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 于會青
癲癇持續狀態(statas epilepticas,SE)是指一次癲癇發作時間較長(10~30 min以上),或頻繁發作,發作間歇期意識不完全恢復[1]。癲癇持續狀態是神經內科的危重癥之一,致殘率、致死率極高。本文總結了我科2003至2010年共收治SE患者25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5例均符合SE診斷標準[2],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齡14~56歲,平均年齡31.3歲;癥狀性癲癇13例,特發性及隱匿性癲癇12例。既往有癲癇病史7例;有誘發因素者18例。根據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的癲癇發作分類方案進行分類,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SE 23例,單純部分性運動發作SE 2例。
1.2 病因及誘因 13例癥狀性SE中,急性腦血管病3例,腦血管病后遺癥期3例,腦外傷3例,顱內感染1例,妊娠1例,顱內腫瘤術后1例,中毒1例,特發性及隱源性癲癇12例。誘發因素:自行停藥、換藥或減藥者6例,感冒發熱2例,妊娠1例,飲酒1例,過度疲勞1例,精神創傷1例,13例誘因不明。
1.3 輔助檢查 入院后均行血常規、生化、心電圖、腦電圖、顱腦CT或MRI等檢查,其中16例在發作間期腦電圖檢查異常,主要表現為棘波、尖波、尖慢波、棘慢波,部位主要在顳葉、額葉或頂葉。
1.4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按SE方案治療,均立即給予地西泮針10~20 mg,2~3 mg/min速度靜脈推注,停止發作后,隨即給予苯巴比妥針,并及時給予長效抗癲癇藥物如丙戊酸鈉,托吡酯等,同時給予有效的支持和對癥治療,如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20%甘露醇快速靜脈滴注等常規治療。同時積極處理并發癥和病因治療。
治療后發作停止為治愈,發作減少或不能停止為無效。治愈19例,治愈率為76%,無效6例,其中死亡2例,死于急性腎功能衰竭1例,因控制不佳而放棄治療,出院后死亡1例,考慮死因為嚴重肺部感染。
SE的病因和誘發因素:多數SE是由癥狀性癲癇引起的,包括顱腦外傷、顱內感染、腦血管病、顱內腫瘤、代謝性腦病、藥物中毒、變性及脫髓鞘性疾病等多種疾病所致[3]。因此,在控制發作的同時應尋找病因和誘因。本組癥狀性癲癇中,腦血管病6例(24.0%),腦外傷3例(12.0%)。說明腦血管病是癥狀性癲癇的主要原因,其中急性腦血管病3例,腦血管病后遺癥期3例,考慮急性期和腦組織缺血缺氧有關,后遺癥期和腦組織本身結構發生改變而導致代謝紊亂,供血減少有關。在發病誘因中,以突然停藥或減藥、換藥不當最為常見。感染、精神因素、過度疲勞、孕產和飲酒等原因也可誘發,個別患者病因不明。本組自行停藥、換藥或減藥者6例(24%),因此,對癲癇患者強調連續規律服藥,避免突然停藥或預防感染對預防SE有一定的意義。
SE的診斷和鑒別診斷:SE的診斷依據其臨床發作特點和腦電圖檢查綜合考慮,首先應判斷是否為癲癇,而后再判斷是否為SE,最后區分類別。主要根據癲癇發作的癥狀,原發病和其并發癥的表現進行診斷。全面性SE可以有強直、陣攣或為二者結合。局灶性SE可以有精神行為異常及合并有意識障礙等。腦電圖在SE中大多異常,全面性發作在發作期為兩側異常,一般額葉,顳葉多見,可以是對稱或是不對稱,局灶性發作多為一側異常,主要表現為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等,發作間期慢波多見。本組大多為全面性發作,占92.0%,腦電圖表現和以往報道相符。SE應注意和癔病、暈厥等疾病相鑒別。
SE的治療主要是控制發作、處理并發癥、積極病因治療。正確診斷及時治療,迅速控制癲癇發作是搶救SE的關鍵。在治療SE的同時積極尋找病因和誘因,對于有明確病因的盡早去除病因,對于有誘因的告知家屬以后避免誘因,同時,應盡量注意選擇起效快的長效抗癲癇藥物,并注意按時服藥,以保證血藥濃度短時間內達峰和維持穩態的血藥濃度。預防和控制并發癥也是治療成功的關鍵,特別注意處理腦水腫、電解質紊亂、消化道出血、高熱等,并進行有效的呼吸循環管理及采用亞低溫療法。預后主要與SE的發作類型,原發病,治療是否及時合理等多種因素相關。本組均采用綜合治療。因此,SE的防治重點在于早期發現、及時控制、治療原發病,防止并發癥,采取綜合救治,最大可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1 徐騰達,于學忠主編.現代急癥診斷治療學.第1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144.
2 王維治主編.神經病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8.
3 王獻,陳品,趙燕民.癲癇持續狀態的搶救與影響預后因素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