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丹,萬哨凱
(1.江西藍天學院 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8;2.江西藍天學院 經濟與貿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8)
指標體系是測度系統發展水平的載體,應該能全面、真實的反映系統內部的特征和狀態。建立指標體系應滿足以下原則:
(1)系統性:指標既要能反映局部的、單項的信息,又要能反映出全面的、綜合的信息,客觀反映出所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
(2)科學性:指標選取必須概念清晰、涵義明確而客觀,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能夠真實的度量和反映這一區域的發展特征;
(3)完整性:所選指標形成一個體系,能夠比較全面的反映本區域發展特征;
(4)針對性:盡量選擇能夠針對城市特定、有代表性的綜合性指標;
(5)可操作性:要保證數據易于收集和指標易于量化,且各項指標盡可能采取國際通用的名稱、概念、計算方法,使之具備可比性;
(6)層次性:所選指標能夠構成一個層次清晰、便于理解和使用的指標體系。
在遵循以上原則的基礎上,采用頻度分析法和理論分析法對指標進行設置的篩選。頻度分析法就是對目前相關研究的報告、論文進行頻度統計,選擇那些使用頻度高的指標[1]。利用CNKI數據庫對1994~2008年有關經濟增長與環境指標設計的文獻進行頻度統計,再通過理論分析,確定了指標體系。
經濟系統指標:人均GDP、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總產值、GDP增長率;城鎮化率、一產占GDP比重、二產占GDP比重。環境系統指標:環保投資占GDP比重,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廢排放量。
首先,在建立的南昌市經濟與環境系統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借助SPSS軟件對指標體系進行因子分析,分別計算出經濟系統因子指數FB1和環境系統因子指數FB2;然后,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求出南昌市經濟與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系數D;最后根據經濟系統因子指數與環境系統因子指數之間的關系,并結合耦合協調發展系數進行發展類型綜合評價分析。
因子分析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主成份分析的擴展。它主要是將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綜合為少數幾個相互獨立的因子,以再現原始變量與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屬于多元分析中處理降維問題的一種統計方法。在因子分析前,為了消除各指標量綱的不統一,首先對選取的指標進行正向化。因為在因子分析過程中所用的指標數據都是正指標,所以對所選取指標中的逆指標要進行正向化,本文采取倒數法進行指標正向化。對所有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在進行標準化時,按照指標對系統的正向和負向作用分別進行處理。
(1)耦合協調度模型。耦合作為物理概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體系或運動形式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類似的,可以把經濟與環境兩個系統通過各自的耦合元素產生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現象定義為經濟——環境耦合。經濟與環境發展耦合機制強調經濟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的整體性、和諧性、永續性以及時空的公平性,要求經濟和環境系統相互協調并與整體保持和諧,其核心就是要在保護和提高人類永續發展能力的同時,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環境需求,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
設 x1,…,xn為描述經濟特征的 n 個指標,y1,……,ym為描述環境特征的m個指標,定義f(x)和g(y)為描述經濟發展特征和描述環境發展特征的函數。計算經濟環境耦合協調性的計算公式為:

顯然,0≤C≤1,C=1時藕合度最大,C=0時耦合度最小。然而耦合度在有些情況下卻很難反映出經濟環境整體功能的大小,尤其是在進行時空比較的情況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在耦合度的基礎上定義藕合協調發展系數:

式中,D為藕合協調發展系數,C為藕合度,α、β分別為經濟系統指數權重與環境系統指數權重。根據經驗,在經濟與環境系統中認為經濟系統因子與環境系統因子對整個系統的協調發展同等重要,即權重一樣,所以分別取α=β=0.5。
(2)經濟發展與環境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根據耦合協調度D的大小,將經濟與環境協調等級分為三個階段10個類型,并依據經濟系統指數與環境系統指數的對比關系劃分為3種基本類型(表1)。

表1 經濟與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等級劃分標準
根據建立的南昌市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指標體系,借助SPSS軟件運用因子分析法分別計算出南昌市經濟系統指數FB1和環境系統指數FB2,并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出南昌市經濟與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系數D(見表2)。
從表上看,南昌市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耦合協調性整體較好,耦合協調發展系數不斷提高。耦合協調發展系數雖沒有太大的起伏波動,但協調等級不高,多數時期處于勉強協調和初級協調階段。進入“十五”期間后,經濟系統因子指數逐年上升從0.401增加到1.242,提高了0.841;環境系統因子指數先上升后下降,尤其“十一五”期間環境系統因子下降的速度較快。可以看出,2001年后南昌市經濟系統發展相對環境系統的發展要快,導致了環境處于相對滯后型,但整體上處于協調發展階段。從實際情況來看,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南昌市經濟快速發展,尤其在“十一五”期間經濟總量幾乎一直是兩位數的增長率發展。而相對快速發展的經濟,南昌市的環境系統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變化不大,甚至在“十一五”期間還稍有退步,主要是經濟發展加速以后,對環境的污染加重,環境改善能力相對削弱,造成環境發展的滯后。這說明南昌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改善能力還需要繼續提高。只有這樣,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發展才能同步,南昌市經濟與環境系統才能更好的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表2 南昌市經濟與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狀態
[1]李國柱.經濟增長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計量分析[M].遼寧大學,2007.
[2]林逢春,王華東.環境經濟系統分類及協調發展判決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1995,15(6):429~432.
[3]高鐵梅.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王長征,劉毅.經濟與環境協調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