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吉澤
德國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約120萬,但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飼料、農機、植物保護、化肥等農資零售業人員也屬農業從業人員。以致農業從業人員近400萬人,約占總勞動人口的7.8%。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是根據1957年7月頒布的《農民老年救濟法》建立,該法規定所有農民都有義務參加養老保險。農民養老保險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投保人繳納的保險金和國家補助金。農民養老保險費用來源有三:一是轉出農場時與子女簽訂的私法合同;二是強制參加的養老保險費;三是自愿參加的人壽保險。農民領取養老保險金需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男年齡必須滿65歲,女年齡必須滿60歲;按規定繳保費,且須交滿180個月(15年);必須在55歲以后通過繼承、出售或長期租讓等方式轉移自已的農業企業,脫離農業勞動成為農業退休者。在領取養老保險金之前,農民提前放棄土地生產,政府會額外付給農民一筆養老金。這種模式仍然依賴于政府大量的財力投入。
在養老保險金支出中,養老保險待遇與個人收入、繳費年限相聯系,絕大部分是受益者先前自己繳納的保費,約1/3是來自國家和社會的補貼。是一種典型的“投保資助型”養老保險制度,農民養老首先是個人的義務,然后才是國家和社會的義務,這種模式強調了效率與公平相結合。盡管如此在德國的農民社會保險體系中,政府也扮演著重要角色。2007年,聯邦農業同業工傷事故保險聯合會總收入為31億歐元,其中養老保險費收入近8億歐元,國家補貼了23億歐元。政府當年對聯邦農業醫療暨護理保險聯合會的補貼也達到了11.3億歐元。
農民的醫療、養老、意外傷害保險主要由獨立的社會保險機構——農業社會保險聯合總會承擔。聯合總會下轄聯邦農業醫療暨護理保險聯合會、農業養老保險聯合總會和聯邦農業同業工傷事故保險聯合會,全部實行自主管理,履行法律賦予的公共權利,并接受國家監督。如果農民企業主在私立醫療保險機構為自己及家人投保,只要企業產值超過3萬歐元,可申請不參加法定農業醫療保險。目前在保險聯合會投保的近百萬人,平均每人每月支付保險金約300歐元。除養老金外,在面臨勞動能力受到損傷時,農民還有可能獲得康復治療。此外,投保者還有機會享受國家補貼。2005年,約100萬農民在農業養老保險聯合總會投保并享受相關服務。農民的工傷事故、職業病和與工作相關的風險由聯邦農業同業工傷事故保險聯合會承擔,具體管理由代表大會負責。為保證管理的公正合理,代表大會由投保的農業企業雇主、農業企業雇員和家庭農業企業成員組成,同時還擔負制定事故預防條例等任務。農業從業人員的工傷事故保險一律強制參保,政府通過專業技術督察官員監督事故預防條例的執行情況,對工傷事故展開調查和對農民進行救護培訓。目前,德國共有168萬農業從業及相關人員在聯邦農業同業工傷事故保險聯合會投保。
二戰后日本工業發展迅速,農村保障制度的缺失制約了經濟的發展。1959年政府頒布的《國民年金法》,將被排除在工薪階層之外的農民、個體營業者強制性納入到養老保險體系中。凡投保25年以上、年齡65歲以上的國民,均可領取國民年金(基礎養老金)。自上世紀60年代初,日本開始推進農業及農村現代化,從“國民經濟倍增計劃”到各項農政改革,政府都投入大量財力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農”問題。為了適應工業化、城市化進程,1970年政府制定了《農業勞動者年金基金法》。鼓勵農民離開土地,對將土地經營權進行轉讓后喪失生活來源的農民給予補償政策。農民年金的加入采取自愿性原則。農民因進城或老齡因素(65周歲以上)轉讓經營權后,在享受原有國民年金的基礎上還有額外補助。20世紀70年代后期日本實行“國民皆保險”的社會保障體制,此時農民的年金由三部分組成:基礎養老金、老齡年金、土地權益轉讓補償金。為促進經濟發展,2002年土地權益轉讓補償金被取消,日本農民已全面實現與城市居民一樣的養老待遇。日本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中給予了極大財政支持。在農村養老保險的國民年金中,日本財政補貼包括基金保險金的1/3、附加保險費的1/4以及全部的管理費用。2004年開始,通過一系列年金課稅制度的改革,國家財政提高了對國民年金的負擔比例。2009年國庫負擔基礎養老金的比例從1/3逐漸上升到1/2。
