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秀云 張慶永 耿國旺
甲狀腺結節性疾病臨床上十分常見,患病率為4% ~7%,占甲狀腺疾病的50%以上[1],正確判斷結節的性質,才能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本文回顧性分析319例住院治療的甲狀腺結節性疾病的臨床資料,探討其診治措施的選擇。
1.1 一般資料 本組319例甲狀腺結節性疾病系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療患者,其中男61例,女258例,男女比約1∶4.2;年齡19 ~86 歲,中位年齡 46.5 歲;單發結節135例,多發結節184例,單側病變217例(含峽部病變),雙側病變102例;結節大小5~120 mm;多數患者無臨床癥狀,有吞咽不適或頸部異物感51例,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5例,聲音嘶啞4例,霍納綜合征3例,活動性呼吸困難3例。
1.2 診斷 本組常規行甲狀腺超聲檢查,甲狀腺功能測定,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測定,部分加行甲狀腺CT或MRI掃描。在影像學基礎上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C)121例,術中冰凍快速切片和術后常規病理切片檢查292例。
1.2.1 319例超聲檢查顯示:實質性結節157例,囊性結節82例,囊實性結節37例,實質性結節同時伴囊性結節24例(多結節病例),可見鈣化灶58例。319例中疑為惡性病變23例。超聲表現:多發病灶;病灶周邊有完整“暈環”;病灶形態規則邊界清晰,內部回聲均勻;有粗大鈣化影像,提示為良性結節。單發病灶;病灶形態欠規則,邊界欠清晰;內部不均勻,低回聲;有細沙粒樣鈣化像;邊界不整或者包膜疑有浸潤,與頸前肌粘連,頸部淋巴節腫大;腫塊內極低回聲。提示為惡性結節。總之,結節周邊回聲特征及腫塊內散在沙礫樣細鈣化是鑒別良惡性結節的關鍵。
1.2.2 接受甲狀腺CT或MRI掃描86例。46例結節病變界限清楚;有完整包膜38例;疑為惡性病變27例,顯示結節界限不清,周圍有浸潤現象,其中伴有明顯的淋巴結腫大9例。
1.2.2.1 CT掃描表現:多發結節多為良性結節,表現為甲狀腺彌漫性增大,內見密度不均的低密度結節,外形不規則,實性結節中度強化,邊緣可見厚薄不均強化環,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提示為良性病變。甲狀腺低密度結節,密度不均,內有不規則壞死區,伴有鈣化,與正常組織分界不清,細沙粒狀鈣化、混合性鈣化及囊內壁鈣化性結節,甲狀腺周圍組織器官浸潤,頸部淋巴結轉移。提示為惡性病變。
1.2.2.2 MRI掃描表現:腫瘤邊緣模糊,形態不規則及信號不均勻,瘤周不完整包膜樣低信號影,甲狀腺周圍組織器官浸潤,頸部淋巴結轉移,提示惡性病變。
1.2.3 病理學檢查:121例在影像學基礎上行FNAC,可見癌細胞29例,疑為惡性2例。
1.3 治療 給予保守治療27例,手術治療292例。本組手術病例良性病變261例(結節性甲狀腺腫196例,甲狀腺濾泡性腺瘤33例,橋本病28例,亞急性甲狀腺炎4例)占89.4%;惡性病變31例(乳頭狀癌25例,濾泡狀癌3例,髓樣癌1例,未分化癌1例,淋巴瘤1例)占10.6%。
本研究中超聲對腫瘤的數目檢出率為94.04%(300/319),高于 CT、MRI的檢出率84.88%(73/86),但超聲、CT 和 MRI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74.10%(12/31)和87.10%(27/31)。
本研究顯示,超聲對病灶定性診斷正確率略遜于CT,與文獻報導相仿[2]。我國自1996年實行食鹽加碘法規以來,居民處于碘過剩狀態,患病率明顯增加[3]。目前尚無明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和控制手段。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重要。通過319例病例影像學分析:B超、CT、MRI對甲狀腺結節性疾病的定性診斷,均有一定的價值。超聲檢查臨床最為常用,方便,經濟。但對于良惡性結節的鑒別缺乏特異性。CT對甲狀腺癌的定性診斷,正確率高于B超,而B超對甲狀腺癌病灶的檢出率高于CT。MRI主要對軟組織具有較高的分辯率,能較清晰分辯良惡性結節,能夠較好地顯示小病灶,詳細提供病灶的形態學信息,并準確判斷腫瘤侵犯的范圍。但是MRI對鈣化的檢出不如B超和CT敏感,所以MRI結合B超、CT檢查有助于甲狀腺結節的定性診斷和鑒別診斷。
1 方國恩,李莉.甲狀腺結節的診斷和處理.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135-137.
2 Shinmura H,Haraguchi K,Hiejima Y,et al.Disitinct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ultraso no graphic examination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amulticenterstudy.Thyroid,2005,15:251-258.
3 滕衛平.防治碘缺乏病與碘過量.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2,18: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