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森,司徒建崧,吳佳林,唐 琴
(1.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041; 2.廣東省紡織工程學會,廣東 廣州 510091)
紡織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是我國“十二五”時期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重點產業之一。紡織業是廣東省具有競爭優勢的九大支柱產業之一,“十一五”期間,紡織技術上了一個新臺階。紡織業作為傳統產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已形成規模較大、門類較齊全及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和自有品牌,為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增加就業和積累建設資金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5~2010年,通過對現有企業的設備更新改造和新建企業引進世界先進技術裝備,棉紡織行業技術裝備上了一個新臺階;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加大科研、產品開發方面的投入,初步具備自主創新能力和形成了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開發體系,創造出多個在國內較具影響和實力的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若干個能沖刺世界名牌的廣東品牌和商標,廣東產的高支高密色織布、牛仔布在世界紡織業中具有重要地位。
“十一五”期間,廣東紡織工業通過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加快行業結構調整,推動行業區域結構優化,推進企業優勝劣汰,有效促進了行業的快速發展,適應了市場需求。新型電子提花裝置的大量應用、多種纖維的混紡交織以及織物結構的創新大大豐富了紡織面料的品種,一批化纖面料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1]。采用自動調漿、在線監測等先進電子信息技術,大大提高了面料質量的穩定性。通過加強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國際先進技術,廣東的棉紡織工藝技術及設備已取得重大突破,部分實現了紡織技術裝備的自主化,提高了廣東紡織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廣東省紡織產業發展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區域為依托,形成了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體的企業群體。廣東省的紡織工業分布有明顯的集群特征,重點集群區主要集中在廣州、佛山、中山、東莞、江門和汕頭等市所屬的40個鎮(區),其經濟總量占全省紡織工業的80%。這些紡織產業群首先是專業化生產形成“塊狀”產業,是在與相應的專業市場互動和勞動力資料有效供給的條件下,專業化生產相互配套,集群內外部效應增強了集群的活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崛起。再加上集群企業與港澳市場結合緊密,信息靈通,跟進國際流行趨勢快于國內同行。如中山沙溪的休閑裝、深圳女裝、南海西樵的面料、鹽步的內衣、佛山張槎的針織、東莞虎門的服裝、大朗的毛針織、佛山環市的童裝、普寧的襯衫,增城新塘、中山大涌、順德均安、開平等的牛仔服在全省產業集聚效應顯著。這些紡織集群的發展,不僅對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為我省紡織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源泉[2]。
“十一五”期間,隨著信息、新型材料、生物、環保等高新技術的應用,通過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廣東省紡織工業已成功擁有一批新技術。如滌綸、錦綸等化學纖維走上以自主研發技術為主體的高起點、大規模、低成本的國產化道路,差異化水平不斷提高,對天然纖維和纖維素纖維應用開發不斷有新的進步。新型織造技術和非織造技術、清潔染整技術、產業鏈系列產品開發創新技術,新型產業紡織品和生態健康紡織品技術、新型裝備制造業技術、計算機與信息化技術以及數字化、智能化、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各種染化料助劑、溶劑、油劑、多種母粒等精細化工技術在紡織工業應用領域有較大擴展,與紡織前沿攻關相關的應用數學、應用物理、應用化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和交叉學科前沿技術等的應用基礎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這些先進適用技術的廣泛采用,加快了廣東省紡織產業的生產要素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過渡,使廣東省紡織產業設備水平、技術水平、工藝水平、產品水平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廣東省紡織產業群多分布在城市周邊和鄉鎮地區,不僅拉動了紡織工業鏈體系、相關服裝業和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帶動了農民的致富。在粵西、粵東地區,分散在一家一戶的加工作坊,成為廣大農村致富產業。而傳統優勢產業繭絲綢業,產業鏈長,就業容量大,投入產出高,據測算,每萬畝蠶桑從種桑養蠶到繅絲就能容納6 500個勞力,再延伸到絲綢、印染、服裝加工等,可容納一萬多個勞力。龍頭企業省絲綢集團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模式發展蠶桑業帶動了粵西、粵北、西江的35萬農戶150萬人口脫貧。
總體趨勢:紡織原料從天然纖維向“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的二元結構發展;紡織產品應用領域從單純的生活消費擴展到生產消費(衣著用、裝飾用和產業用“三足鼎立”的消費格局),紡織生產方式向自動控制、信息技術、機電一體化縱深發展[3]。
“十一五”期間,全行業共引進國外先進裝備近200億美元,采用國產先進裝備約2 800億美元。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中紡紗織造關鍵技術 (基礎研究)漿紗過程高速無接觸烘燥理論與產業化、織造過程紗線張力在線自調原理與產業化、紡織(色織)面料自動質量檢驗系統與方法的相關性研究。
CADCAM等產品研發設計數字化技術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產品創新能力和市場反應速度。現場總線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等紡織裝備領域得到推廣,正向深層次的智能化、模塊化、網絡化、系統化方向發展,節能技術在紡織單機和成套裝備中推廣應用。在線生產檢測系統逐步被企業應用,為物聯網在紡織行業的應用打下基礎。
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計劃2015年,推廣無PVA上漿、預濕上漿等新型上漿工藝技術,其中無PVA上漿推廣到行業大中型企業的85%以上。
棉紡織企業:織造工業已進入電子化和信息化競爭的時代,規模以上的紡織應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的比例達到10%,棉紡織企業應用比例較高,大型骨干企業普遍采用。應用水平不斷提高,部分大中型企業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行業推廣的典范。ERP提高效率,節省成本,極大提升紡織企業的運行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公共信息平臺的建立,在重點產業集群得到推廣,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務。利用公共信息平臺加強信息發布和趨勢引導,棉紡織企業也要善于應用這些趨勢指導生產,避免因信息滯后或棉紡織業的無序模仿造成產品供過于求。廣東棉紡織企業可以通過狠抓信息,變模仿為創新,變低檔為高檔,逐步淘汰落后設備,才能走向繁榮發展。
“創新是行業發展與品牌發展的靈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2010本屆創新年會上表示,紡織產業的發展,必須依托市場機制整合創新資源,這里面既包括材料和物質資源的整合,也包括技術資源的整合,需要通過供應鏈、價值鏈來進行整合,學會將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等優質資本創新地運用到行業建設中來。
“十二五”期間,中國紡織工業將實施從世界上最大的紡織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向紡織科技強國、紡織品牌強國、紡織可持續發展強國和紡織人才強國邁進的戰略。未來5到10年,中國紡織工業將進一步優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實現此目標,紡織行業將肩負五大戰略任務:
(1) 著力擴大內需,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滿足內需市場多層次、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將是行業把握新的市場機遇、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市場動力的關鍵所在。
(2)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也是中國紡織業緩解勞動力、能源、資源等成本壓力和滿足低碳要求的根本途徑,是行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根本所在。
(3) 要推進節能環保,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中國政府已明確,到2020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為此,中國紡織工業將著力向更清潔、更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方向發展。
(4) 推動品牌建設,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自主品牌建設目前仍是中國紡織工業的薄弱環節,未來將建立融質量、創新、快速反應和社會責任四要素于一體的自主品牌價值體系。
(5) 加快區域結構調整,拓展可持續發展空間。廣東棉紡織業將向價值鏈高端全面升級,完善加工制造體系、信息化體系、品牌體系的建設,未來棉紡織業的發展前景光明。
[1]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廣東省工業產業競爭力研究報告[Z].2003.
[2] 周天生.廣東紡織大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3] 劉森.廣東紡織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模式研究報告[Z].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