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澧縣農機校 向 文
陽光工程是2004年由國家農業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共同啟動實施,由財政支持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具體內容是對有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意愿的農民,由政府財政補貼,在輸出地開展轉移就業前的職業技能短期培訓。實施原則是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補貼農民、訂單培訓、農民受益。
臨澧縣農機校幾年來承擔了陽光工程培訓的部分任務,積累了一定的培訓經驗和體會。但如何進一步提高陽光工程培訓效能呢?今年年初筆者參與了此專題調查研究,調研結果顯示:陽光工程實施以來,為提高農民技能和綜合素質,推動轉移就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隨著形勢發展,對陽光工程的重點投向、服務質量、培訓方法等還需進行調整。
近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扶農政策,力度年年加大、項目不斷增多,并直接與農村、農業、農戶對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下鄉進村入戶與農民對接的項目達13個,如農機、家電、養殖、生態、糧補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以工業反哺農業,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重心下移,必然要求陽光工程的重心應放低變低。
因此,陽光工程不僅要為城鎮輸送有技能的“農民工”,重心還須直面農業、農村、農民,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對臨澧縣2個村37個村民小組的調查了解到:所調研的2個村共有村民5786人,其中外出務工1653人、兒童916人、留守婦女1417人、老年人1810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8.6%、15.8%、24.5%、31.1%??梢?,農業生產主要是由婦女和老年人承擔。好在近幾年農機化技術和農業技術的大力發展,彌補了農村人力資源的相對不足?,F在拖拉機、收割機、耕整機、抽水機、插秧機、機動噴霧器等農業機械,替代了農村最主要的勞動力。然而不足是,操作先進機器的農機手的培訓規模以及培訓投入幾乎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可見,陽光工程必須轉移到以農機手的培訓為主。
在對培訓體制、培訓機構、培訓主體等方面征詢調查中,群眾普遍認為陽光工程培訓應有“三味”。
首先培訓要有真正的“農”味。培訓實施機構應該是“農門人”、受訓主體應該是“農家人”、培訓內容應該涉及“農村活”,在培訓計劃使用上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計劃編制時,不要出現“官辦培訓,培訓辦官”的現象,縣農機部門的培訓機構應為陽光工程培訓挑大梁。
其次是培訓方式方法和內容要對味。我們在調查時設置了“現場演示、政策理論、專項技術、疑問解答”等培訓的情景模式,讓群眾選擇其中喜歡的方式方法。按群眾選擇的結果排序是:專項技術——現場演示——疑問解答。2010年,臨澧縣農機化學校在烽火鄉龍鳳山村舉辦農機培訓,帶著機具在田頭上課,計劃50人,結果群眾自發到場達100多人,其情其景令人興奮。既然群眾歡迎和接受這種培訓方式,培訓機構就應創新培訓方式方法和培訓內容,滿足群眾的“口味”。
再者是培訓效果要“夠味”。提高培訓的效果既是培訓管理機關也是培訓機構的共同要求和目標,在培訓組織方面應該由現單一的行政機關向協會機構、中介機構等方面轉變。實踐表明,多種手段組織有著不同的效果和效益。在培訓評估和培訓準入方面,不能用中小學校教育模式硬套陽光工程培訓。在培訓特色挖掘、提煉、推介方面,注重整合資源,鞏固和擴大陽光工程培訓的效果和影響,鼓勵創新。
近幾年,陽光工程培訓管理機關一直關注重點、支持重點,但在培訓計劃分配方面還存在教學資源利用與挖掘不夠的現象。因此,培訓計劃分配應隨著形勢的變化和農村經村的發展而調整或改革。
2009~2011年,國家投入臨澧縣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達2000萬元,推動了全縣農業機械化發展,大中型拖拉機、收割機等快速增加。2009年新增收割機150臺、拖拉機400臺、耕整機1000臺;2010年新增收割機200臺、拖拉機500臺、插秧機60臺、耕整機1500臺;2011年有望新增插秧機100臺。2009~2010年兩年間新增農機手850多人,機手隊伍在不斷擴大。同時,隨著高性能農機具的增加,農民對掌握其使用維修技術的要求更為普遍和迫切。
但與之不匹配的是陽光工程的培訓計劃安排。縣農機校2009年被計劃培訓280人、2010年被計劃培訓300人,這個培訓計劃與機手年均增長50%的人數相去甚遠。因此,不加大縣農機校的培訓計劃數量,必然會導致陽光培訓工程重心偏離、目標偏向、實效偏低的情況發生。建議陽光工程主管部門注重實事、度勢適勢,敢于革新,調整培訓計劃分配,將“農機+農技”作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