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斌
(福建省興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福建 南平 353000)
全面風險管理強調風險的事先分析與評價,風險因素分析是確定一個項目的風險范圍,即有哪些風險存在,將這些風險因素逐一列出以作為全面風險管理的對象。羅列風險因素通常要從多角度、多方位進行,形成對項目系統的全方位的透視。風險因素的分析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系統要素風險:
(1)項目環境要素風險,最常見的有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經濟風險、自然條件、社會風險等。
(2)項目系統結構風險,如以項目單元為分析對象,在實施以及運行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問題,人工、材料、機械、費用消耗的增加等各種障礙和異常情況等。
(3)項目的行為主體產生的風險,如業主和投資者支付能力差,改變投資方向,違約不能完成合同責任等產生的風險;承包商(分包商、供應商)技術及管理能力不足,不能保證安全質量,無法按時交工等產生的風險;項目管理者(監理工程師)的能力、職業道德、公正性差等產生的風險。
(4)其他方面的風險,如外圍主體(政府部門、相關單位)等產生的風險。
按照這個思路,對這些風險進行調查,主要內容有如下八個方面:
(1)社會政治環境。①政治局面的穩定性。有無社會動亂,政權的變更,種族矛盾和沖突,宗教,文化,社會集團的利益沖突。②政府對本項目提供的服務。政府的辦事效率,政府官員的廉潔程度。③與項目有關的政策,特別是對項目有制約的政策,或向項目傾斜的政策。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程度對項目的各方面都會造成影響,而這個風險通常都是難以估量、難以控制的,直接關系到工程的成敗。例如,每次海灣戰爭都帶來造成國際承包商的巨大損失。
(2)社會經濟環境。①社會的發展狀況。該國,該地,該城市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發展階段和一個什么樣的發展水平。②社會的財政情況。通貨膨脹情況,國民經濟的計劃安排,國家重點投資的項目,國家工業布局以及經濟結構,國家及社會的建設資金的來源,銀行的貨幣供應能力。③市場情況。市場對項目或者項目產品的需求情況,市場容量,購買力,人們的購買力和購買行為,現有的和潛在的市場,市場的開發狀況,項目所需的建筑材料和設備的供應情況及價格水平,勞動力的供應情況及價格,城市的建設水平,物價指數,當地建筑市場情況,當地建筑企業的專業配套情況,建材及結構構件的生產、供應和價格等。
(3)社會的法律環境。①法律的完備性,法律是否健全,執法的嚴肅性,投資者能否得到有效的保護等。②與項目有關的各項法律和法規,如合同法、建筑法、勞動保護法、稅法,環境保護法、外匯管制法等。③國家的土地政策。④與本項目有關的稅收、土地政策、貨幣政策等方面的優惠條件。
(4)自然條件。①可供項目使用的各種資源的蘊藏情況。②自然地理情況:地震設防烈度及項目期地震的可能性,地形地貌狀況,地下水位流速,地質情況如土類、土層、容許承載力,可能的流沙、古河道、溶洞、滑坡、泥石流等。③氣候狀況:平均年氣溫,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嚴寒持續時間,主導風向風力,風荷載,雨雪量及持續時間,主要分布季節等。
(5)項目基礎設施,場地周圍交通運輸與通訊。①場地周圍的生活及配套設施和場地及周圍可使用的臨時設施。②場地周圍公用的事業狀況,現場以及通往現場的運輸狀況。③各種通訊條件。
(6)項目各參加者的情況。①與項目相關企業的企業戰略、基本的方針政策。②合資者的基本情況、戰略、對項目的企求。③工程承包商、供應商的基本情況。④項目的主要競爭對手的基本情況。
(7)其他方面。①社會人文方面:項目所在地人的文化素質、價值取向、商業習慣,當地的風俗和禁忌,人口素質,周邊組織對項目的需求。②項目所需要的勞動力和管理人員狀況:勞動力的熟練程度,技術水平,工作效率,勞動力的培養與訓練狀況,特別是相關的工程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情況。③技術環境:項目相關的技術標準,規范,技術發展水平,技術能力,解決項目運行和建造問題技術上可能性。
(8)同類工程的工期成本效率,存在問題,經驗和教訓。這對項目的目標設計可行性研究計劃和控制有重大的作用。
這是按照項目的目標系統結構進行分析的,它體現的是風險作用的結果,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風險:①工期風險,如造成局部的(工程活動、分項工程)或整個工程的工期延長,不能及時投產;②費用風險,包括財務風險、成本超支、投資追加、報價風險、收入減少等;③質量風險,包括材料、工藝、工程等不能通過驗收,工程試生產不合格、經過評價工程質量未達到標準或要求;④生產能力風險,項目建成后達不到設計生產能力;⑤市場風險,工程建成后產品達不到預期的市場份額,銷售不足,沒有銷路,沒有競爭力;⑥信譽風險,可能造成對企業的形象、信譽的損害;⑦人身傷亡以及工程或設備的損壞;⑧法律責任風險,可能因此被起訴或承擔相關法律的或合同的責任。
