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春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臨床檢驗“危急值”被稱為“Critical values”,通常是指檢驗結果高度異常,說明患者正處于生命危險的邊緣狀態[1],“危急值”也被稱為“超生命警戒值”。此時如果臨床醫生、護士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檢驗信息,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臨床干預或治療,就可以極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否則就有可能失去最佳搶救時機,導致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但臨床也存在較多的“偽危急值”現象,即此“危急值”不能代表該患者真正生理狀況。造成“偽危急值”的原因很多,涉及的部門也很多,主要包括護士、檢驗人員、工勤人員、患者本身,另外“危急值”的處理還涉及到相關醫生等。為了提高“危急值”的準確性及處理的及時性,體現危急值的“危”與“急”,從而減少醫療糾紛,確保患者安全,我們詳細探討了危急值管理中存在問題,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對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護士的原因 由于護理人員行靜脈抽血時過程不順暢,方法不妥如違反技術操作規程,圖省事,在輸液管道內采血,或標本采集時受到污染等,使血液標本溶血、凝血量不足導致血標本成分的改變、血液中待測組份被稀釋影響檢驗結果[2]。護士缺乏相關知識,少數護士對檢驗科開展的檢查項目,尤其是新項目的送檢要求不清楚,如對采血容器、采集方法、送檢時間把握不準確,導致送檢不及時,或將動脈血采為靜脈血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檢驗結果[3]。護理人員缺乏愛崗敬業精神,健康教育欠到位。部分患者未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有些項目需要空腹采血,而護士未明確告知患者采血要求,導致標本不能及時采集或采集不符合要求。更為嚴重的是部分臨床護士責任心不強,未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使血標本與檢驗單患者的信息不相符,如未明顯標識血透前或血透后,導致標本張冠李戴等。
1.2 工勤人員因素 少數工勤人員對送標本的有關要求不了解,以致標本劇烈震動后溶血,從而影響血鉀、乳酸脫氫酶(LDH)、谷草轉氨酶(AST)等項目的檢測,標本未能及時送檢;有的工勤人員為了圖省事,早晨帶上需送檢的標本先陪患者做其他檢查,導致標本不能在有效時間內送至檢測部門,比如血糖濃度下降、酶的活性降低等。另外工勤人員責任心不強,標本到處亂放導致標本丟失、標本污染等影響檢驗結果的事件發生。
1.3 檢驗人員因素 個別檢驗人員責任心不強,出現錯誤的檢驗結果時未經原因分析就直接發出報告,如:儀器設備運行是否正常、檢測試劑是否有效、室內質量控制是否正常等。
1.4 患者的因素 護理工作是護患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個別患者角色淡化,不能與醫生護士密切配合,可能會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如不愿意配合采血或對采血的要求不予配合等,從而造成標本留取延遲或檢驗結果不準確。
檢驗人員危急值意識不強,對危急值報告制度的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在第一時間主動與臨床科室取得聯系,或未要求病區接聽危急值報告的人員復述結果而聽錯結果,導致臨床誤診、誤治。
少數年輕護士不了解危急值的含義,在接到危急值電話后沒有及時向醫生匯報,也沒向老師匯報,導致危急值報告失去報告意義。或匯報了醫生,醫生開出醫囑后護士沒有及時處理的意識,導致病人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延誤救治。
臨床醫生在接到危急值報告后,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或治療,或與護士溝通不到位,如開了醫囑未及時與護士聯系。從而延誤病人診治,失去最佳搶救時機。臨床醫生業務水平低,對危急值的報告缺乏了解,同時不能正確判斷檢驗結果是否與臨床癥狀相符,未與實驗室聯系并咨詢相關事項,也未要求重新留取標本復檢,草率采取治療措施,從而造成醫療差錯的發生。
3.1 加強護士的規范化培訓 特別是年輕護士,應對其加強各種采血技能如血氣分析中動脈抽血等的培訓與考核,使她們熟練掌握基本技能,正確采集各種標本。
3.2 相互合作 護理部門加強與臨床實驗室的溝通,經常組織護理人員學習相關檢驗知識,了解各種檢驗項目正確的采集方式及相關的注意事項。
3.3 加強培訓 加強護士醫德品質的教育和培養。通過醫德灌輸、言傳身教、自身修養等,給她們以精神上的啟迪和道德上的熏陶,讓她們熱愛本職工作,改正不良醫德行為習慣,認真、嚴謹、規范做好各項護理工作。
3.4 提高患者健康教育 通過評估患者的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并采用提問的辦法鞏固教育內容,必要時請家屬共同參與。
3.5 重視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通過對科室全體護理人員(含實習生、工勤人員)進行護理安全、衛生法規的宣傳教育,不斷強化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加強他們的責任心教育,使廣大護理人員從被動接受安全管理檢查轉變為自覺維護護理安全[4],在“危急值”護理操作的各個環節中嚴格執行三查七對,提高安全工作的預見性,防患于未然。
3.6 健全和落實醫療安全管理中“危急值”報告制度 定期組織各層次醫護人員學習危急值報告制度,熟悉其內容、要求及危急值處理流程的質量標準,讓她們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自覺有效地進行各項醫療護理行為。
3.7 加強工勤人員的責任心教育 科室定期組織培訓,學習各種檢驗標本送檢的有關要求,要求工勤人員嚴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及工作流程。護士長可采取現場質控、不定期檢查等方法進行質量控制。
3.8 建立危急值報告登記制度 要求檢驗人員熟練掌握各種危急值項目的危急范圍,了解其臨床意義,出現異常結果進行復檢,確定無誤后以最快的速度報告給臨床醫護人員,并要求臨床接聽者復述檢驗結果并留下接聽者姓名記錄在危急值登記本上,而病區接到電話后應立即通知醫生并且詳細記錄通知的時間、通知何人、何時處理、處理結果等。做到責任到人、有據可尋、有章可依。
隨著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作為患者安全十大目標之一,臨床實驗室“危急值”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安全,是實現及時診斷、及時對癥下藥的有效保證,不僅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時也是提升醫院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因此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危急值是否準確,處理是否及時,醫、護、勤、技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只有相關人員學習“危急值”報告制度,明確“危急值”報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責任感;明確造成“危急值”偏離的因素,規范操作流程;掌握“危急值”項目內容,強化醫護人員的業務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加強科室間的溝通和合作,才能使“危急值”報告內部傳導渠道保持通暢,確保病人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從而確保病人的安全。
[1]寇麗筠.臨床實驗室工作中危急值的應用[J].實驗室與臨床,2003,6(2):32-34.
[2]王 姝,鞏麗穎,吳 潔.危急值檢驗標本的護理質量控制[J].護理學雜志,2008,23(3):19-20.
[3]閻成美,翁廬英.護理安全重在細節的管理[J].管理雜志,2006,6(6):59-60.
[4]盧素宏.護理質量管理方法應用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06,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