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培壽 鄭愛林
(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廣東 湛江 524002)
小腿深度燒傷交腿皮瓣轉移術治療的護理
羅培壽 鄭愛林
(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廣東 湛江 524002)
深度燒傷 交腿皮瓣轉移術 護理
高壓電擊傷及熱壓傷所造成的足及踝關節的損傷修復起來比較困難,往往需用皮瓣修復創面[1]。
小腿深度燒傷尤其是伴有脛骨燒傷,采用交腿皮瓣轉移術修復皮膚缺損,避免了以往等肉芽組織生長以后再植皮的缺點。我院應用此項技術修復小腿深度燒傷,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 18例,男 9例,女 9例,年齡42~56歲,平均 48歲,均為小腿深度伴脛骨外露,其中2例伴有脛骨壞死,燒傷面積最大為10 cm×10 cm,最小為5 cm×5 cm,4例患者中有3例患有糖尿病。
1.2 方法 清除所有壞死組織,修整創緣,創面徹底止血。按創面缺損大小設計皮瓣,切取皮瓣將深筋膜包括在內,供區創面中厚皮片移植覆蓋。交叉兩側小腿,將掀起的皮片移植到對側小腿缺損部位,術畢用石膏繃帶固定雙側小腿和膝關節。術后3周行二期斷蒂手術。
1.3 結果 本組18例患者術后皮瓣均成活,平均住院33 d。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患者對手術治療多有恐懼感,故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手術方法和治療過程,著重講解在術后強制性石膏固定初期可能出現的各種不適現象,以及手術前后注意事項。由于是帶蒂皮瓣轉移手術,所以還需要經過二期手術斷蒂,才能完成,病程相對較長,請已治愈病人現身說法。使其解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工作,以最佳心理狀態過度手術期。
2.1.2 被動體位訓練 術前4 d用繃帶將患者兩腿模擬交腿皮瓣被動體位捆邦,練習床上進餐、洗漱、變換體位、入睡、使用便器等,盡快適應術后特殊強迫體位帶來的諸多不便。
2.2 術后護理
2.2.1 體位 術后雙下肢用繃帶捆邦膠布固定,保持雙小腿交叉,右小腿上面膝關節屈曲,軟枕置于雙膝下,雙足保持踝關節處于功能位。為保持患者舒適,防止壓瘡,在術后第二天開始協助予健側臥位和平臥交替。讓患者利用雙上肢的力量抬起臀部,動作協調平穩,保證皮瓣不受牽拉、扭轉。
2.2.2 疼痛 疼痛致使機體釋放的5-羥色胺,具有強烈收縮血管的作用,可導致血管閉塞或血栓形成,直接影響皮瓣的成活。故護士多關心、體貼、安慰患者,其疼痛劇烈時,遵醫囑適當給予使用止疼藥,如曲馬多等。
2.2.3 觀察皮瓣局部血運 術后為了便于觀察皮瓣血運,在皮瓣遠端的環形包扎敷料上開一小窗,24 h內每10~15 min觀察一次,2~3 d每1 h觀察一次,4~10 d 2~4 h觀察一次,觀察皮瓣局部血液循環情況,當皮瓣局部出現色澤呈紫紅色、皮溫明顯下降、皮瓣腫脹、毛細血管反應遲鈍,立即檢查包扎敷料是否過緊、雙腿固定位置是否移動或皮瓣局部是否受壓等。
2.2.4 皮瓣斷蒂前的訓練 皮瓣建立充足的血液循環,一般大約需要3周時間。術后指導患者早期合理的血管阻斷訓練,有利皮瓣與患肢的毛細血管網的血供早日形成,使斷蒂時間有可能提前,以利肢體早日恢復,改善生活質量。
2.2.5 術后康復護理 在交腿固定期間,指導患者練習深呼吸,自主活動雙上肢。被動按摩雙大腿、雙髖關節及尾骶部,斷蒂后鼓勵患者自主活動雙下肢肌肉及關節,進行踝關節的屈伸及旋轉運動,至拄拐下地活動,并向心方向按摩皮瓣區域每日數次,每日作足部溫水浸泡一次,夜間休息時保持患肢抬高,必要時使用彈力繃帶局部加壓,促進靜脈回流。出院前詳細告知康復知識以及隨訪事宜。
術前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固定體位的訓練,術后密切觀察皮瓣血液循環情況,保持病人正確的體位,防止皮瓣牽拉、扭曲、受壓是皮瓣存活的關鍵。術后體位護理是手術成功的影響因素之一。患者術后需臥床3~4周,雙下肢肌肉易疲勞不適,臥床時間長,正確的翻身方法和舒適的體位安置,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適感。術后予抬高患肢,有利于靜脈回流,防止和減少肢體腫脹。患者住院時間長,活動受限,痛苦大,對治療信心不足,產生不耐煩心理。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各種治療與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也是影響手術成功及傷口愈合的關鍵因素。護士要多與患者溝通,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為患者安置舒適的體位,指導正確的翻身方法,增加患者的舒適等,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1]陳彥欽,嚴明忠,吳曉華,等.軸型皮瓣在四肢電擊傷修復中的應用[J].臨床軍醫雜志,2004,32(3):55-56.
Deep burn Cross-leg flap transfer Nursing
羅培壽(1959-),女,廣東,大專,副主任護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R473.6
B
1002-6975(2011)13-1247-02
201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