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 王靜 楊紅梅
(北京軍區總醫院骨科三區,北京 100700)
糖尿病足壞疽截肢術圍手術期患者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
鄭青 王靜 楊紅梅
(北京軍區總醫院骨科三區,北京 100700)
糖尿病足 壞疽 截肢術 護理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引起下肢血液循環不足、缺血、潰瘍、壞死甚至并發感染的一種足部病變,而感染則會使糖尿病加重,導致惡性循環,致使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殘。因此,截肢是挽救糖尿病足壞疽及嚴重感染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糖尿病足壞疽患者在接受截肢術前后的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容易產生許多身體、心理以及社會層面的問題。目前,國內多側重于一般性報道或定量研究,然而患者的主觀體驗是多方面的,且人類的情感難以量化,這些以實證論為基礎的量性研究并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真實感受。我們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方法,探討糖尿病足壞疽患者在接受截肢術治療期間的真實體驗,以期為護理人員對糖尿病足壞疽截肢術患者提供更為有效的護理措施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骨病科2008年6月~
2009年6月糖尿病足壞疽截肢術患者共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齡48~75歲,平均(57.2± 8.5)歲。婚姻狀況:已婚26例,離異或喪偶3例;教育程度:小學22例,中學4例,大專以上3例;職業:干部5例,工人11例,農民7例,退休人員5例,自由職業者1例。受訪者均已知足壞疽待截肢手術,精神、記憶能力正常,有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及內容 以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方法為指導,以面對面、半結構性、深度訪談方式收集資料,將欲訪談內容依20個問題先行設計列出,當作訪談的指引,避免因遺漏而影響資料收集的完整性和正確性[1]。訪談前及訪談過程中與個案建立親密、信任、保守秘密的關系,確保研究結果的信度與效度,不使用測量工具。訪談前向患者解釋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對交談內容同步錄音。每個受訪者在研究中被作為個案,訪談時間20~40 min。訪談結束,反復聆聽錄音,將錄音資料整理成文,對資料反復閱讀、分析、反思、編碼、分類,最后提煉出主題。
經過深入的分析與研究發現,雖然每例個案身心體驗有所不同,但也有許多共性之處。通過分析與討論,整理出以下主題。
2.1 逃避與接受 糖尿病足壞疽由于癥狀典型,主要表現為疼痛,患者往往在就診前就有預感截肢。在這一時期,多數患者采用逃避的策略,出現癥狀后不愿就醫,不愿告訴家人,直至癥狀越來越重或被家人發現才來就診。個案1:“當我腳指疼時,我就預感腳趾可能要壞死,因為有病友出現過這樣的癥狀,最后確診為足壞疽,所以我感到害怕,不愿去醫院做檢查,直到疼得無法忍受才去醫院的”。當醫生告知患者疾病的診斷以及需要截肢時,多數患者表現為震驚和難以接受,但是大部分患者卻表現為反應平靜和坦然接受,這可能與多數糖尿病足壞疽患者在就診前已經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有關。個案2:“醫生告訴我需要接受截肢,陪同我來看病的愛人和兒子表示震驚,難以接受,但是我似乎心理早有準備。一直以來心里總是忐忑不安,到了這一天,反而能夠平靜地接受這個現實”。
2.2 疼痛與懷疑 由于多數患者長期疼痛,認為手術后就可以不再疼痛,有少數患者覺得手術后比手術前疼得更厲害。個案3:“手術前疼我可以理解,不是說手術后就好了嗎?為什么手術后疼得更厲害,早知道就不做手術了”。部分患者只相信保守治療,認為涂紫藥水便可根治,對于手術治療卻認識不夠。個案4:“我聽說得糖尿病足的患者截肢手術后效果不好,還不如去中醫院找中醫看看,涂點藥水過兩天就好了呢!”初次糖尿病足壞疽患者接受截肢術入院時,由于目睹或聽信他人講述病友所引起的不良反應,擔心自己承受不了軀體上的不適而恐懼手術。個案5:“我去住院準備截肢手術時,同病室的糖尿病足壞疽截肢患者告訴我,他也是截肢術后,不過截肢后又傷口不愈合,你看現在皮膚還發黑呢。我聽了后很害怕,就去問醫生,醫生說這種情況的確存在,聽了醫生的話,我真的想放棄,要不是家里人陪著,我就不做手術了。”