項目風險是時刻存在的,這些風險必須在項目參加者(包括投資者、業主、項目管理者、承包商、供應商等)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只有每個參加者都有一定的風險責任,他才有對項目管理和控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只有合理的分配風險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有項目的高效益。合理分配風險要依照以下幾個原則進行:
(1)從工程整體效益的角度出發,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因為項目參加者如果都不承擔任何風險,則他也就沒有任何責任,當然也就沒有控制的積極性,就不可能搞好工作。如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承包商則沒有任何風險責任,承包商也會千方百計地提高成本以爭取工程利潤,最終將損害工程的整體效益;如果承包商承擔全部的風險也是不可行的,為防備風險,承包商必然提高要價,加大預算,而業主也因不承擔風險將決策隨便,盲目干預,最終同樣會損害整體效益。因此只有讓各方承擔相應的風險責任,通過風險的分配以加強責任心和積極性,達到能更好地計劃與控制。
(2)公平合理,責、權、利平衡。一是風險的責任和權力應是平衡的。有承擔風險的責任,也要給承擔者以控制和處理的權力,但如果已有某些權力,則同樣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責任;二是風險與機會盡可能對等,對于風險的承擔者應該同時享受風險控制獲得的收益和機會收益,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參與者勇于去承擔風險;三是承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承擔者應該擁有預測、計劃、控制的條件和可能性,有迅速采取控制風險措施的時間、信息等條件,只有這樣,參與者才能理性地承擔風險。
任何項目都存在不同的風險,風險的承擔者應對不同的風險有著不同的準備和對策,這應把它列入計劃中的一部分,只有在項目的運營過程中,對產生的不同風險采取相應的風險對策,才能進行良好的風險控制,盡可能地減小風險可能產生的危害,以確保效益。通常的風險對策有:
(1)風險回避。風險回避就是以一定的方式中斷風險源,使其不發生或不再發展,從而避免可能產生的潛在損失。管理者在項目決策中就應該提高警惕,正確分析與評價存在的各項風險因素,權衡利弊后,回避風險大的項目,選擇風險小或適中的項目。對于那些可能明顯導致虧損的項目就應該放棄,而對于某些風險超過自己承受能力,并且成功把握不大的項目也應該盡量回避,這是相對保守的風險對策。
(2)損失控制。損失控制可以分為預防損失和減少損失兩方面工作,主要是通過采取先進的技術措施和完善的組織措施,以減小風險產生的可能性和可能產生的影響。如選擇有彈性的、抗風險能力強的技術方案,進行預先的技術模擬試驗,采用可靠的保護和安全措施。對管理的項目選派得力的技術和管理人員,采取有效的管理組織形式,并在實施的過程中實行嚴密的控制,加強計劃工作,抓緊階段控制和中間決策等。
(3)風險轉移。風險轉移是指借用合同或協議,在風險事件發生時將損失的一部分或全部轉移到項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它是建設工程風險管理中非常重要而且廣泛應用的一項對策。采取這種方法時要注意:必須讓風險承受者得到一定的好處,并且對于準備轉移出去的風險,盡量讓最有能力的承受者分擔。否則,也許會給項目管理者帶來一些意外損失。風險轉移主要有兩種方式:保險風險轉移和非保險風險轉移。保險風險轉移是指通過購買保險的辦法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或保險機構。非保險風險轉移是指通過保險以外的其他手段將風險轉移出去。非保險風險轉移主要有:分包;辯護協定;無責任約定;保證;合資經營;實行股份制。通過購買保險或要求對方擔保,以轉移風險。這對于一些無法排除的風險尤為適用。
總之,工程項目中風險是必然存在的,工程風險防范與管理在現代工程建設中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工程建設中,加強風險的事前、事中和反饋控制,建立起一整套的工程風險防范和預警系統,結合先進的管理方法,力爭把工程中的風險扼殺在搖籃之中,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從而提高建設各單位的經濟效益。