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張曉玲
(東豐縣農機校,吉林 東豐 136300)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通過免耕、少耕來減少農田耕作,通過農作物秸稈等覆蓋地表來降低風、水等對土壤的侵蝕,從而達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土壤肥力的耕作技術。農業耕作的根本目的在于為農作物提供萌芽、生長、成熟的良好條件,主要工作包括松土、除草、施肥、灌溉等內容。以除草為例,可以使用人工除草、機械除草、除草劑除草,必要的除草能夠保證土壤中熱量、肥料、水分、氣體的流通交換,對于農作物的生長具有積極的作用。通常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要求土壤孔隙率應高于50%以上,充氣孔隙率不能低于10%。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原理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項內容:
(1)根系松土。由于農作物死亡后,根系會腐爛,由此將產生大量孔道,有利于水分入滲、氣體交換和肥料的利用,免耕能夠使孔道不斷積累,時間越長積累越多。
(2)蚯蚓松土。免耕后,由于土壤長期沒有被翻耕,許多植物根系得以保留,這些土壤根系的存在為土壤中的各種生物提供了適宜生存繁衍的客觀條件。
(3)脹縮松土。受季節變換的影響,農田土壤在冬凍春融中不斷膨脹、收縮,從而趨向輸送,使孔隙度不斷增加。
(4)結構松土。保護性耕作技術由于減少耕作并增加了有機質,能夠使土壤形成團粒結構,有利于農田土壤疏松、穩定,提高土壤的抗災害能力。實驗證明,某地免耕5年的農田,土壤團粒結構從原始的32%上升到51%,隨著團粒結構增多土壤的微空隙得到增加,水分、空氣的流通能力得到改善。
從以上四點能夠看出,與傳統耕作嚴重依賴于機械手段、物理手段不同,保護性耕作技術注重自然、持續的改變土壤結構,營造良好耕層。雖然傳統耕作能夠快速創造出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土壤孔隙度,然而受機械、降雨等的影響必須經常耕作來保持土壤孔隙度,保護性耕作技術雖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在不斷的積累中能夠逐漸改善土壤狀況,使土壤結構得到持續的改善,并且真正提高土壤的肥力。因此,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種值得深入研究、大力推廣的優秀的農業耕作技術。
保護性耕作技術必須借助機械的載體作用,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秸稈覆蓋、免耕、少耕施肥播種、雜草和病蟲害防治、深松技術幾個方面:
(1)秸稈覆蓋技術,將農作物秸稈等留在地表,能夠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避免揚塵。因此,需要盡量將農作物秸稈保留在農田中,在整地、除草時要盡量避免對地面覆蓋造成破壞。另外,為避免過多秸稈導致播種機堵塞,應進行秸稈粉碎作業,并采取拋灑等作業。
(2)免耕、少耕施肥播種技術,由于保護性耕作需要將種子、肥料施到被農作物秸稈覆蓋的田地中,必須選用相應的播種機,即免耕播種機。所謂的免耕播種,是在播種前進行平地、耙地等作業后使用免耕播種機施肥、播種的技術,其中免耕播種機的選擇是影響保護性耕作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3)雜草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實施保護性耕作的農田容易生長大量的雜草和病蟲,需要隨時進行監測并予以及時處理。通常每年進行一次機械鋤草或者人工鋤草并噴灑一次除草劑即可,而防治病蟲害依賴于農藥拌種,在出現病蟲害時需要再噴相應的殺蟲劑。
(4)深松技術,雖然保護性耕作能夠通過生物松土來提高土壤孔隙率,然而受農業生產時人、機械、牲畜的壓實影響,還需要對土壤進行必要的疏松。深松的頻率需要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通常不必每年都進行深松,三年或是五年深松一次即可。新實行保護性耕作的農田,可能存在犁底層,需要先深松一次以打破犁底層。另外,由于深松是在有覆蓋物的土地上進行的,深松機必須具備一定的防堵能力。
機械化保護耕作能夠有效降低地表徑流、增加土壤蓄水量、減少水分蒸發、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土壤肥力、減少農業生產工序,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并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對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1)機械化保護耕作是發展節約型農業的必要途徑。機械化保護耕作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并蓄水保水,節約水資源,還能夠減少生產成本,節約能源,并合理利用秸稈等提高土壤肥力,避免因秸稈焚燒影響生態環境。
(2)機械化保護耕作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措施。我國有許多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經常受到干旱、洪澇的災害,究其根本這是耕作過度所引起的,而機械化保護耕作能夠解決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
(3)機械化保護耕作是發展環保農業的重要基礎。我國的小麥、玉米種植范圍廣、產量大,收獲后產生的秸稈量十分大,這些秸稈是寶貴的生物質能源,可以用來服務于人們的生活。然而由于目前秸稈綜合利用的開發成本還比較高,大量焚燒還時有發生。機械化保護耕作能夠實現秸稈還田,不僅可以發揮秸稈的肥用價值,避免秸稈焚燒引起的大氣污染,還能夠利用秸稈蓄水保墑,發揮其保水保土的作用。
(4)機械化保護耕作是實現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發展的有效措施。機械化保護耕作能夠利用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播種、秸稈粉碎等多道工序,大大的節省了農業生產的成本,而且通過提高土壤肥力,還能夠大幅度增加農作物產量,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綜上所述,保護性耕作技術具有防止揚塵、減少侵蝕、蓄水保墑、節約成本、增產增效的作用,不僅具有積極的經濟價值,還能夠發揮巨大的生態效益,是我國建設生態農業、環保農業、節約型農業、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發展的必要途徑和措施。
[1]君澤冰,張繼春.保護性耕作:如何保護,如何耕作[J].農業機械,2010,(18).
[2]阿卜杜吾普爾·吾舒爾.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對比分析[J].農機科技推廣,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