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成,王曉峰
(1.榆樹市城郊農機管理服務站,吉林 榆樹 130400;2.榆樹市農機技術推廣站,吉林榆樹 130400)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標志是有繁榮的農村經濟,有進步的先進的農業和農機科技手段。主要目的是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發展,進而提高農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活。目前農機科技發展有二個趨勢:一是農機作業呈現需求系列化趨勢。在原來“翻、耙、起”老三樣的基礎上,農民對中耕、追肥、植保乃至收獲等都有了新的需求,而且新的農機作業項目滅茬、深松、施肥、起壟、鎮壓一條龍復式作業,機械收獲等也呈現出較快的發展勢頭。二是農機作業模式呈現多樣化趨勢。在堅持以大型機車翻地為主的同時,實行小機滅茬及大機深松,達到全面消滅白茬地,形成了“宜翻則翻,翻、滅、深松相結合”的多種形式共存的作業模式。
從這一角度出發,當前和今后的一個時期,我們要把加快農機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這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又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條件;既能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的突出矛盾,又能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既能繁榮城鄉經濟,又能達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標要求。抓住了這個重點,就抓住了農業發展的關鍵;把握了這個重點,就把握了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同時也就實現了最終目標。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實質就是把農機科技如何運用到農業生產過程,最終轉變成物質效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任務是使人們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大力抓好農機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使其成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
農機技術和機具作為先進的生產力載體,是現代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和基本要素之一,沒有農機技術和農機機具的進步,就不可能有農業生產力的質的飛躍,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榆樹市農業的振興。只有抓好農機科技推廣工作,才能有效地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改革開放以來,榆樹農機綜合實力日益增強。早在1953年就被確定為全國十一個試辦機械化的試點縣份之一。至今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即國有國營、社有社營、隊有隊營、戶有戶營和目前的集體、合作社、股份公司、個體(聯戶)等多種形式并存的五個發展階段,現如今是農機裝備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到2004年末,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了62.3萬kW,比五年前增長了12%。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9163臺,比五年前增長了3%,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862臺(鏈軌拖拉機733臺)。大、中型和小型配套農具分別為5160臺和36038臺(部)。每萬畝耕地擁有拖拉機近44臺。這些承載著先進農機科技的裝備應用在廣大農村,為農機科技的推廣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農機科技推廣的水平代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明水平。每一項農機新技術都是對農機科技進步的一次推動,對傳統農業的一次變革。促使原有的農業生產意識發生變化,而新技術的應用是每一個科技工作者把理論轉變成實踐的過程,也就是把農機科技進步向前推動的過程,可以說農機技術推廣過程就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過程。
榆樹市農機部門近幾年來,突出“發展”的主題,以項目推廣服務為重點,更新觀念,把農機技術推廣工作列為重點來抓,充分發揮農機技術推廣的先導作用,大力推廣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玉米免耕播種技術和水稻全程機械化等項新技術,有的項目由零發展到全市十幾個鄉鎮。農機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市農機管理及服務網絡化已初步形成,市級有農機管理、科研推廣、教育培訓、安全監理、供應、修理等企事業單位6個,鄉級有修理和供應網點339個,32%的村有以農機隊為骨干的服務組織,各類養機戶達56793戶,有農機加油站21個,年銷售柴油5000T,年修理農機具6000臺(次),年培訓各類人員達 14000人(次)。
與此同時,農機技術推廣的先行和深入又帶動了農機培訓、管理、信息交流等業務。近幾年來,榆樹市農機技術推廣服務部門每年都搞3~4次農機科技培訓班。培訓的內容從春秋整地、播種、施肥、植保、收獲等多種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在8個鄉鎮建立農機科技實驗示范田,組織市、鄉科技人員下鄉授課培訓,實地為農民科技服務,把科技工作真正落到了實處。
(2)農機科技推廣工作的水平正在影響著農業生產發展水平。農機領域的新技術作為新時代農業的象征,不斷變革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機新技術越發展,農業生產力越提高,農業現代化就越會加快實現。農機科技技術在推廣服務應用后,不僅能提高農作物產量,還能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結合,形成綜合生產能力,發揮生態農業效應。榆樹市目前機械化作業水平穩步提高。目前,全市早已經結束了人工刨茬子的歷史,曾連續多年實現當年消滅白茬地的目標,近幾年來,由于秋季作業期間因受作物晚熟品種比例大,導致動手時間推遲的影響,雖沒有實現當年全面消滅白茬地的目標,但每年秋翻整地作業量都達到全年的75%以上,2004年秋季翻地面積達 4.8 萬 hm2,滅茬 9 萬 hm2,起壟 1萬 hm2,深松 0.54 萬 hm2。旱田機械播種面積逐年提高,2004年達20萬hm2,占旱田播種面積的91%。全市農業生產中的后勤加工、場上作業等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農機運輸量達到了農業運輸總量的90%。用機械替代人力勞作的范圍日趨廣泛,約占農業生產用工量的70%。連續幾年農機作業量都超過了8000萬標畝。
現有資料表明,榆樹市農機推廣部門,在經過多年推廣農機新技術后,在三農問題中突出了三大優點。一是農村環境得到改觀。過去農民種地之前燒秸桿,把大量秸桿燒掉,污染了空氣和周圍的環境。而現在推廣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秸稈的機械還田和飼料青貯利用技術,使上述問題得以解決,并收到較好效益。二是農業生產有所保障。最主要的是應用農機先進的技術后,使糧食產量得以穩步提高,而且連年增產增收;三是農民收入年年增加。之所以這樣主要還是有農機先進的技術做支撐。例如:榆樹市弓棚鎮農機化的經驗和作法得到了中央、省、長春市政府和廣大農民的認可,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典型。弓棚鎮始終堅持走發展大農機科技推廣推動農業現代化之路,高度重視和加快發展農機化。目前全鎮農業生產主要作業環節,除收獲外,90%實現了機械作業,其中長山村基本達到全程機械化。弓棚鎮借助農業機械化的優勢帶動了全鎮各項事業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弓棚模式”。為推廣弓棚鎮的做法,經省政府批準,在我市10個鄉鎮建設百萬畝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經過幾年努力,我市示范區機械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經營機制得到創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3)農機科技推廣應用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息息相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機科技的推廣普及率要有較高水平,農機科技推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內容和先導力量,二者息息相關。農機科技推廣普及的水平將直接影響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因此,各級政府在實施科技興農過程中,要把加強農機科技推廣應用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各級推廣部門,應深化農機科技推廣體系改革,強化農機推廣工作,切實推動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快速、及時的普及和應用。要適應形勢的要求,因地制宜,通過農民需求配置資源,把分散的農機戶與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組織緊密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形成土地規模化農機經營作業,提高農業生產資料的利用率和農業效益。近年來,隨著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極大的促進了農村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實現了互惠多贏。榆樹市大力發展農村農機專業合作組織,逐步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漸成為推進農機服務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的重要載體。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4年全市各類農機服務組織經營總收入達2.8億元,其中純收入6600萬元,有相當一批農機戶率先步入小康的行列。村級農機服務組織實現經營總收入2958萬元,平均每個村級服務組織盈利4萬元,有相當一部分農機服務組織已經成為效益較好的村辦企業。目前榆樹市2011年加入農機合作社的農戶增收超過3000萬元。通過農機合作社的發展完善了土地托管模式,促進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了農民增收;推進了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了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推行機械化、科學化種植,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實行規范化運作,促進了專業合作社良性發展。
總之,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目標,農機科技推廣要先行,只有這樣,才能加快我國傳統農機技術進步,真正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實現廣大農村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