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曉旭/文
引領合作:第四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 孟曉旭/文
處于21世紀第二個十年,面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韓建交20周年的契機,在日本經歷了“3·11”特大地震及核泄漏等次生災害之后,備受關注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于5月21日至22日在東京舉行。以“守望相助,共謀發展”為基調的東京峰會是中日韓在合作大道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彰顯出不少“亮點”,體現了三國合作的持續深入與發展。同時,它對當前三國關系的改善與推動也有著積極意義。
鑒于東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的深刻教訓,東京峰會更為務實。三國領導人在災害管理和核安全問題上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并同意推動若干措施,形成了中日韓防災合作的新框架,這是東京峰會的“亮點”之一。內容主要有三點:
第一,災害管理上的信息交流與分享。三國一致同意要通過信息交流降低災害風險,將災害帶來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分享應對包括此次東日本大地震在內的自然災害的經驗和教訓,并將其用于未來的防災救災工作;分享災后重建信息,以此加強重建過程中的三邊合作。在措施上,三國指定24小時聯絡點,負責發布災害信息并迅速協調救援需求與供給;推動災害管理方面的技術發展和信息共享。
第二,加強提供和接受援助上的能力,并緊密合作。三國同意當其中一國發生重大災害時,其他兩國將迅速派出緊急救援隊并提供救援物資,受災國應根據本國法律并考慮到國際慣例和災害情況的條件下,盡快就接受救援隊和救援物資提供可能的合作。在措施上,三國同意推動有關主管部門間的交流并舉行聯合救災演練。
第三,核安全合作。三國重申,加強核安全以及最大透明度安全運行核設施的極端重要性。三國表示,發展核能應以確保核安全為前提,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三國認為,核安全信息共享與交流對建立和維護核設施安全運行的信心至關重要。在措施上,三國決定加強信息共享方面的合作,討論建立核事故及早通報框架和專家交流事宜,考慮在核事故時就大氣流動軌跡的分析和預測進行實時的信息交流,重申支持核安全國際合作及國際原子能機構在該領域的主導作用。
加強合作是應對自然災害等跨國威脅的有效途徑,以上共識是三國在共同吸收了日本“3·11”震災的經驗和教訓后對三國合作關系進行的一次新構建、新發展和新充實。《日本經濟新聞》社論對此期望地說,希望三國能通過核安全和災害管理合作增加信任并推進合作關系。
從全球角度看,中日韓是東亞地區的經濟大國,中國和日本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中日韓三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總量近20%,人口超過15億。從區域角度看,三國經濟聯系密切,中國是日、韓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日本是韓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從產業技術看,中韓日分別位于產業鏈的低端、中端和高端,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如三國在經貿上加強友好合作,勢必將增強三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提高三國共同應對全球性風險和挑戰的能力,帶動亞洲乃至世界經濟走向繁榮與穩定。事實上,三國在這方面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共識,但后來繼熱心倡導“東亞共同體”鳩山由紀夫而上臺的菅直人首相有意加入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TPP)平臺,致使中日韓三國為主體的東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出現了復雜的局面。盡管如此,因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仍面臨很多不確定性,歐美市場短期內很難恢復到危機前的繁榮,日本經濟又遭到了震災的破壞,在此情況下,中日韓必須尋找新的突破點促進經濟的發展,這使得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的提速變得尤為具有現實意義。為此,東京峰會決定將在2011年年內完成有關三國自貿區談判的官產學聯合研究,爭取2012年啟動談判;爭取在促進三國投資談判協定方面盡早達成實質性共識;建立東北亞物流信息網絡、推進三國無縫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和實現三國陸海空聯運。
此中所籌劃的“中日韓自貿區”是東京峰會的又一“亮點”。東京峰會顯示了三國對建立中日韓自貿區的強烈意愿。中日韓自貿區這一設想于2002年首次被提出后,三國研究機構對其可行性還進行過大量分析研究,結論認為“如果提升中日韓貿易自由化程度,中日韓經濟增速都可進一步提高,其中韓國受益最為明顯。中日韓任何兩國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收益都小于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效果。”目前中日韓三國都已經分別與東盟建立了“10+1”自貿區,但中日韓之間沒有任何機制性框架和平臺,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更多還處在口號或目標的層面上。如果中日韓能夠建立起自貿區,它將是僅次于北美自貿區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不僅能增強三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性,還能帶動東亞乃至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區域貿易和投資的進一步一體化將促進區域貨幣的進一步融合,5月4日召開的第14屆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會議會后發表的聯合聲明稱,中日韓三國已同意就使用本國貨幣結算相互間進出口貿易展開可行性研究。如果進展順利,三國將使用各自本國貨幣進行貿易結算,這無疑是亞洲國家向美元主導國際貿易結算地位發起的新挑戰。因此,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既將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實質性的一步,它也必將是對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重要改變。