2.3 迫切與壓力 糖尿病足壞疽截肢術在手術前需要做必要的檢查,部分患者不愿意接受,對手術表現出迫切的需求。個案6:“我腳已經壞死了,還要抽血、做心電圖干什么?為什么不馬上給我手術治療呢?”。本地患者中較多來自下崗職工或外地農村老人,生活條件艱苦,長期的胰島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經濟及心理負擔重。有的糖尿病患者要用多種胰島素筆芯在一日中控制血糖。個案7:“一只胰島素筆芯就要花費一百多元,一個月就要用兩只筆芯,還不算其他費用,只有回家把牛賣了才能湊齊費用。”
2.4 自卑與需求 糖尿病足壞疽截肢術患者在圍手術期過程中希望得到社會和周圍人的照顧和支持,尤其是家人、朋友和醫護人員的理解和支持。個案8:“我得這個病是不幸,但是我有兩個好兒子、兒媳婦,要不是他們那么孝順,每次都陪我來,我哪能活到現在。”社會支持系統在糖尿病足壞疽截肢術圍手術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社會支持既有緩沖應激作用,又有獨立保護作用。個案9:“我要是有個醫保就好了,最起碼能解決我一部分經濟困難,我恐怕沒這個福氣了”。
我們通過對29例患者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挖掘出逃避與接受、疼痛與懷疑、迫切與壓力和自卑與需求4個主題。以上研究結果提示,此類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策略方案的確立,應從深入了解患者真實體驗入手,滿足其身心需求,尋求生活質量為目標。結合本研究結果,我們建議,對糖尿病足壞疽截肢術圍手術期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針對其身心體驗,從以下幾方面實施心理及支持護理。
3.1 了解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為患者提供連續的信息支持,給予人性化關懷 (1)讓患者了解糖尿病足壞疽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轉歸等知識,使他們對所患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治療信心,積極地配合治療;(2)向患者耐心解釋治療計劃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同時給予必要的鼓勵,消除患者的疑慮恐懼,使其有安全感。在治療過程中我們視患者為朋友,積極熱情地關心他們,指導預防糖尿病足壞死的護理;(3)舉證治療成功的案例,借助這些患者的“現身說法”,教育幫助新患者了解截肢術后的相關知識;(4)通過交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患者提出的健康知識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個體健康宣教,激發患者的生存欲望,正確對待放療反應,積極配合治療。
3.2 調動一切社會資源,提供廣泛的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作為環境的中介因素,具有緩沖應激壓力,維持良好情緒,提高患者截肢術后的心理護理[2],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的作用。(1)護士通過了解患者圍手術期過程中的真實體驗,明確患者需要的社會支持類型,有針對性地提供信息、情感、歸屬等各方面的社會支持,減輕患者身心癥狀,提高生命質量;(2)幫助患者回歸社會,融入社會交往,通過安排病員座談會等形式,鼓勵其相互交流、溝通,以達到相互支持的積極目的;(3)積極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的護理支持干預,充分發揮家庭為患者提供社會支持的潛力。同時,加強親戚、鄰居、朋友對患者的社會支持作用;(4)對部分經濟困難的患者,我們通過尋求社會援助,報批醫院減免部分醫療費用等方法來減輕患者因經濟原因造成的壓力。
[1]李選.護理研究與應用[M].香港: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204-205,212-214,202-203.
[2]阮昕.糖尿病足的臨床護理及心理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1):102-103.
Diabetic foot Gangrene Amputation Nursing
R471,R473
A
1002-6975(2011)11-0991-02
鄭青(1986-),女,山西洪洞,本科,護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20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