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深度翻譯與典籍英譯的文化傳遞
——以Arthur Waley《道德經》的翻譯為例
王 麗
(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本文以Arthur Waley《道德經》的翻譯為例,結合深度翻譯理論,解析深度翻譯策略在典籍英譯中對傳遞蘊含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深度翻譯;典籍英譯;文化傳遞
美國翻譯理論家阿皮亞(Appiah,1993:808-19) 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提出了“深度翻譯”(thick translation)的理論,他的這一理論無疑對典籍英譯中的文化傳遞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本文以深度翻譯理論為指導,援引Arthur Waley《道德經》英譯本中文化深層次內涵成功與失敗傳遞的案例,解析深度翻譯策略在典籍英譯中對傳遞蘊含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所謂深度翻譯,亦稱厚語境化 (thicker contextualization);是指翻譯文本中,添加各種注釋、評注和長篇序言,將翻譯文本置于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境中,以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義與翻譯者的意圖相融合。阿皮亞認為,深度翻譯方法能使讀者回到翻譯文本產生時的時代,理解文本產生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作為一種翻譯方法,深度翻譯為目的語讀者了解源語文化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那就是在翻譯文本中列舉各種注釋和評注,盡力去重構源語文本產生時的歷史氛圍,幫助目的語讀者更好理解源語文化。
文學翻譯是一個再闡釋的過程。原文作者是源語文化的持有者,他們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思考,都體現了他們對本族文化的闡釋。翻譯者的工作正是對這種闡釋的闡釋,他努力去闡釋作者對于源語文化的理解,并通過這種闡釋,將他所理解的源語文化呈現在本國讀者面前。一旦譯者的闡釋完成,翻譯文本就會接受來自目的語讀者的闡釋,從而完成作者闡釋、譯者再闡釋、目的語讀者再再闡釋的文學作品產生、譯介和閱讀的過程。
深度翻譯的過程可以簡略地表示為:源語文化——源語文本——譯者主體——譯語文本——譯語文化。深度翻譯能夠再現翻譯文本的歷史文化語境,可以為跨文化的翻譯提供新的思路,深度翻譯是減小跨文化誤讀和翻譯難度的有效方式。
《道德經》一書八十一章,五千余言,涵蓋了宇宙、自然、社會和人生等各方面,言簡意精。《道德經》的英譯不止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從一國到另一國,而是從古代到現代,這種較大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跨越,再加上艱澀的上古漢語和深奧的哲學思想,增加了翻譯的難度,也給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傳遞增加了額外的障礙。
就《道德經》的翻譯而言,譯者必須對其成書、版本、老子其人其事等進行必要的知識儲備,努力去闡釋老子對于源語文化的理解,并通過這種闡釋,把他所理解的源語文化呈現在本國讀者面前。在翻譯這樣的文本時,不僅需要豐富的語言知識,更需要理解中國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文化內涵。要使西方讀者明白老子大智大慧的哲學思想和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僅要把字面上的意思翻譯出來,還要把文字背后隱藏的文化內涵闡釋出來,解釋清楚,否則,會使西方讀者霧里看花不知所云為何。
(一)有效傳遞文化內涵的翻譯。英國漢學家亞瑟·威利 (Arthur Waley) 所譯 《道德經》 (Tao Te Ching) 被公認為是比較權威的英譯本,至今在外語界仍然經久不衰,并多次重印。譯文中有些地方成功運用了深度翻譯的方法,即譯者對譯文中一些文化厚重詞語作了翔實的注解,有效地傳遞了其中的文化內涵,現舉例如下:
⑴第十八章:“六親不和,有孝慈?!?/p>
Arthur Waley的譯文是: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dutiful sons”.(Arthur Waley,2004,P37) 并在章節末對“the six near ones” 做 出 解 釋 : “father, son,elderly brother, younger brother,husband and wife”如果沒有此注釋,西方讀者看到此處會感到茫然、費解,西方注重個人主義,東方看重家庭人倫,中國人的家庭倫理關系在整個社會關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親人之間出現了矛盾,才有父慈、子孝價值的提倡。“六親”指父子、兄弟、夫婦。漢語中人們常說“秉公斷案,六親不認”。Arthur Waley對此做出注解,所以讀者看了注釋一目了然,會領悟這句話的含義,能積極引導西方讀者進一步了解中國古典文化。
(2)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p>
