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鷙遠 王曉江/文
“網絡總統”奧巴馬的網絡政治攻略
■ 張鷙遠王曉江/文
互聯網新媒體的出現使大眾傳媒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如果說小羅斯福是“廣播總統”、肯尼迪是“電視總統”,那么奧巴馬就是“網絡總統”。奧巴馬不僅將網絡攻略成功運用到總統選舉中,還頻繁運用于施行內政和對外政策制定中。
“如果沒有互聯網,奧巴馬不會成為美國總統,如果沒有互聯網,奧巴馬甚至不會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紐約日報》曾經評價說,2008年決定總統大選結果的關鍵因素不是誰更懂政治,而是誰更懂網絡。
一、在總統選舉中利用網絡新媒體進行籌款
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互聯網被譽為奧巴馬的“自動提款機”。大選所有候選人的募款總額16.34億美元中,奧巴馬一人獨募得7.5億美元,遠超對手麥凱恩的3.6億美元。奧巴馬的競選資金中大約87%是通過網絡募得的。捐贈者通過奧巴馬的官方網站、媒體專題、社區主頁上所設的捐款通道,選擇各種支付工具進行政治捐款。《華爾街日報》稱:“奧巴馬團隊利用網絡來募捐,獲得了近30年來的總統選舉資金募集方式所無法企及的成功。”奧巴馬宣布競選2012年總統之后,其網絡團隊經由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等方式尋求選民支持,預計這次可籌集約10億美元競選資金,刷新他先前所創紀錄。
二、運用網絡塑造良好政治形象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政治動員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奧巴馬官方競選網“奧巴馬無處不在” 的競選口號充分闡明了奧巴馬競選的傳播策略。奧巴馬競選團隊借助傳統傳媒和新媒體結合,成功地向美國選民灌輸“we can”和“change is coming”的競選理念,激活美國青年的“美國夢”,成功打造了奧巴馬的誠懇、謙卑、變革的“平民總統”的形象。奧巴馬競選團隊還建立了一個“反誹謗網站”,全面反擊針對他的各種謠言。有時網站還提供相關“真相”視頻,呼吁網民現身說法進行辟謠。奧巴馬陷入了“照片門”[1]之后,通過反擊對手聲勢浩大的網絡指責,樹立起受冤的形象,扭轉了不利局面,支持率不降反升。
三、通過網絡“網”絡選民選票
通過網絡來籠絡人心是奧巴馬獲取選民支持的主要途徑。他通過建立一個由競選主頁、競選博客、網絡視頻、郵件系統、搜索引擎組成的競選宣傳平臺拉近了與眾多選民的距離。此外,奧巴馬還擁有一個95人的互聯網競選團隊,全方位操控與競選相關的網絡傳播活動。奧巴馬還通過寫博客來展示自己的執政理念,他積極參與網絡互動活動,在My Space網站上有41.5萬個朋友,在Facebook網站上吸引了100萬網民。奧巴馬團隊創建了“我的奧巴馬”網站,選民可以在這里加入當地團體舉辦活動,注冊更新,還可以創建個人籌款頁面。可見在網絡時代,誰抓住了互聯網,誰就抓住了選票。
2011年4月4日,奧巴馬宣布競選下屆總統。他當天在互聯網上發表聲明:“我們正在設立辦公地點、取出籌款箱、與幫助我們走向勝利的支持者們啟動對話。2012年從現在開始……”。

奧巴馬官方網站推出2012總統競選廣告
可以預言2012的美國總統大選,網絡必將成為雙方陣營爭奪選民的核心戰場。
一、奧巴馬掌握美國互聯網“總開關”
2010年6月25日,美國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喬·利伯曼曾向參議院提出一項題為“像保護國有資產一樣保護互聯網空間法案”的提案。根據該提案,在美國發生緊急情況時,總統奧巴馬可以命令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運營商暫停互聯網服務。其他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在美國發生“互聯網安全緊急事件”時,將受到總統的管制,違者會受到巨額罰款。全球互聯網核心雖然建在美國,但卻不是美國的私有財產,此舉無疑將強化奧巴馬干涉網絡自由的行政權力,是對其他國家乃至全球所有網民利益的漠視和侵犯。
2009年12月22日,奧巴馬總統任命網絡安全專家霍華德·施密特擔任政府網絡安全協調員,被媒體稱為“網絡沙皇”。作為國家安全官員中的“關鍵一員”,施密特的職責是領導白宮網絡安全辦公室,向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家經濟委員會匯報工作,并協調美國聯邦政府的軍事和民事部門網絡安全政策。
二、組建網絡戰司令部, 招募網絡人才
2009年6月23日,國防部長蓋茨正式下令創建網絡戰司令部,以協調美軍的網絡安全及指揮網絡戰,建立新的軍種——網軍。網絡戰司令部于2010年10月全部投入運行,由現任國家安全局局長基思·亞歷山大中將兼任網絡戰司令部司令。網絡戰司令部將作為美軍網絡戰方面的最高管理部門,整合各軍種網絡戰資源,協調全軍聯合網絡戰模式。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引入網絡戰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其應用于實戰的國家。美國對互聯網的控制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其他任何國家。試想如果網絡戰爆發,美國政府將隨時可以運用強大到可怕的網絡力量,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中癱瘓對手國家。2011年3月25日,據美國《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網站報道,目前利比亞卡扎菲政府的通信和雷達受到干擾、網絡被入侵、部分高級將領的手機也不斷收到短信,政府軍位于的黎波里的部隊正遭受電子、網絡和信息攻擊,電子攻擊的關鍵部門是卡扎菲的第32和第9特種旅。美國有能力通過向天線發送數據串的方式侵入網絡,甚至以系統管理員身份接管網絡。卡扎菲政府已在美國發起的網絡戰中處于不利地位。
