東 譚艷 史曉陽 戎曉靜 何靈芝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外科,廣東廣州 510700)
原發性化膿性脊柱炎患者的護理體會
曾麗雯 黎海東 譚艷 史曉陽 戎曉靜 何靈芝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外科,廣東廣州 510700)
目的評價化膿性脊柱炎患者的護理效果。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化膿性脊柱炎35例者的一般資料、病變節段、Frankel分級、治療方法、治療效果、并發癥、致病菌等臨床資料,對護理效果予以分析總結。結果對抗菌藥物敏感的6例患者進行保守治療,對存在神經損害、經久不愈合的瘺管、膿腫、持續炎癥信號升高及脊柱不穩的29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術后給予相應的護理,本組患者預后滿意。結論對感染性脊柱疾患依據細菌藥敏應用抗生素是治療的原則。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對具備手術指征的患者,尤其是存在神經損害的患者需要開展早期手術治療,術后給予相應的護理,是良好預后的關鍵。
脊柱感染 化膿性 護理
化膿性脊柱炎患者除疼痛、發熱、骨質破壞等一般骨骼感染臨床表現外,由于毗鄰脊髓,還可出現遲發性后凸畸形、脊髓損傷、截癱等嚴重并發癥。由于致殘率高,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大,當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時,有必要對癥狀顯著、脊柱穩定性喪失、伴有神經功能損害的患者開展及時的手術治療。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脊柱感染的患者35例,對抗生素敏感的6例給予保護治療,29行手術治療,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共收治化膿性脊柱炎患者35例,男性2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48.2歲(19~85歲)。其中病變位于頸椎患者5例,位于胸椎者7例,位于腰椎者23例。起病時程平均3.7個月(1個月~1年)。上述患者中誤診為結核者22例,合并神經癥狀患者8例(22.9%),其中Frankel分級為D級者5例,為C級者2例,為B級者 1例。
化膿性脊柱炎合并糖尿病患者8例(22.3%)。入院平均血沉49.7 mm/h。對抗菌素治療敏感,癥狀不重,無神經損傷患者開展保守治療,共6例。對抗生素治療不敏感,癥狀明顯,合并神經損傷的患者則開展手術治療,共29例,其中單純病灶清除3例,病灶清除加植骨19例,內固定7例。合并神經癥狀的8例患者術后均有最少1個級別的上升,Frankel分級為E級者6例,為D級者1例,為C級者1例。本組患者均未發生護理不當,未見復發病例。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患者治療時間長,多數心理反應劇烈,表現為焦慮、悲傷、抑郁、失助等負性情緒,接診及相關護士要加強巡視病房,應多解釋、多鼓勵及時解決病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及時與家屬做好有效溝通,以解除病人的緊張、失助情緒,配合治療。
2.1.2 疼痛護理 患者臨床表現局部疼痛,受感染部位活動受限,遵醫囑根據感染部位及程度給予正確體位,并合理使用鎮痛劑,減輕病人疼痛。
2.1.3 臥位與翻身 術前嚴格執行正確的軸向翻身方法,以確保不加重脊髓損傷。患者住院后臥硬板床,要向病人詳細講解臥硬板床的原因和重要性,以取得病人的合作。正確的翻身方法是保持病變的局部固定,不彎曲、不扭轉。為病人翻身時要用手扶著病人的肩部和髖部同時翻動,避免造成腰部扭動。本組嚴格執行正確的翻身方法,無發生因病人翻動而加重脊髓損傷的情況。
2.1.4 飲食與用藥護理 加強飲食管理,給予高蛋白高營養飲食,遵醫囑按時按量給予抗炎治療。
2.2 術后護理
2.2.1 生命體征觀察 術后密切觀察體溫等生命體征變化,用多功能心電監測儀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直至平穩,觀察患者的面色、尿量,有無頭暈、惡心等,根據病情及時記錄。
2.2.2 體位與搬動護理 術后患者只要在手術恢復穩定之前對患者的活動進行足夠的限制,椎弓根釘的脫出就可以避免,一般術后1個月復查X光片,了解穩定情況。因此術后恢復穩定之前應避免不必要的搬動,患者術后返回病房以及外出檢查需要過床時,協助過床的護士,動作要協調一致,使病人保持肩、胸、腰、臀在同一直線,將病人平移至病床上。術后給予去枕平臥6 h后,每2 h采用軸線翻身法更換體位,側臥時背后要用枕頭將全背部頂住,避免上、下身的臥位不一致而造成胸、腰部脊柱扭轉。本組使用病區設計的專用翻身枕,病人翻身后全背部頂住,使體位穩固。
