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惠茹 周麗敏 秦秀娟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中軸關節受累的關節病變,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危害極大。我科自2007年采用中藥薰藥加中藥外敷的方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并配合常規護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年收治AS患者76例,其中男56例,女20例;年齡14~56歲,平均年齡35歲。患者CT報告有骶髂關節炎,人類白細胞抗原B27(HLAB27)陽性59例,病程2~36個月,平均17個月。
1.2 臨床表現 患者初發癥狀為腰痛,腰背僵硬,尤其表現為夜間疼痛明顯而活動后減輕。多數患者有骶髂關節、髖關節及下肢大關節受累;腰椎活動受限,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晨僵、行走不便;胸廓活動度不同程度地降低。病變晚期,整個脊背呈板狀,活動度完全喪失。髖關節強直,功能明顯受限。
2.1 常規護理 介紹本病有關知識;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信心,積極配合治療;避免勞累、負重;避免潮濕寒冷環境;加強營養;戒煙戒酒;早期、規律的使用非甾體類抗感染藥物及免疫制劑;合理使用糖皮質激素;指導功能鍛煉。
2.2 中藥熏藥
2.2.1 主要設備:儀器為HH-QL型中藥汽療儀。
2.2.2 藥物組成:青風藤、雞血藤、防風、紅花、桑枝、桂枝、海風藤、川牛膝等。
2.2.3 熏藥方法:按辯證分型選用配方,將活血化瘀的中藥汽化為藥物蒸汽,對全身進行熏蒸,20 min/min,1次/d,14 d為1個療程。溫度根據患者的體力和耐受能力調節,一般控制在40~50℃。
2.2.4 熏藥護理:熏藥前向患者講解中藥薰藥的方法,并詢問患者是否有高血壓、嚴重的心臟病、腦血管疾病、重度貧血,藥物皮膚過敏史,婦女妊娠及月經期間禁用。飯前飯后0.5 h不宜進行,有外傷,皮膚有水泡、潰瘍、破損不能進行。薰藥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感覺,如有頭暈或其他不適,立即采取措施,酌情停止治療。薰藥結束后用干毛巾擦干身上的藥液,及時穿好衣服,并稍作休息,避免吹風受涼,適當飲水防止津液損傷。囑患者2 h內不宜擦浴或沐浴。可趁筋絡舒展適時進行功能鍛煉。行動不便者指導家屬幫助鍛煉。
2.3 中藥外敷
2.3.1 使用器具:自制20 cm ×40 cm、20 cm ×30 cm、20 cm ×20 cm大小不等的雙層棉質布袋。
2.3.2 藥物組成:乳香、沒藥、川烏、獨活、秦艽、威靈仙、桂枝、防風、土茯苓、當歸、細辛、元胡等粉碎成沫。
2.3.3 中藥外敷方法:按辯證分型選用配方,將藥沫裝入布袋(布袋的選用依據取穴部位面積的大小)打濕,以不滴水為好。放置20 min上鍋蒸15 min,或者微波爐加熱至發燙,外包棉質干毛巾,敷在取穴部位,作用20 min。每日可重復操作數次。根據病情定次數。
2.3.4 敷藥護理:講解敷藥的目的、方法,詢問藥物皮膚過敏史。必要時使用彈力束帶防止藥袋移位。詢問患者對溫度的耐受情況,防止燙傷。敷藥時注意保暖,避免藥液浸染患者衣物。
所有患者均得到隨訪。中藥熏藥加中藥外敷1周后疼痛、關節活動度、生活質量均較以前得到明顯好轉,此后疼痛進一步減輕,治療后(17±6)d疼痛明顯緩解,有效72例(95.7%),無明顯不良反應。部分患者出現皮膚過敏,對癥處理后緩解。
選用辛香走竄、活血祛瘀、透邪達表的中藥組成方劑,熏蒸全身加重點外敷局部,將中藥煎液趁熱在皮膚或患處作用,借助藥力和熱力通過皮膚作用于機體,開鬼門、通腠理、帶動體內邪氣隨汗而出,化氣而解,達祛風寒濕毒之目的。現代醫學認為,中藥薰藥加中藥外敷,通過滲透作用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組織,發揮藥物及物理溫熱作用而共同起效,可改善局部微循環、加強炎性物質分解吸收、促進炎性遞質排泄,有利于緩解關節局部癥狀[1-3]。筆者臨床應用中藥薰藥加中藥外敷4年余,證實其治療療效確切,臨床治愈率、顯效率優于單純西藥治療,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有見效快、療程短、療效穩定的特點,此護理法有進一步推廣應用的價值。
1 隋素梅,張維,李有忠.中藥熏蒸治療強直性將柱炎112例臨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11,17:87-88.
2 蔣潓,汪四海,何素梅,等.中藥熏蒸治療強直性腎柱炎50例體會.中醫藥臨床雜志,2011,23:410-411
3 郭紅輝.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術炎護理體會.中國醫藥導報,201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