三、利用網絡了解民意,獲取民眾支持
網絡成為奧巴馬了解民意最便利和快捷的渠道。奧巴馬每天回復郵件,直接與民眾聯系,目的是“讓人民知道他在想什么,以及讓他知道人民在想什么”。 奧巴馬剛入主白宮,一家報紙便收集了他在競選期間許下的約500個承諾,并在網上設立“奧巴馬計表”,讓網民盯著是否兌現及何時兌現承諾。奧巴馬重視與網民聊天,并要求政府各部門和地方的負責人要經常性地與人民進行網上交流,隨時傾聽人民的呼聲。
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后,為了使經濟刺激計劃在議會順利通過,奧巴馬向1300萬支持者群發郵件:“親愛的朋友,我希望在未來數周內將經濟刺激方案寫進法律,但我需要你們的幫助!” 醫療改革是奧巴馬政府的施政重點。但由于新的醫改方案將會大量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因此在國內受到重重阻力,難以形成一致意見。為此白宮專門開通了一個名為“真相核實”的網站。該網站借鑒奧巴馬在其競選期間進行的“病毒式”營銷經驗,以“病毒式傳播”的方式宣傳并澄清反對醫改者散布的謠言。一進入這個網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奧巴馬“語錄”,告訴人們醫療改革“無關政治,事關百姓生活,關系著每個人的未來”。在頁面的主體部分,是一些政府官員面對公眾疑問,宣傳政府醫療改革政策的視頻。2010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9380億美元醫改法案。
在奧巴馬執政期間,網絡外交被提到戰略高度,利用美國的網絡優勢打造“奧巴馬主義”,從而通過其個人的魅力在網絡上推動美國價值觀的傳播,并影響外國民眾。
一、通過網絡宣傳改善小布什時期受損的美國形象
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的對外關系和國際形象比小布什時期有所改觀,其網絡外交作用功不可沒。小布什主政時期的“單邊主義”政策,使美國陷于“霸權困境”和前所未有的孤立,外交軟實力嚴重受損。奧巴馬宣布與小布什的強硬魯莽“蠢實力”外交劃清界限,推出“巧實力”外交新政。公開表示將尊重非西方國家尋找“自己道路”的權利;摒棄“單邊主義”,加強同世界各大國的合作伙伴關系,向伊斯蘭國家伸出橄欖枝。為此,美國政府將奧巴馬的開羅演講制成視頻掛在白宮網站,向伊斯蘭國家滾動播放,同時利用推特微博及手機網絡傳遞文字信息,反復宣傳美國愿意傾聽伊斯蘭世界的聲音,愿意開創與伊斯蘭國家基于互信互利和相互尊重關系的“新起點”。這些在相當程度上改善了美國在世界尤其是在伊斯蘭世界的形象。網絡的“給力”宣傳使奧巴馬一時在國際上好評如潮,并帶動美國的形象與影響力明顯回升。為適應網絡外交的需要,奧巴馬政府還對網絡外交的手段進行了創新和升級,以更密切地配合政府的外交工作。

美國空軍網絡戰爭司令部的宣傳冊
二、利用網絡丑化對手國家的形象
美國認為伊朗是它在中東地區的最大威脅,因此非常注重利用網絡等新媒體輸出美國價值觀,影響當地輿論。美國一方面對流亡國外的伊朗反政府組織提供網絡技術和信息支持,以壯大其聲勢與影響,另一方面通過網絡煽動和激勵伊朗國內的反政府勢力向政府發難,破壞伊朗政局和社會穩定。2009年伊朗總統選舉中,美國利用微博等各種網絡工具在伊朗年輕網民中散布謠言,指責當選的內賈德總統操縱選舉,煽動公眾對抗政府,結果引發了嚴重流血沖突事件。伊朗這場選舉動亂同美國網絡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
2010年初,谷歌公司違反協議,突然大量鏈接淫穢低俗內容,中國政府要求其配合審查搜索內容,但谷歌先是謊稱中國政府支持黑客對它進行攻擊,進而又指責中國限制其網絡傳播自由,揚言要退出中國大陸市場。2010年1月21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專門發表題為“網絡自由”的演講,抨擊中國對網絡信息進行管制,將中國列為“限制網絡自由”的國家。奧巴馬也力挺谷歌,要求中國政府對谷歌所謂遭到黑客襲擊一事“做出解釋”。美國政府與谷歌公司之間表演的這出“雙簧戲”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是美國以“互聯網自由”為名義推行的互聯網戰略,目的是抹黑中國政府的國際形象,謀求互聯網霸權。
【本文是“2009年保定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批準號:2009012)的階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單位:河北保定學院政法系;第二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劉娟娟)
[1] 2008年2月,正當奧巴馬和希拉里爭奪民主黨內部總統候選人進入白熱化之時,呼聲很高的奧巴馬2006年訪問肯尼亞時身穿穆斯林服飾的一張照片在網絡上流傳,在美國引起一片嘩然,據說由希拉里的一名競爭助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