2.2.3 脊髓神經功能的觀察 由于手術牽拉或挫傷,脊髓和脊髓血供被手術破壞,以及硬膜外血腫直接壓迫脊髓,均可造成脊髓損傷。患者可出現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大小便功能障礙,甚至癱瘓。術后認真檢查病人肢體感覺及運動狀況,并牽拉尿管,檢查膀胱是否有感覺。每小時觀察記錄一次,并與術前進行比較,如發現肢體麻木、運動或感覺障礙平面上升,提示有脊髓水腫或血腫形成,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本組無由于手術牽拉或挫傷脊髓和脊髓血供被手術破壞而造成的脊髓損傷發生。
2.2.4 功能鍛煉 術后需進行功能鍛煉的方法、活動注意事項、并發癥預防的相關健康教育。麻醉清醒后鼓勵病人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1)雙上肢的活動,術后24 h有節律地運動雙上肢,做肩外展,上舉撓頭、后展,伸屈肘關節、腕關節和手指握力訓練;(2)膝、踝關節訓練:膝、踝關節屈伸,在每一位置維持5~10 s,每天3~5次,每次 10~ 15下;(3)股四頭肌收縮訓練:將大腿伸直,用力繃緊,維持5~10 s后放松,反復進行。術后第3天開始進行直腿抬高訓練,預防神經根粘連:平臥位,下肢伸直離開床面,抬高45°~60°維持5~10 s后緩慢放下,雙下肢交替練習,每天3組,每組30次,每天每組增加5次,依次遞增,循序漸進,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為止。
2.2.5 支具佩戴與離床活動 患者術后4周可在胸腰骶支具保護下離開床活動。患者臥床時間較長,首次起床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如病人頭暈、雙下肢無力等容易摔倒,因此,離床活動時要注意安全:(1)離床前給予佩戴支具在床上半臥位,深呼吸,眩暈緩解后指導患者床邊坐起,指導患者穿防滑布鞋,用助行器及扶助人員協助離床活動;(2)首次離床活動時,要有護士指導,開始離床行走時,要有護士或家屬陪同,先在病房內活動,以免發生意外;(3)若活動時感到頭暈明顯,要立即蹲下,以防直立性摔傷;(4)雙下肢乏力者,可使用助行器協助行走。
脊柱化膿性炎癥傳統治療方法是6~8周給予抗生素治療,本研究中行保守治療的患者療效良好,未見復發。但對于有明顯神經損害、椎體破壞嚴重有明顯的脊柱不穩或畸形、對抗生素治療不敏感的患者,血沉、CRP持續升高,患者應盡早開展手術治療[1]。近期有學者應用前路病灶刮除,后路椎弓根釘內固定法治療多例化腔性脊柱炎,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2]。本研究中6例患者行相同方法治療,未見炎癥擴散,印證了該術式的有效性。
感染性脊柱炎癥狀隱匿、致病菌種類多、耐藥菌增加。依據細菌藥敏應用抗生素是治療的原則及基礎,護士應遵醫囑按時按量給藥,觀察療效。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對有手術指征的結核患者開展一期病灶刮除植骨內固定術,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已被廣泛接受。對化膿性脊柱炎開展一期內固定手術,手術方式多選擇前路病灶刮除,后路椎弓根釘內固定,同樣取得了良好的早期臨床治療效果。術后給予相應的護理,是良好臨床效果的保證。
[1]GradosF,LescureFX,Senneville E,et al.Suggestions for managing py ogenic(non-tuberculous)discitis in adults[J].Joint-BoneSpine.2007,74(2):33-139.
[2]Ha KY,Shin JH,Kim KW,et al.T he fate of anterior autogenous bone graft after anterior radical surgery with or,withour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yogenic lumbar spondylodiscitis[J].Spine.2007,(17):1856-1864.
Spinal infection Pyogenic Nursing
曾麗雯(1971-),女,廣東,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從事脊柱外科護理及管理工作
R471,R749.3
B
1002-6975(2011)13-1208-02
201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