國民健康保險制度是日本政府強制推行的基礎社會醫療保障政策。醫院或診所經保險組織審核后,符合資格者才可提供醫療保險服務。目前,日本有近百萬家醫院、診所為醫保患者提供服務。國民持醫療保險卡就診,自行繳納30%的費用之后,余下的70%由國民健康保險基金支付。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老人保健醫療,個人不需繳納任何費用。國民健康保險由市町村運營,基金的主要來源于參保人繳納的保險費、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以及該項基金的投資收益。保費收取標準按參保人的年收入而定,每年核定一次。低收入家庭可減免40%~60%。此外,政府負擔全部管理費并補助保險費用的50%,支持力度遠遠大于職工醫療保險(中央政府補助職工醫療保險費的16.4%)。政府對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險投入也相當可觀,約占醫療保險總費用的32%~35%,以保證低收入的農民也能參保。
國民健康保險只能解決70%的醫療費用,剩余30%醫療費用對部分生活貧困的農民仍然無力承擔。國家財政也不可能無限度地資助農村醫療保障,因此在農村又推出了互助保險組合。目前農協互助保險組合大約有20000個,它的設立與運作完全按照國家相關法律和內部規章,接受政府和協會成員的監督。助保險組織是農民自發組織的民間機構,資金來源不依靠投資等風險經營,由所有成員的會費以及他們所繳納的保險費組成。也無需要保險代理人推銷,因此農民繳納的每1分錢都花在自己身上。同時為解決農村偏僻地區醫生短缺這一問題,政府出資興辦“自治醫科大學”,培養在農村和偏僻地區工作的醫生。學生學費由各地財政承擔,畢業后必須按要求到農村服務9年,享受地方公務員待遇。目前,自治醫科大學的畢業生已有2000多人。為消除地區之間醫療設施及水平的差距,政府聯合醫療機構和相關的信息技術公司共同成立了科研機構,大力發展遠程醫療,改善日本偏遠農村的醫療服務狀況。
在瑞典農民享受的養老和醫療保險與其他的公民基本一致。瑞典的養老金由三部分組成:基本養老金、附加養老金和部分養老金。根據瑞典全國退休金法案規定,所有65歲以上的瑞典公民(包括從未參加過工作的家庭婦女)均可按月從地方社會保險部門領取一定數額的基本養老金,而不論他們退休前的收入水平如何,這是每個瑞典公民的一項社會權利。附加養老金向所有退休者提供,一般是以過去30年中收入最高的15年進行計算;部分養老金是指年滿60歲的人可以要求減少工作時間,并能領取因工時縮短而減少的收入補貼。退休人員根據其工齡領取到的附加養老金加上其他兩筆基金差不多相當于退休前工資的70%。養老金的支付都參照一個“基數”,即與物價升降掛鉤,每年進行調整,基本上不受通貨膨脹的影響。瑞典的養老保險制度貫徹“普遍性”原則,遵循“收人均等化,就業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設施體系化”。保險對象涵蓋了全體國民,保險項目幾乎囊括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各種生活需要。養老金來源主要來自國家稅收,個人繳費數額較少,政府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在享受養老保險的基礎上,退休人員還可享受三種特別醫療保健服務:一是請醫生、護士到家看病;二是長期住院治療,各醫院都為老人設有專用病床,保證他們能得到及時治療;三是療養院,加上市級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種社會服務,可以很好地滿足老人的各類治療需求。
新加坡強制執行中央公積金制度。這種制度在社會、醫療、住房、經濟等方面顯示了巨大的優越性,在短時間內解決了老百姓“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屋”,其主要特點有五個方面:①廣泛的覆蓋范圍,公積金計劃的福利和服務覆蓋城市和鄉村所有人口;②高積累率,公積金計劃幫助新加坡人為養老進行積蓄,1999年國民積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4%,在世界其他國家少見;③高住房擁有率,政府發動的住房所有計劃使得86%的人口能夠居住在公房中,并且他們中的91%擁有所住房屋的所有權;④醫療計劃和醫療盾牌計劃確保每一個新加坡人不會因為貧窮而不能享受醫療服務;⑤較低的社會救濟率,中央公積金計劃鼓勵自我依靠,也就是個人為自己的養老做準備。住房、醫療和教育的花費可由中央公積金計劃下的不同政策中開支。但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并不是現代的社會保障制度,只不過是一項國家強制執行的儲蓄計劃,而在社會成員之間沒有互濟性,面對一些突發事件往往缺乏良好的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