此外,在追求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期盼的同時,東京峰會并沒有忽視它的直接目的——“支持日本克服當前的困難局面”。三國領導人確認旅游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決定支持2010年第五次中日韓旅游部長會議確定的目標(到2015年將三國人員往來規模擴大到2600萬),并為此努力自由化擴大航空服務網絡和便利化簽證程序等,這無疑可以給菅直人政府認為是日本經濟增長戰略的支柱之一的、卻因震災受到很大影響的日本觀光業吃上一顆“定心丸”(“3·11”震災后,赴日本訪問的外國游客在三、四兩個月分別下降50%和62%)。

2011年5月22日,第四次中國、日本、韓國領導人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
建立中日韓合作秘書處是2010年5月濟州島峰會就作出的戰略性機制安排,而東京峰會則決定將于年內在韓國設立高效、規范和專業化的三國合作秘書處,這是東京峰會的第三個“亮點”。三國的合作機制雖然起步較晚,但頗具后來居上之勢。很多專家認為作為三國合作的常設機構,合作秘書處的設立是“令人鼓舞的標志性事件”。根據韓聯社的報道,合作秘書處的主要職責有管理和支援三國首腦會談和外長會談等三國協商機制;挖掘新的合作項目;評價和研究合作項目,并制定報告;管理網站,進行宣傳活動,進而實現三國合作方案的制度化等。顯然,合作秘書處將為三國合作提供行政支持、技術保障和機制依托,它有助于三國的政策協調、多輪磋商和高層對話,有助于加強對彼此政策全面、客觀和深入了解,促進地區和平穩定。它將在中日韓三國間現有的17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和50多個交流對話機制的基礎上發揮高層次協調和統籌的功能。
另外,人文交流特別是青少年的交流是中日韓加深互信、增進面向未來的合作關系的基礎。東京峰會決定在中日韓青少年友好活動的框架下舉辦“未來論壇”,促進友好合作關系;通過“亞洲校園”計劃促進三國間的大學交流,并希望盡早啟動示范項目;決定繼續努力,建立三國教育部長會議機制,并可以包括促進師生交流;促進青年決策者之間的人員交流,以加深對各自政策和立場的相互理解。東京峰會同意通過加強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合作實現可持續增長;同意加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環境問題以及沙塵暴、酸沉降、固體廢棄物特別是電子廢棄物、非法越境轉移等地區環境問題;重視循環經濟示范基地的未來框架與合作方向。三國決定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上進一步協調,增強互信,鞏固合作的政治基礎。三國還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海上安全、反恐、朝鮮半島無核化、裁軍與防擴散、應對全球經濟的挑戰等領域達成廣泛共識。和最近一次的濟州島峰會比較起來,東京峰會表明東亞區域合作正在持續推進。
東京峰會在引領“三國合作”之外,它對當前中日韓三國關系的改善和發展還產生著重要的積極影響,而三國關系的好壞又制約著東亞區域合作能否深入推進。
首先,中日雙邊關系。此次東京峰會是中日兩國領導人2011年的首次會晤,它有兩個重要的背景:一是2010年9月發生的“釣魚島撞船事件”導致中日關系跌入低谷,彼此間的戰略互信、經貿合作和國民感情都受到嚴重傷害,菅直人政府也因中日關系遲遲得不到修復而困擾;二是日本經歷了“3·11”特大地震及核泄漏等次生災害后不久,日本需要鄰國的理解、支持和幫助。此背景下,溫家寶總理放下爭議,極力回避不愉快的話題,而是開展“充滿人情味”的親民外交。在東京峰會前專門訪問災區名取市和福島市,激勵日本災區人民勇敢地面對生活、樹立重建家園的信心,在廢墟前獻花束,給日本災區民眾畫下微笑、寫下“永遠微笑地活下去”、“信心、勇氣”等。溫家寶總理還在福島市避難所與菅直人首相、李明博總統一起品嘗福島縣產的蔬菜和水果,對宣傳日本食品的安全性給予了合作。此外,溫家寶總理還針對“3·11”震災后日本民眾最關心的話題,宣布中國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放寬對進口日本食品的限制措施;恢復和擴大中日旅游交流;派遣日本災后重建視察團和貿易團去日本擴大購買日本商品,幫助日本災后復興等。在表明中國對日本災后復興的支持,以及通過鄰國之間的合作可以戰勝自然災害的同時,也增進了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感情,顯示了中國對中日關系的重視,推動了中日關系的發展。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溫總理慰問日本災區前召開的記者會上就說:“我在(對中方)表示感謝的同時,也認為這將成為使中日關系更上一層的契機。”日本民主黨干事長事后也表示,日本重視亞洲外交,兩國之間盡量不要出現糾紛和摩擦。
其次,中韓雙邊關系。東京峰會是2011年中韓兩國領導人的一次重要接觸。雙方主要就兩國關系及共同關心的地區和國際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進一步推動了兩國各領域交流與合作,充實了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內涵。中國表示愿繼續加強中韓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溝通與協調,推動南北通過對話改善關系,推動半島局勢進一步走向緩和,推動六方會談早日重啟。中國表達的旨在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的半島政策對推進中韓關系具有積極意義。
再次,日韓雙邊關系。李明博總統親赴日本災區福島并品嘗災區食品也給日韓關系加分不少,東京峰會達成的各方面合作對改善日韓竹島(韓國稱“獨島”)之爭下的緊張關系也起著緩釋作用。
此外,日本作為2011年中日韓合作協調國,在災害發生后克服很多困難,先后舉辦了三國外長會議和三國經貿部長會議,并堅持按計劃如期舉行三國領導人會議,對推動三國關系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在西亞北非經歷動蕩、國際油價不斷飛漲、通脹壓力逐漸增大等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愈發紛紜復雜的背景下,第四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以“震后復興”為契機展開了守望相助,進一步引領和深化三國在政治、經濟、環境、安全等各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共謀發展,這既是現實發展的要求,也是歷史的潮流所向。相信中日韓能夠以“大智慧”克服各種困難,走出三國合作的陽光大道。
(作者單位: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
(責任編輯: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