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市農機局 邱 艷
湘潭市轄2區3縣(市),59個鄉鎮,總人口28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8.05萬人。擁有水田面積12.553萬hm2、旱地1.37萬hm2。隨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實施及《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湘潭市的農機專業戶和農機大戶的數量倍增,農機專業合作社也在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在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2個亮點:第一個將黨支部建在農機合作社,發揮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第一個組建了集作業服務、農機制造、農機銷售、使用維修、教育培訓等于一體的“農機聯合專業合作社”。因此,總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立發展過程,就是探索和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向更高級的階級發展。
(1)合作組織雛形。2006年,湘鄉市龍洞鄉農機大戶沈雪光購買了全市第一臺久保田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并在附近進行機收作業服務。為了提高機具使用效率和作業效益,沈雪光集合了5位先后購買了收割機的農民,開始走南闖北的跨區作業。當時聯合的目的只是為了在他鄉作業相互有個照應,高高興興外出、平平安安回來,有錢大家賺、有事共同擔。這種合作方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有組織無制度、約束無章、管理松散,以致內部摩擦與矛盾時有發生。多次聯合外出作業的實踐,使沈雪光心中萌發了組建一支有章法的專業合作社的念頭。
(2)發展初級階段。隨著農機數量的增加,湘鄉跨縣跨市跨省作業的大中型機具越來越多,隊伍越來越大,沈雪光等人尋求更好的組織管理形式的心情急切。在農機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2009年3月,沈雪光等8人發起成立了湘潭市第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湘鄉市龍騰農機合作社,沈雪光被推舉為合作社董事長。合作社發展社員80余人,擁有農機具100多臺套,其中大中型聯合收割機36臺、大中型拖拉機18臺。此時,作業信息來源多渠道,規模作業、配套作業、跨區遠程作業等初見成效,作業服務的組織化程度提高。同時,各縣(市、區)由基層農機推廣機構或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牽頭組建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得到發展,并爭取各方面的資金扶持幫助。
(1)提高組織化程度和作業效益。至2010底,湘潭市有農機專業合作社10家,社員449人,固定總資產1637萬元,擁有各類機具514臺套,其中大中型聯合收割機198臺、大中型拖拉機57臺、插秧機27臺(其中3臺高速插秧機)。此時,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制度逐步建立。2010年,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服務面積達10667hm2(16萬畝),其中機耕3600hm2、機插580hm2(占全市機插秧面積的55.4%)、機收6333hm2、跨區作業3466.7hm2。作業服務收入2000多萬元,其中田間作業收入1965.9萬元、運輸作業收入40.2萬元。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作業服務,使分散經營的農田和農機具得到初步整合,提高了耕地利用率、機具作業效益和作業服務的組織化程度。2011年,湘潭縣茶恩寺鎮孝成農機合作社在市縣農機部門和農藝部門支持下,早稻機械化育秧取得成功,機插時除合作社自有6臺插秧機外,還通過縣農機局協調調集了6臺插秧機(其中2臺高速插秧機),使合作社承包的機插秧作業在最短時間內完成。
(2)推進作業服務產業化。2010年,在農機部門指導和龍洞鎮政府支持下,湘鄉市龍騰農機合作社建成了“龍騰鄉五千畝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有效地實現了土地流轉及全程機械化作業。合作社組建了機耕、機插、植保、機收等專業隊,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實行組織化管理與規模化服務,取得了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特別是合作社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支部委員會,使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在合作社得到充分發揮。2010年合作社社員人均年收入6多萬元,其中跨區作業人員年收入達10萬元。同年還獲得湘鄉市政府規模農業生產獎獎金1萬元及湘鄉市農機局科技特派員項目資助金2萬元。湘潭縣茶恩寺鎮孝成農機合作社,2011年與白石鋪鎮、茶恩寺鎮的農民簽訂耕地承包及機械作業服務協議,同時對承包的千畝水田與“聚寶米業有限公司”商定了糧食收購事項,使水稻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及產供銷一條龍產業化。
(3)探索規模化發展新路子。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機專業合作社,湘潭市農機部門大膽嘗試,引導農機生產企業、經銷商、合作社和農機大戶等轉變經營服務模式,積極探索規模化發展新路子。經過幾個月的籌劃與協調,2010年4月11日,正式注冊的“湘鄉市九龍農機聯合專業合作社”(簡稱“九龍聯社)掛牌成立,這是湖南第一家經工商登記的農機聯合合作社。“九龍聯社”集農機作業服務、農機銷售、農機制造、使用維修、教育培訓等于一體,形成集團化管理與規模化效應。農機作業服務又以機插秧技術推廣為主,配套機耕、機收、機械化植保等作業服務。目前,“九龍聯社”有發起股東7人,成員單位70多家,從業人員515人,固定資產7333.5萬元,經營收入過億元。“九龍聯社”的運行,創新了機制、創造了效益,是農機服務組織建設的一大跨越。
2010年國務院22號文《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創新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形式,大力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培育發展一批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示范農機合作社,帶動大型、復式、高性能農機和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探索發展農機作業公司,促進農機服務主體多元化。國家給農機合作社發展指明了方向,根據湘潭市的現狀與實際,農機合作社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目標應是成長為現代農業產業化企業,但要推動此目標的實現還須采取多種配套措施與對策。
(1)加快耕土地流轉步伐。目前,農村土地以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一定幾十年不變,農民認為土地流轉是自己的事,與集體沒有多大的關系,致使土地流轉不暢,很難做到大面積統種統管與規模化經營。建議出臺耕地流轉經營鼓勵政策,特別是對棄耕拋荒或疏于經營管理的耕地采取強制流轉措施,以便足農機合作社及種糧大戶發展規模經營。
(2)制定扶持政策。農機合作社規模的擴大,需要引進大中型高性能機具,機具的增加需要建筑機庫機房,日常技術保養和維修需要場地及添置設備工具,這些建設與裝備都需要大量資金,全部由農民自籌確實困難。而銀行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誠信持懷疑態度,申請貸款難。建議相關部門在用地安排、注冊登記、稅費減免、農村信貸等多方面全面支持農機合作社的發展。同時政府應整合支農資金,向農機合作社實行傾斜扶持;建立發展獎勵機制,對運作規范、形成規模能力、業績突出的農機合作社組織實行政府獎勵,扶持其做大做強。
(3)提高合作社的企業化管理水平。市縣政府應把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作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來抓,加強指導、加大宣傳,提高農民入社的積極性。同時要提高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管理水平與服務技能。目前,合作社的發起人多數為當地農民,雖然是有一定技能和經濟實力的能人,但現代管理知識缺乏,難以推動合作社發展成現代農業產業企業。因此,農機部門要加強對農機專業合作社培訓服務,優先安排合作社社員進行專業技能、財務管理、營銷技巧、信息收集等專業培訓,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