Arthur Waley的譯文是:Ruling a large kingdom is indeed like cooking small fish. (Arthur Waley, 2004,P127) 這句話的意思是:治大國好像烹小魚不能常常翻動,常常翻動小魚就會破碎;國君治理國家不可朝令夕改,過于多事,否則人民不堪甚擾,便會把國家弄亂。反映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如果西方讀者只看“cooking small fish”會產生理解障礙,Arthur Waley在章節末對這一翻譯做了解釋,“the less one handles them the better”,這樣使讀者更有利于理解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內涵。
(3)第二十六章:“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p>
輜重,指載衣服糧食的車子,以其累重,故稱“輜重”。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圣人的行動,總是持重守靜?!?Arthur Waley譯為:“Truly,A man of consequence though he travels all day,will not let himself be separated from his baggage-wagon.” (Arthur Waley,2004,P55) 并在章末注釋為“literally,‘his covered heavy’,‘heavy’being the Chinese name for carts as opposed to light traveling carriages.There is a play on the two senses of‘heavy’.This is a patrician proverb, a maxim ofthe chun-tzu,‘gentlemen’.”這樣一注釋,讀者就明白了其中的文化內涵。
發生腎損傷的患者T淋巴細胞CD4絕對值平均值 (277.5± 23.1)個·μL-1,中位數 280個·μL-1。有87例 (89%)合并有基礎疾病,主要為營養不良、消耗綜合征、丙肝、乙肝、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肺結核及各種機會性感染;合并2種基礎疾病的有55例 (56%),合并3種及以上基礎疾病的有30例 (31%)。
(二)未能傳遞文化內涵的翻譯。Arthur Waley《道德經》譯文中,有些地方只是字面上的翻譯,缺少應有的注釋,沒能運用深度翻譯的方法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加以有效地傳遞,現舉例如下:
(4)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p>
Arthur Waley的譯文是:Of the highest the people merely know that such a one exists;The next they draw near to and praise.The next they shrink from, intimidated; but revile.(Arthur Waley,2004,P35) 僅有此譯文,讀者讀不出這是講什么的,只能推斷出由高至低的幾個層次。其實這是老子把世道劃分出的依次遞減的四個等級。最上等的國君治理天下,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順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人民不知有國君的存在;次一等的國君,以德教化民,以仁義治民,施恩于民,人民更親近他,稱頌他;再次一等的國君,以政教治民,以刑法威民,所以人民畏懼他;最末一等的國君,以權術愚弄人民,以詭詐欺騙人民,法令不行,人民欺侮他。所以譯文若有注釋:The classifications here refer to four kinds of rulers which fall from the best to the weakest ones.會使讀者對其中暗含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其中的文化會更好的加以傳遞。
(5)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p>
Arthur Waley的譯文是:The five colors confuse the eye.The five sounds dull the ear.The five tastes spoil the palate.不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西方讀者看了這個翻譯會困惑不解,不知道“five colors”,“five sounds”,“five tastes”是指哪五種顏色?哪五種音符?哪五種味道呢?在中國古典文化中,“五色”指青、黃、赤、白、黑;“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味”指酸、甘、苦、辛、咸(劉坤生,2004,P59)。這句話的意思是:過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終致視覺遲鈍,視而不見;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終致聽覺不靈,聽而不聞;過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終致味覺喪失,食而不知其味。所以老子主張摒棄一切外物的引誘,以確保固有的天真。所以應在此處增加注釋“The five colors refer to blue,yellow,red,white and black.The five sounds mean Gong,Shang,Jiao,Zhi and Yu.And the five tastes are sourness,sweetness,bitterness,spiciness and saltiness.”
