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縣農機安全監理站
衡陽縣是擁有113萬人口的農業大縣,也是一個農機大縣。至2010年底,全縣擁有各類農業機械9.4萬臺,總動力達 63.51萬kW。特別是近年來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動和引導下,大馬力、高性能大中型農機裝備得到快速發展,對農機操作者的技能要求相應提高,農機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給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工作造成壓力。據統計,2010年度衡陽縣共發生農機事故15起,死亡1人,受傷17人,直接經濟損失68萬余元。為消除事故隱患,降低事故率,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衡陽縣農機安全監理機構認真履行職能,在事故防范、安全教育、事故調處、賠償救助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
現象一:不愿報案。發生了農機事故,當事人認為傷害的是自家人,損失的是自家物,花費的是自己的錢,自認倒霉不報案。如2009年,金蘭鎮獅山村一臺大型拖拉機在田間作業過程中發生翻車,當場將操作人李某壓死,而事后未報案。
現象二:不知怎樣報案。農機事故發生后,沒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現場,無意中使現場原貌毀損,造成私了不成,官司不斷。如2010年9月份,欄垅鄉欄市村聯合收割機操作員周師傅在田間收割作業時,突然移動機器,致使在收割機邊協助工作的戶主顏某手臂骨折,周師傅為此支付醫藥費達3萬多元,本想購機致富周家卻因事故致貧。
現象三:未及時報案。部分駕駛員法規意識和風險意識淡薄,逃避農機監理部門監管、不及時主動投保險、不參加農機救助協會,事故發生后認為無賠償、報案無實際意義。個別事故責任人甚至采取逃逸辦法逃避責任,造成受害人得不到賠償,引發社會問題。
一是建立農機事故信息收集網絡。充分發揮村級安全聯絡員的管理作用,明確1人為農機安全聯絡員,專抓農機事故調處上報,處理一般小事故。對重大事故要求在30分鐘內上報,縣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接報后應及時派員赴現場調處。充分發揮鄉鎮農機員的管理作用,每個鄉鎮農機站明確1人為農機安全員,負責農機事故信息收集、指導協助村級處理一般小事故。縣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明確專職信息員、安全監理員,負責收集信息與調查處理農機事故。目前,全縣已明確鄉鎮農機安全員26人,在農機具較多的村聘請安全聯絡員246人。現在縣、鄉鎮、村三級網絡已基本形成。
二是實施農機事故救援互助。成立了農機安全互助協會,廣泛動員農機擁有者、駕駛員加入農機安全救援互助協會。消除農機手對事故發生后不想報案、不必要報案的心態,知道怎樣報案并認識及時報案的重要性。變不報案為主動報案,積極爭取救助。2010年,全縣農機安互協會已發展會員2300多人,實施事故救援9起,惠及救援對象13人。同時加大農機事故處理政策的宣傳力度。利用電視、流動宣傳車、墻報、短信等形式廣泛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宣傳。全年在縣電視臺發布農機安全新聞11條,出動宣傳車37臺次,出宣傳墻報12期,向機手發送安全短信1100多條。
三是強化操作技能培訓。2010年舉辦農機手技術培訓班10期,對全縣所有新購機的操作者進行了專業培訓,重點是收割機、拖拉機、插秧機等新式農機具的培訓,通過提高機手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識,降低農機事故發生率。
四是提高事故調處能力。加強對村級安全聯絡員、鄉鎮安全員的業務培訓工作,2010年共舉辦4期安全員業務培訓。提高農機安全員業務水平和事故調處能力,做到事故調處有理有據、規范有序,使當事人各方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一年來共調處大小事故15起,做到了公正公平、及時準確、不漏不重、上報材料齊全,當事人滿意。
一是爭取國家立法。明確農機部門對農機事故的處理權限和職責,規范農機事故處理程序,制定農機事故處理標準。使農機事故處理人員在處理農機事故的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名正言順、理直氣壯,積極肯干而不蠻干。
二是設立專項資金。一是完善農機安全監理機構的辦公設備、裝備,實現網上申報。二是建立鄉鎮、村組安全監管硬件和軟件網絡系統、明確專項經費扶持,解決鄉村安全聯絡員的津貼、補助及待遇。三是定期舉辦農機事故處理及統計人員培訓,為基層培養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
三是全面推進農機救援互助。充分發揮農機安全互助協會對機手的救援互助和自律教育作用,爭取縣財政對農機安全互助協會給予配套資金補貼,提高農機手的抗風險能力。使車主主動入會、出了事故主動報案、協會接報后主動救援,促進農業機械化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