(三) 《道德經》中“一”的文化內涵及Arthur Waley的譯法。篇章中有關“一”的譯法還有商榷之處。《老子解讀》中講:一,道。老子在五千言中對道有多種稱謂,大凡從唯一、絕對性的角度來談道,他就稱道為“一”(劉坤生,2004,P41)。例如:
(6)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Arthur Waley的譯文是:Can you keep the unquiet physical-soul from straying,hold fast to the Unity,and never quit it?(Arthur Waley,2004,P21) 他把“一”譯為“the Unity”,當成統一,整體的意思了。
(7)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Arthur Waley的譯文是:To remain whole,be twisted.To become straight, let yourself be bent.To become full, be hollow.Be tattered,that you may be renewed.Those that have little, may get more; Those that have much, are but perplexed.Therefore the Sage clasps the Primal Unity,testing by it everything under heaven. (Arthur Waley,2004,P47)他把“一”譯為“the Primal Unity”,依然是當成整體的意思。
這句的意思是:所以圣人緊守著“道”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林語堂,2009,P130) 張光華在《〈道德經〉俗譯》中對這句話的解釋為“所以圣人把握住‘道’,以此作為天下的準則。”此處,譯者未能正確闡釋文本的文化內涵。不妨把“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譯作:Therefore the Sage clasps the Tao,testing by it everything under heaven.
(8)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p>
Arthur Waley的譯文是: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three things,up to ten thousand. (Arthur Waley,2004,P91)
此處,譯者譯出了字面意義,把“一”、“二”、“三”譯為簡單的數字,并沒有體現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以及“事物總是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的哲學內涵。即未譯出其中的隱喻意義。譯者若能以注解的形式對其加以闡釋,其間的文化內涵才能被西方讀者領略。這句話不妨譯作: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 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in the world;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 yin and yang,then another new things,up to ten thousand.
(四)Arthur Waley“一”誤譯的解析。由于《道德經》誕生于兩千多年前,無論是漢語語內翻譯還是漢語同其他語言之間的語際翻譯,都存在理解和闡釋上的困難。《道德經》中漢語語內翻譯所涉及的時間的距離可能比語言的差異更難處理。對于具有一定語言功底的譯者來說,《道德經》英譯的最大困難往往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語言所承載的幾千年的文化意蘊。語言是不斷變化的,而詞義的演變只有在明確的上下文里才會顯現出來。年代越久遠的文字越不容易確定其歷史意義。譯者對源語文本的闡釋受制于時空的變化,受制于文字意義的不確定和散發性,也受制于譯者所在的社會文化規范。
《道德經》一書言簡意精,哲理深奧,成書時間久遠,為幫助西方讀者更好地理解蘊涵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譯者首先應努力正確闡釋源語文本和源語文化。在此基礎上,譯者應努力添加各種注釋、評注和長篇序言,將翻譯文本置于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境中,使讀者盡力去重構源語文本產生時的歷史氛圍,理解文本產生時的社會文化背景,這就是深度翻譯為目的語讀者所提供的一條新路徑。同時深度翻譯策略也為在典籍英譯中減少翻譯難度,更好地傳遞蘊含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啟示。
[1]Appia,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 [A].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5.
[2]劉坤生.老子解讀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老子著.Arthur Waley譯.道德經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林語堂.老子的智慧 [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6]孫寧寧.翻譯研究的文化人類學緯度:深度翻譯 [J].上海翻譯,2010(1) .
[7]張光華.《道德經》俗譯 [R].老子郵票首發式暨第一屆老子文化節,中國鹿邑老子學會,2001.
Abstract:Thick translation enlightens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a foreign language.Efforts are made to examine the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by Arthur Waley with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ick translation.
Key words:thick translation;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Thick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by Arthur Waley
Wang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H059
A
1008—6772(2011)01—0099—03
2011-1-13
王麗(1972-),女,河南鹿邑人,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跨文化交際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